出现在近4亿年前的鱼,上世纪80年代又被人发现了!

1938年,圣诞节前夜,一艘返航的拖网渔船(trawler)“涅尼雷”号(Nerine)满载着一天的收获缓缓驶入位于南非东伦敦地区的一处海港。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夜晚:渔民们在 Chalumna 与 Ncera 两河交汇处的海域工作了一整天;船长 Hendrick Goosen 一心想着那条从印度洋上捕捞来的神秘大鱼。他该如何在电话里向好友分享这则“新闻”呢……

时年32岁的 Marjorie Courtenay Latimer 是南非开普敦地区东伦敦市的一个博物馆策展人,当时的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接到船长的电话竟然话引发了一场关于“传统生物进化理论”的争端。

鱼还在船舱里蹦跶,铁甲般的鱼鳞还闪着蓝光,那是深海的颜色啊。四个小时过去了,好奇的渔民用手戳戳它,它锋利的牙齿就咯咯作响。闻讯赶来的 Latimer 赶紧将它运回了博物馆,这条鱼长1.5米,重57公斤,正是她一直想收入囊中的宝贝。

但 Latimer 不是专业的生物学家,为这条鱼命名并作出确切的描述实在不易。于是,她想到了生化学家 J. L. B. Smith 教授。当 Smith 拿到这条鱼的生物素写时,他惊呼一声:“诶呀!这不是生活在4亿年前的矛尾鱼么?它本该在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灭绝了啊?怎么,难道它复活了?”他尽力控制着颤抖的身躯(小编声明,他没有帕金森症)在报纸上刊发了悬赏启事:重金悬赏生猛海鲜——矛尾鱼!

时间走的真快,现如今,世界各国的博物馆里多少都备着那么两条矛尾鱼作为镇馆之宝。作为鱼界古董,它的进化、发现和深海考察的过程早已成为了传奇。今天,小编就要带你走进这个传神的“古物”——矛尾鱼。

一个略显艰难的生物学分类

对矛尾鱼进行生物学意义上的分类让生物学家们有种“脑细胞要死绝了”的痛苦。

现如今依然“活跃”在深海的矛尾鱼只有“西印度洋矛尾鱼”(Latimeria chalumnae)和“印尼矛尾鱼”(Latimeria menadoensis)两种。其中,前者被认为主要生活在东非海域,后者则聚集在印尼苏拉维西岛周边海域。

出现在近4亿年前的鱼,上世纪80年代又被人发现了!

西印度洋矛尾鱼 © National Geographic

这两种老古董被生物学家们认为是曾经广泛游走于海洋中的肉鳍鱼 (前鳍部位有明显肌肉组织呈现且有两片分开的腹鳍)总纲(Sarcopterygian)中的两粒“遗珠”。据对化石标本的研究表明,曾经的肉鳍鱼共有120种之多,然而它们中的大部分已然在白垩纪末期(距今6500万年)灭绝。所以,很多科学家就有了一种思维惯性——都已经灭绝了东西,怎么还“挺尸”复活了?!这让我们怎么分类?!

科研人员毕竟是高级知识分子,经过“有礼貌”地讨论和争辩,矛尾鱼的生物学分类“横空出世”:

矛尾鱼(Latimeria),属动物界(Animalia)-脊索动物门(Chordata)-腔棘鱼纲(Coelacanthimorpha)-腔棘鱼目(Coelacanthiformes)-矛尾鱼科(Latimeriidae)-矛尾鱼属(Latimeria),下分两个模式种:西印度洋矛尾鱼和印尼矛尾鱼两种。

出现在近4亿年前的鱼,上世纪80年代又被人发现了!

独树一帜的矛尾鱼纲 © dinofish

从这个生物学分类引申出来的是对矛尾鱼遥远亲缘关系的大讨论(谁让它的鱼鳍看着像腿)。现在争议不那么大的演进过程是:矛尾鱼作为腔棘鱼纲下属的鱼类,应当与真掌鳍鱼属(Eusthenopteron)是“兄弟”关系,这种鱼曾在360万年前进化出了双腿并成功“上岸”。

不仅是矛尾鱼,像四足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爬行动物,甚至我们人类自身,都愿意用icthyostega(鱼石螈), panderichthys(潘氏鱼), acanthostega(棘螈)三者作为祖先。

出现在近4亿年前的鱼,上世纪80年代又被人发现了!

像腿儿一样的鱼鳍就这么长出来了 © dinofish

若识此鱼真面目,深海科研走一波

小编实话实说,目前,生物学界对于矛尾鱼的研究不够深入。一方面,科研人员们还没从“僵尸复活”的喜悦(惊吓)中完全恢复;另一方面,想下海追踪矛尾鱼难于上青天。即便如此,矛尾鱼的研究还是让科学家们从解剖学和基因学角度一窥白垩纪晚期的景象。

出现在近4亿年前的鱼,上世纪80年代又被人发现了!

利用动态图全方位了解它 © dinofish

就目前捕捞和观测到矛尾鱼而言,其身长最长可达2米,体重可达90公斤。不过一般而言,矛尾鱼的体型平均为165厘米,雄鱼的体重更是轻巧。该鱼身型呈长梭形,躯体粗壮,头大、口宽,口内密布尖锐的牙齿。它的躯体紧密的覆有轻薄且大的圆形鳞片,鳞片露出部位有小小的突起,所以它看上去略显粗糙。矛尾鱼的软骨中充满了液体,为它的肌肉活动提供了坚实且灵活的支撑。

作为肉鳍鱼的“遗老”,矛尾鱼的脊索(呈棒状结构,脊柱的前身,长而极富韧性,可在背部起到支持体轴的作用)终生存在。矛尾鱼虽然是鱼,但是它的鱼鳔很小,完全不具备呼吸功能,顶多起到调节体重的作用。

出现在近4亿年前的鱼,上世纪80年代又被人发现了!

一张全面的说明图 © dinofish

矛尾鱼和其他动物不同的是,矛尾鱼的颅骨内有一个铰链状的颅间关节,在捕食过程中,它的头部能够被竖直提拉,将猎物一口吞下。除此之外,矛尾鱼最易引发“争论”之处就是他的鱼鳍了。矛尾鱼有两个背鳍,第一背鳍呈强度骨化,呈棘状,上具嵴线;第二背鳍与胸腹鳍类似,呈柄状,附生在厚厚的肉质鳍柄上。尾鳍呈矛状,有三叶。

出现在近4亿年前的鱼,上世纪80年代又被人发现了!

和鱼石螈比比腿 © 维基百科

矛尾鱼的体侧线(lateral line)对水压极其敏感,是它感受周围其他鱼类和海底结构的有力武器。毫无疑问,这也是它为什么能够成天呆在深海洞穴中与同类“排排坐”互不干涉的主要原因。

有鱼从远古来,不爱动乎

因为它们沉的很深,所以矛尾鱼是很“深沉”的一种鱼 ——它们栖息在160-700米的深的海中,昼伏夜出(白天安静的呆在海底洞穴中,晚上出来觅食)。那里有海底洞穴、深海珊瑚和海底火山,“鬼影森森”,令人胆寒……它们最喜欢的水温是14-22℃,并且会通过上游、下潜的方式“追随”这个“最佳水温”,以确保吸入足够的氧气。也正是因为他们潜得深,科学家们的海下科考难度略大……但小惊喜倒是常有。

潜入深海的人们经常能看到他们头朝下游动,虽然人们至今没有搞懂这个“倒栽葱”的具体含义,但科学家们推测,这应当是受潜水艇发出的电磁场或灯光的影响所造成的。

矛尾鱼觅食,是机会主义者的深海实践。到了夜晚,他们向上游动至55米深的地方,捕食乌贼、鱿鱼、小鲨鱼和其他深海鱼类。为了便于“投机倒把”,它们充分发挥喙腺的功能,通过用腹部向上或向后游动来搜索食物。

长寿,始于完卵

矛尾鱼和古董一样,越老越值钱。一般认为,矛尾鱼的寿命在60岁左右。但据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它还可以活得更久!

小编首先声明:矛尾鱼是卵胎生,一只雌性矛尾鱼可同时怀有26只鱼宝宝。幼崽由受精卵发育而成,发育时从蛋黄中获取营养,最后以胎儿的形式降生。

出现在近4亿年前的鱼,上世纪80年代又被人发现了!

刚降生的矛尾鱼宝宝和尚未脱落的蛋黄囊 © dinofish

自1938年矛尾鱼被发现开始,不断有人将矛尾鱼捕捞上岸。但问题在于,“捕捞者很少向我们提供有关矛尾鱼集群数量的信息,我们无法确定聚集在此处的矛尾鱼到底是一直在此处繁衍还是从其他海域漂泊至此。”一位来自德国的生态学家 Hans Fricke 抱怨道。他带领他的团队采用水下研究的方式(水下摄影、录像)追踪研究矛尾鱼已经21年了,下海研究次数也有上百次。他们利用矛尾鱼鲜明的体侧线,他们已经对140只矛尾鱼进行过标记,然并卵……

矛尾鱼活得实在太久了,Fricke 的团队至今没能在一个数量在300-400的矛尾鱼集群内发现任何一只稍显年轻的矛尾鱼。无奈,他们改换战术:“是否能够利用追踪器随着怀孕的雌性矛尾鱼下潜至海洋深处,看看她是否在海底备孕、生育?”呵呵,果然,推测仅仅是个推测。

Fricke的团队发现,每年似乎只有3-4条矛尾鱼死亡,但它们在族群内的位置会迅速被不知道从哪里“蹦出来”的“年轻人”补充。

出现在近4亿年前的鱼,上世纪80年代又被人发现了!

黄色区域为卵黄所在 © Google

被矛尾鱼每年仅4.4%死亡率震惊到的Fricke 只得做出如下推测:矛尾鱼的寿命有可能长达103岁!

“我们曾拍于1989年在矛尾鱼集群地拍摄到一条鱼,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都老了,它却没什么变化……”看来,矛尾鱼的年龄还真是个谜。

肤色有歧义,分布受质疑

话说(正经脸)矛尾鱼的肤色应当是深蓝色,散布着白色斑点,这也正是科学家们能够清晰标记不同个体的原因所在。然而(怎么还有转折),以偏概全的认为所有矛尾鱼都是深蓝色就不对了。印尼矛尾鱼的肤色就是灰蓝色的。但无论怎样,散布在矛尾鱼躯干表面的斑点能够帮助它在黑漆漆的海底做个“隐士”,深藏功与名。

出现在近4亿年前的鱼,上世纪80年代又被人发现了!

印尼矛尾鱼 © Arkive

对于矛尾鱼肤色的争端已经被解决,但对其分布区域的质疑却从未消减。从矛尾鱼化石来看,除南极洲之外的几个大洲应当均有分布。但实际上,没有人能够拿出有力证据证明它们具体的分布情况。从1938年到现在,人们能够确定的矛尾鱼分布地只有印度洋海域和位于莫桑比克海峡的火山岛Comoro Islands。

出现在近4亿年前的鱼,上世纪80年代又被人发现了!

矛尾鱼在印度洋的聚集地和观测地点 © dinofish

人们也曾在南非东北部的Sodwana Bay、肯尼亚和坦桑尼亚附近观测到矛尾鱼的出没,但这都不能作为矛尾鱼聚集地的证据(谁知道它是不是流浪到此)。

科学家一脸懵逼:臣妾不知道啊

在科普的最后,小编同大家分享一则“科学家碰壁”的有趣新闻(吃瓜群众请搬出小板凳坐好)。

科学家们认为,矛尾鱼之所以如此长寿是因为它们的基因主动选择了缓慢而稳定的进化过程。和其他鱼类、陆生脊椎动物相比,矛尾鱼的进化慢的不是一星半点。因此,科学家们推测“海底相对稳定的环境、数百万年以来相对安全的生存状态导致矛尾鱼无需进化就能够生存”(文章发表于Nature 杂志四月刊)。

但是!这种说法仅仅是科学家根据现有研究做出的“合理”推测,更多的信息还有待发掘,再多的论断在有限的证据面前还是略显单薄。

出现在近4亿年前的鱼,上世纪80年代又被人发现了!

谅你们一时半会儿也搞不懂我 © National Geographic

今天的科普到此结束。矛尾鱼已经被列被世界自然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CR),所以,赶紧去博物馆里了解一下它们吧!

- END -

维基百科

动物世界

Arkive

Dinofish

National Geographic

如果你爱自然、爱科学、爱分享,

请关注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TNC官方微博:@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