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基本功

一幅書法作品的好壞是從兩個大方面來看的:一是書法基本功,二是內涵的藝術語言。

1、書法基本功

書法中基本功如何又是由以下三點決定的:結字、筆法、章法。

第一,看字體間架結構的基本功怎樣。

寫毛筆字,一個字的間架結構寫不好,有可能直接影響到字意,從而影響到書法的審美價值。一個字的間架搭好,這個字的字體也就確定了。

“真、草、隸、篆”,不同字體有不同的間架結構。每個書法家在字體上求變,首先是在前人書體的間架結構上求變。李斯在史籀大篆字體的間架結構上求變,創造了小篆字體的間架結構;程邈在前人書體的間架結構上求變,而成隸書。王羲之也是在前人書體的間架結構上求變,而大成楷書、行書、草書。他書寫的字體間架結構就非常美。後世的大多書法家都在他的間架結構上求變化,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一個用毛筆寫字的人,連字最基本的間架結構都寫不好,那他就成不了書法家。

“真、草、隸、篆”,每種字體都有自己的行筆的法則。行筆法則變了,字體也跟著有所變化,也許新的、更好的、具有審美性的字體就產生了。

第二,看筆法是否豐富完整、筆力是否有神有韻。

我們賞析一幅書法的好壞一定要從每一筆的起筆、行筆、收筆去看,看起筆是否有力,行筆用力是否均勻流暢,在寫點、橫、折、豎、勾、撇、捺、提等筆劃時,是否符合這種字體的行筆法則,這些行筆法則都是前輩大書法家千錘百煉出來的。每個大書法家在行筆都有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其寫的每一筆劃都有功力,都有審美價值。

書法家在行筆上沒有功力、沒有審美價值的筆劃叫“敗筆”。所以書法家不可不以前人好的行筆法則為學習基礎,練好書法行筆中每一筆的基本功。

第三,看章法是否完整、美觀。

一件完美的書法作品, 除了點畫精到,結構優美之外, 還要注重其章法的完整與美觀。

章法就是指對一幅書法作品進行全盤的安排,又稱作是大布白,或者叫篇章結構,是書法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一幅作品的藝術要求,不僅需要把每個單字寫好,而且應當把眾多的字組成完整的章。無論字與字間、行與行間,以至天頭地腳、題款用印,都須作一番總體設計,合理佈局。作品內容怎樣排列、怎樣題款、怎樣蓋章,這些都是章法的內容。通篇結構,引領管帶,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各盡意態,氣運流動,起伏隨勢,筆毫捻轉,巧布虛陣,寓情寄意,都是章法組成部分。

2、內涵的藝術語言。

書法語言又包含以下5點:

第1點, 書法中是否有文學的內涵。

好的書法作品不但每個字都體現著該字的字意,而且通篇都反映出文章的含意。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通篇文字不但映射出字體的美,而且還反映著文章的美,把文字的美和文章的美都內涵在書法作品中。蘇東坡的書法作品《赤壁賦》也是這樣。這些書法作品被稱為“文人字”。

第2點, 書法作品是否給人以聯想。

我們看一件書法作品時常評曰:“這是文人字”、“這是書家字”、“這是匠人字”。這是由於寫字人的文學水平不一樣,反映在字上,字中表現出的內涵不一樣、所產生的感受也不一樣。讀好的書法作品給人的思想以馳騁的餘地,讓人欣賞書法就像是在欣賞詩詞,因為書法本身就是思想的寫照。讀文徵明的書法作品就像讀田園詩,會勾起對田園的聯想。讀林散之、毛澤東的書法作品也都會給人以詩詞的聯想。

第3點, 書法作品中是否內涵音樂的韻律。

好的書法作品中每個字的間架結構和字與字之間的結構都有音樂的韻律,你讀毛澤東的書法作品《沁園春·雪》就彷彿感到世界上最雄壯的交響樂在奏鳴。

第4點, 書法中是否內涵著畫的意境。

“字畫本一體”,字乃抽象的畫,好的書法作品充分展示著畫的意境。

第5點, 書法中內涵的勢態。

書法中內涵的勢態包括大氣還是小氣,是瀟灑、飄逸還是拘謹,是格調高雅還是低俗,是厚重還是輕浮等等。這些統統和書法家的品格有關,俗話說“字如其人”就是這個道理。王羲之的字瀟灑飄逸,顏真卿的字厚重,文徵明的字格調高雅。毛澤東書法大氣磅礴,這是由大政治家的氣魄所決定的。總之,書法作品所涵蓋的豐富語言,從某一角度來說,應是書法家人格的寫照。

有關行書

行書是繼草書、楷書之後,出現的一種書體。相傳是後漢桓、靈帝時一位書法家劉德升所創,西晉時期的衛恆的《四體書勢》裡講:“魏初有鍾(繇)、胡(昭)兩家,為行書法,具學於劉德升。”可惜劉德升沒有留下墨跡。

什麼叫行書呢?簡言之是在楷書的基礎加以小的變化,書寫起來很簡便的書體,故而與楷書相間流行開來。行書是介乎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它不象草書那樣難寫難認,又不象楷書那樣嚴謹端莊。所以古人說它“非真非草”。它的特點是運用了一定草法,部分地簡化了楷書的筆畫,改變了楷書筆形,草化了楷書的結構。總之它比楷書流動、率意、瀟灑,又比草書易認好寫。

行書在漢末是伴隨著楷書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書體,在當時,沒有普遍地應用。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

草書、楷書到了王羲之手中才形成最完美的藝術。行書也不例外,行書到王羲之手中,將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最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將王羲之奉為“書聖”是當之無愧的。王羲之的行書,在他本人各體之中也應排在首位。

王羲之的行書從劉德升、鍾繇一脈傳來,並把行書推到了相當成熟的高度。但他留下的真跡不多,多是後人所摹。其行書帖有《姨母帖》、《快雪時晴帖》、《蘭亭序》、《聖教序》等。其中,《蘭亭序》為王羲之行書的最突出的代表,被歷代稱為天下行書第一。《蘭亭序》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其好友謝安等12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舉行“祓禊”之會,飲酒賦詩,各抒情懷,匯為《禊帖》。王羲之滿懷激情,筆走龍蛇,為本詩集寫了序文,這就是光照千古的《蘭亭序》。此帖表現了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在用筆上有藏有露,側筆取勢。遒媚勁健,自然精妙。結體上變化多姿,匠心獨運,文中20多中“之”字,7個“不”字,雖重複出現,卻無雷同。章法上則疏密斜正,大小參差,斂放揖讓,承接呼應,均極為奇譎。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

王獻之亦極擅行書,其行草代表作有《中秋帖》、《鴨頭九帖》、《新婦地黃湯帖》等。《中秋帖》是“三希之一”。《鴨頭九帖》也是王獻之行書墨跡中的佼佼者。其用筆灑脫流利,與其他帖相比,此帖風格明顯不同,極其雅逸,隨意中書寫,而神韻自得。《新婦地黃湯帖》及《廿九日帖》等也是王獻之行書中的上乘之作。用筆秀勁飄灑,靈動宜人。在王氏一門書翰中,還有一件彌足珍貴的墨跡,就是王珣的《後遠帖》。珣為羲之侄,其書法遒麗峭勁,瀟灑流暢,“東晉風流,宛然在眼”。清代乾隆帝極珍愛此帖,將其與羲之《快雪時晴帖》、獻之《中秋帖》同藏於養心殿書房,並稱此處為“三希堂”。所謂“三希”就是三件稀世珍寶。該帖是存世最早的行書著名墨跡真本,極是珍貴。其中羲之的《快雪時晴帖》被列為“三希之首”。

書法基本功

書法基本功

書法基本功

書法基本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