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鱗半爪、一孔之明、一家之言——愛因斯坦如何描述他的世界觀

我自己只求滿足於生命永恆的奧秘,滿足於覺察現存世界的神奇結構,窺見它的一鱗半爪,並且以誠摯的努力去領悟在自然界中顯示出來的那個理性的一部分,倘若真能如此,即使只領悟其極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

本文最初發表在1930年出版的《論壇和世紀》(Forum and century)84卷,193-194頁。當時用的標題是“我的信仰”(What I believe)。這裡譯自《思想和見解》8-11頁和《我的世界觀》英譯本237-242頁,許良英、趙中立、張宜三編譯,選自商務印書館《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一鱗半爪、一孔之明、一家之言——愛因斯坦如何描述他的世界觀

“愛因斯坦的世界觀”讓我們不得不重視,如果扳著手指頭算一算,古往今來,究竟誰能夠把宇宙、世界、時空搞的比較明白的話,愛因斯坦總能夠算其中一個了。

從這一段話裡,我理解的關鍵意思是:愛因斯坦最重視的是“理性的一部分”,這個意思十分重要!言外之意,愛因斯坦並不否認“理性”之外的存在,並不否認物理學認知之外的存在,並不否認在我們已經獲得的“理性認知”只是宇宙的極小一部分。

愛因斯坦是十分高明的,在這些表述裡,其反覆強調了“我自己”、“理性”以及“一小部分”,這樣的表述幾乎窮盡了“語言”的力量,將他所想表達的內容完美的呈現出來。

同樣是物理學家,同樣是我十分敬佩的物理學家朱清時,在前一段時間裡,確掀起了軒然大波,他發表了《用身體觀察真氣和氣脈》的演說,這裡特節選文章的最後一段。

“我們的身體包含大約50萬億個細胞,一個細胞由大約由20萬億個原子組成,人體是由大約10的28次方個原子組成,它們的運動都遵循簡單的物理定律。有生命的實體與無生命之物有所不同,在於它們有意識。因此可以說,組成人體的這些原子能如此協調一致地行動,是與意識有關的信號在指揮。神經元是人體細胞的一種,因此真氣或風應該是意識範疇的東西。

意識從何而來呢?現在很多科學家認為,大腦是意識的生理基礎,大腦中的千億個簡單的神經元以正確方式組合在一起,就能產生意識,即感知,思維和其它心智功能(參見《連接組》,承現峻著,2015)。因此意識就像大量水產生的波浪一樣,是複雜體系在整體上湧現出的現象。然而,水能產生波浪,但是波浪是不能作用於水本身的。如果意識完全是大腦產生的,那麼如何解釋能用意念按摩脊髓和大腦?

這樣看來,進一步對真氣的研究可能是理解意識之謎的一個抓手。”

一鱗半爪、一孔之明、一家之言——愛因斯坦如何描述他的世界觀

實話說,朱院士的話也就是我所想說的,但是為什麼這樣的話會引起“軒然大波”呢?

在這裡最關鍵的問題有幾個,我們首先說說語境的問題:

在沒有徹底驗證完成的情況下,我們不能把不同語境下的概念混起來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語言和文字是用來記錄知識和經驗的工具,但是僅僅憑藉語言和文字確無法完整的描述一個完整的知識或經驗,所以,在人類的認知中,創造了各種各樣的、概念式的、系統的認知構造網絡,創造了各種語言語境、情景語境、文化語境等,這些語境有著不同的動態性、地域性、文化性、模糊性、網絡分佈性等特點,從而誕生了各種宗教、文化、學科等。

朱院士使用科學語言來解讀真氣,本意是希望能夠用更能夠被大眾接納的語言來科普、解釋他自身所感受到的現象,但是這種不同語境上的概念的互用,自然而然的就會引起不同文化群體、知識群體、認知群體相互之間的衝突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愛因斯坦是十分高明的,在他的那些表述裡,其反覆強調了“我自己”、“理性”以及“一小部分”,這樣的表述幾乎窮盡了“語言”的力量,把他的意思完美的表達出來了。如果朱院士能夠換一個說法,多使用“假定”、“我自己”、“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從現有的科學解釋上”這樣的詞彙,一定就不會引起廣泛的質疑。

一鱗半爪、一孔之明、一家之言——愛因斯坦如何描述他的世界觀

學習了這兩段知識,生出了許多感想,又重新溫習了關於“認知”、“語境”、“文化系統”等概念。更加充分理解了“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道理。最後引用《周易·繫辭上》的話: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