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一學校一個年級只有兩名學生!「麻雀學校」何去何從?

紹興一學校一個年級只有兩名學生!“麻雀學校”何去何從?

(上灶完小空曠的籃球場上,很少有孩子的身影)

紹興日報-掌上紹興客戶端首席記者 鍾宏嬌 文/攝

六年級尚有15名學生,四年級減少到7名學生,一年級就只剩下5名學生了,其中兩名是本地孩子,3名是外來流動人口子女……全校學生只有55人,且學生數量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這是柯橋區平水鎮上灶完小的生源現狀。附近的王化完小人數更少,全校僅41名學生,其中三年級僅兩人。7月2日是平水鎮中心小學報名的日子,看著一個接一個來給孩子辦遷出手續的家長,幾位完小的校長都憂心忡忡。“新學年,不知道還能留住幾個本學區的孩子?”一位校長告訴記者。校長們的擔憂,折射出我市一些山區小學面臨的困境。近日,記者實地走訪了多所農村完小,對日益突出的“麻雀學校”和“袖珍課堂”現象進行了調查。

學生越來越少了

平水鎮中心校上灶完小是一座位於山頂上的學校。7月2日,記者驅車來到該校,遠遠望去,掩映在群山中的校園顯得十分靜謐。走進去,校園裡綠樹成蔭,乾淨整潔。校園的最深處是籃球場,籃球架猶在,只是明顯可以看出,這片地方荒廢已久。

現在正是放暑假時間,校園裡幾乎看不到人影。一位牽著孩子的女士看到記者,用手往二樓一指:“你也是來給孩子辦轉學手續的吧?校長在樓上。”

在二樓,校長沈華萌一陣苦笑,他隨後向記者解釋說:“一個上午,已經有17個屬於我們施教區的新生來辦轉學手續。”而根據他們摸底的情況,今年上灶完小施教區應有一年級新生20餘人,他不知道最終還能剩下幾人,“但願不要比上一年還少。”

目前佔地20畝的上灶完小全校學生共55人,學生數從高年級到低年級逐年減少,六年級尚有15人,到了一年級就只剩5人了。

王化完小的情況更甚,全校僅41名學生,一、二、三年級分別為3人、3人、2人。7月2日這天,校長沈建華的主要工作也是不斷在轉學手續上簽字。“人家在鎮裡買了房子,符合遷出條件,不放不行啊!”他顯得很無奈。在他眼裡,每一個生源都是“寶貝”,他都不捨得放。

這些遷出孩子的去向幾乎都是平水鎮中心小學,與鄉村完小的冷清相反,這裡堪稱“人滿為患”,目前學生數已達1470人,班額(平均每班級數額)超過40人,生源已呈飽和狀態。

在上灶完小沈校長的辦公室,記者問一位女士為什麼要把孩子轉走,該女士尷尬地說:“師資、硬件比起來總是鎮上好一些吧。”她話音剛落,辦公室裡的幾位老師都有些不服氣:“其實我們的師資、硬件設施都是區裡統一調配的,一點不比中心校差。”為了緩解尷尬,該女士嘆了口氣說:“當年我也是上灶小學畢業的,那時候這個學校多厲害啊!”

曾經輝煌的鄉村小學

上灶完小是輝煌過的。在1995年左右,生源達到最高峰,學生數超過600人。就是8年前的2010年,學生數也有216人。但僅僅8年的時間,學生數就銳減到了現在的55人,僅為8年前的四分之一。

“上灶當年出過多少人才啊!”沈華萌就是2010年調到上灶完小來工作的,他記得當時每個班還有30多人,班額剛剛好,學校的各項工作搞得風生水起。“全鎮小學開運動會,我們都是直奔第一而去的,拿第二名都不滿意。”沈華萌說,學生學科成績也是頂呱呱,從這裡走出的學生後來考上魯迅中學、柯橋中學的大有人在。

學校的各項教育設施也十分完善,校舍寬敞美麗,最多時可容納學生600多人。學校開設了中醫和計算機課堂,還有中草藥基地。比起城裡的小學,這裡的教育教學設施並不落後。

從精心打理過的校園可以看出,儘管學生越來越少,沈華萌仍然在堅持,帶領全校12名老師勉強維持著一所老牌村小的體面。他希望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這樣的農村完小能夠留下來。在他看來,村裡有一所學校,對這個村莊來說,就是一盞精神的明燈。學校在,活力就在,希望就在。

“袖珍課堂”怎麼上?

生源越來越少,一間教室裡只有寥寥幾個學生,甚至只有兩人,會給教學活動帶來什麼影響?

沈華萌一聲嘆息。他舉了運動會的例子。曾經在運動中“稱霸”平水各小學的上灶完小現在連一支參賽隊都組不起來,“人數都湊不起來,更不要說競爭力了。”這一情況在各鄉村完小普遍存在。平水鎮共有4所完小,另兩所橫溪完小、玉安完小學生數也分別只有85人、81人。因此,從去年開始,平水鎮中心小學的運動會,各完小都不再組隊參加。

受影響的還有其他各種校內活動。上灶完小校園綠化很好,落葉也多,學校每天都會組織師生打掃校園,可校園那麼大,學生那麼少,大家都覺得吃力。

紹興一學校一個年級只有兩名學生!“麻雀學校”何去何從?

(王化完小的結業儀式,全校的學生剛好坐滿一間教室)

在沈華萌看來,學生數太少,帶來的最大問題還是競爭氛圍弱。“學生之間沒有競爭,缺乏互相激勵的氛圍,而同伴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臺下坐著的學生太少,對老師講課的積極性也是一個打擊。

當然,好處也有。學生少,師生配比遠遠高於一般的城鎮小學,如王化完小,41名學生就有8名老師。如此一來,老師因材施教就有了空間,甚至可以進行一對一的家教式教學。

在王化完小,老師實行包班式,即一名老師包一個班級,既教語文,又教數學,英語、體育、美術老師則各班“共享”。陳老師是該校三年級班主任,全班只有兩名學生,“我相當於他們的家庭教師。”從上午7:40到校,直到傍晚時分下班,一天時間都和這兩個孩子呆在一起,給他們上課,輔導他們做作業,“該講的知識點一個都不能漏,作業做好了再幫他們一一訂正。”陳老師說,他們學校的孩子大多父母都不在身邊,接近於一對一的教學對孩子們缺失的家庭教育是一種彌補。

“麻雀學校”何去何從?

平水鎮的情況並非個例。類似這樣全校學生加起來不到城鎮學校一個班的人數、學校各項功能卻都配備齊全的“麻雀學校”在我市農村完小中相當普遍,尤其是在新昌、嵊州等地的偏遠山區,情況更加突出。據紹興市教育局有關人士介紹,全市規模最小的學校,學生總數僅為個位數。

事實上,隨著城鎮化的加快,農村人口不斷向中心鎮、向城市集中,“麻雀學校”已成為全國性問題。它們何去何從,正困惑著各級教育部門。

市教育局有關人士介紹,國家層面對農村小學的政策經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1949年後,我國的小學教育得到快速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許多人都還記得,1991年,“大眼睛女孩”蘇明娟的一張“我要上學”的照片引發全國對農村失學兒童的關注,以希望工程為代表,農村教育受到空前重視。到1996年,我國基本實現了村村有小學的目標。

然而,在學校數量得到普及後,家長們很快對教育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幾乎是必然的,農村中小學生開始越來越多地向教育質量更好的城鎮轉學,生源逐年萎縮。

在這樣的背景下,2001年國務院頒佈《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要“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農村小學和教學點要在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適當合併”。隨後,農村中小學掀起撤點並校浪潮。撤併後,很多鄉鎮只剩下一所中心校。據報道,到2012年,我國三分之二的農村小學已消失。

但新的矛盾又出現了。有意見認為,撤點並校增加了家長負擔,影響學生的交通安全,導致城鎮中小學普遍出現了“巨型班”“巨型校”問題。因此,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發文要求“堅決制止盲目撤併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暫停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撤併。

不過,停止盲目撤併學校並沒有阻止鄉村學校生源流失,矛盾依然存在。

在昨天的採訪中,柯橋區教體局一位分管領導以“這個問題太敏感”為由,婉拒了記者採訪。紹興市教育局有關人士表示,我市對“麻雀學校”持謹慎撤併的態度。一方面在不產生社會負面影響的情況下,有序撤併農村完小向城鎮中心校集中;另一方面,在離中心校較遠、交通不便的鄉村,根據實際情況保留農村完小。“這主要是考慮到低年級就住校,對孩子的成長不利。”該教育局人士表示,教育政策的出發點必須完全著眼於學生自身發展。

該人士介紹,儘管學生少,但對這些100人以下的小規模學校,從市級層面,財政的投入力度是很大的。“哪怕全校僅10來個人,師資、校舍也全部納入標準化建設,按高標準配備。”

關於“麻雀學校”陷入的教育教學困境,該人士認為,從實際調研來看,小規模學校教育教學開展得好的也有,在這方面,學校可以因地制宜,在個性化教學方面做一些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