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世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失蹤了80餘年後,被估值達4.5億港幣!

蘇東坡的傳世作品很少。公認的東坡畫作真跡只得兩、三幅。一是《瀟湘竹石圖》,藏於中國美術館;一幅是已經失蹤了80餘年的《枯木怪石圖》,在私人收藏手中;另傳臺北故宮亦有一幅。

面世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失蹤了80餘年後,被估值達4.5億港幣!

《瀟湘竹石圖》 資料圖 藏於中國美術館

近日,《枯木怪石圖》再現人世,由佳士得證實徵得,或於1937年流入日本而導致了此前的“失蹤”。

(至於為什麼估值高達幾億,是佳士得已經讓一些藏家及專家鑑賞此作後放出來的消息,當然,只是暫時的,說不定屆時價會更高。)

《枯木怪石圖》憑什麼這麼貴?

面世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失蹤了80餘年後,被估值達4.5億港幣!

《枯木怪石圖》 資料圖片

首先,《枯木怪石圖》的作者,蘇軾方面的原因——首發“士人畫”和“畫工畫”之分。

在他之前,並沒有“士人畫”和“畫工畫”之分,在他之後,人們理解之士人畫需講求“常理”,即“意氣”,“雖然常形之失,止於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當,則舉廢之矣。以其形之無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謹也”。

而且,在這基礎上,蘇軾提出了他以為的藝術的最高境界“蕭散簡遠”,“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澹泊”,反對劍拔弩張,力求“平淡”。這種從形——理——境界的框架,直接構成了蘇軾畫論完整體系的核心。

《枯木怪石圖》則是他這種畫論體系的完美體現。

面世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失蹤了80餘年後,被估值達4.5億港幣!

《枯木怪石圖》局部

其次,《枯木怪石圖》的神奇遭遇——遇見米芾、宋高宗、王厚之、鮮于樞、朱元璋養子、風雨樓、白堅夫等人。

《枯木怪石圖》是元豐7年(1084),蘇軾被邀至友家,乘酒興做的圖,題材為蘇軾慣用的枯木、叢竹、怪石。

畫作好後,大家皆稱形如蝸牛的怪石,其左側的一叢竹,實乃點睛之筆,妙哉妙哉,和整幅畫作右側的虯樹相映成趣。——“得自然之趣,不泥古法,惟在活而已。”

面世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失蹤了80餘年後,被估值達4.5億港幣!

《枯木怪石圖》局部 劉良佐跋語

整幅畫面右上方鈐有乾卦小印,左下有“紹”、“興”聯珠印。

別有“風閣王氏”墨印,以及“黃琳美之”、“易庵圖書”諸收藏印。

圖後另紙有元鮮于樞題記:“右東坡枯木叢筱怪石圖,世間傳本甚多,此卷前有乾卦印,後有紹興玉印,是曾入紹興內府者,蓋非他本比也。杭州王井西嘗收一本,與此略同,不知今歸何人。”

面世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失蹤了80餘年後,被估值達4.5億港幣!

《枯木怪石圖》的米芾款跋

有如此多著名人物的題跋或印章,特別是同時代的“米芾”題跋和晚一輩的“宋高宗”印章,這幅《枯木怪石圖》也是蘇軾佳作不無一二了。

那麼,既是“真品”,現存的另外兩幅都藏於美術館博物館的,那麼這番高價,也是不意外了。或許到了拍賣之日,價格或更高!

關注盛世九五wx,更多好料等你來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