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建設兵團

生產建設兵團是指中國建國後陸續組建的各類生產建設兵團,是中國通過軍墾這種特殊體制達到鞏固邊防,發展經濟,安置人員的目的,兵團成為黨、政、軍權合一,工、農、兵、學、商五位一體的半軍事化組織和社會經濟體系,中國陸續出現過12個兵團,3個農建師,目前中國只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繼續存在。

歷史沿革

經過40多年來的建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擁有職工百萬餘人,總人口220餘萬人。除十個農建師,還有一個建築工程師(簡稱工建師),三個農業管理局。現有農場、牧場、林場、漁場共172個;耕地面積9.3萬多公項;各農建師沿著塔里木河、孔雀河、烏魯木齊河、瑪納斯河、烏倫古河、中蘇界河等數十條河流,修建起大小水庫105座,開掘頭渠以上渠道4470多條,總長度達5.22萬多公里;實有造林面積12萬餘公項。生產建設兵團的宏偉規模和巨大成績,是中國共產黨實行屯墾戍邊政策的偉大勝利。

生產建設兵團

為進一步貫徹屯墾戍邊的方針,1952年,黨中央軍委命令駐新疆部隊和工程建設部隊的一部分將士,就地轉業為農業建設部隊和工程建設部隊,以擔負起邊疆經濟建設的任務。1954年,黨中央又決定將這支退出現役的轉業部隊集中編成一個兵團,並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的光榮稱號。從此,新疆的軍墾事業開創了新的局面。

生產建設兵團

生產建設兵團

生產建設兵團成立以來,保持了人民解放軍一整套政治機構和制度,並賦予生產建設新的內容;它實行了工農學商統籌兼顧,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生產建設方針,並堅持平站結合,寓兵於農,體現了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一致性,使人民軍隊“三個隊”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發展。在發展農業的同時,兵團還大力發展了工交、財貿事業,創建、改進、逐步完善了農工商聯合經營。兵團工業的成就,對改變新疆工業基礎薄弱的面貌起了重大作用。

為生產建設奮戰不息的兵團全體指戰員,始終不渝地肩負戰鬥隊、生產隊、工作隊的任務。到1998年,兵團的工農總產值佔自治區工農業總產值的19.7%。

從1983年開紿,兵團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農場經濟體制進行一系列改革,農業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工、交、商、建企業推行承包經營。在運行機制上,由封閉型向外向型轉變,內引外聯,使兵團事業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軍隊概況

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

中國三大生產建設兵團之一。1968年6月30日,瀋陽軍區黨委據中共中央“六、一八”批示以兵團成立時,共接收國營農、牧、漁場93個,合編為5個師(轄58個團)、3個獨立團。從大軍區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抽調精幹人員,組建兵團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從瀋陽軍區各野戰軍、旅大警備區、炮兵、工程兵等單位抽調部分有實戰經驗的指揮員,分別擔任兵團各師、團的主官和師團機關領導。 即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第二師、第三師、第四師、第五師,直屬獨立一團、獨立二團、獨立三團。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

師團建制

一師

師部所在地,北安農墾管理局:轄一團(錦河農場,愛輝縣)、二團(新華農場,愛輝縣)、三團(紅色邊疆農場,愛輝縣)、四團(建設農場,(現遜克農場)遜克縣)、五團(五大連池農場,德都縣)、六團(二龍山農場,德都縣)、七團(趙光農場,北安市),共七個團。

二師

師部所在地,寶泉嶺農墾管理局;轄八團(二九0農場,綏濱縣)、九團(綏濱農場,綏濱縣)、十團(江濱農場,蘿北縣)、十一團(軍川農場,蘿北縣)、十二團(名山農場,蘿北縣)、十三團(延軍農場,蘿北縣)、十四團(共青農場,蘿北縣)、十五團(寶泉嶺農場,蘿北縣)、十六團(伏爾基河農場,現新華農場,鶴崗市)、十七團(普陽農場,綏濱縣),共十個團。

三師

師部所在地,紅興隆農墾分局;轄十八團(友誼農場,集賢縣)、十九團(五九七農場,寶清縣)、二十團(八五二農場,寶清縣)、二十一團(八五三農場,寶清縣)、二十二團(饒河農場,饒河縣)、二十六團(撫遠漁場,撫遠縣)、二十八團(二九一農場,集賢縣)、二十九團(雙鴨山農場,雙鴨山市)、三十團(寶山農場,樺川縣)、三十一團(曙光農場,樺南縣)、三十二團(北興農場,勃利縣),共十一個團。

四師

師部所在地,牡丹江農墾管理局;轄三十三團(八五四農場,虎林市)、三十四團(八五八農場,虎林市)、三十五團(慶豐農場,虎林市)、三十六團(八五零農場,虎林市)、三十七團(八五六農場,虎林市)、三十八團(農墾部實驗場,虎林市)、三十九團(雲山農場,虎林市)、四十團(八五一一農場,密山市)、四十一團(八五五農場,密山市)、四十二團(八五七農場,密山市)、四十三團(興凱湖農場,密山市)、四十四團(八五一零農場,雞東縣),共十二個團。

五師

師部所在地,九三農墾管理局;轄四十五團(鶴山農場,嫩江縣)、四十六團(躍進農場,嫩江縣)、四十七團(大西江農場,嫩江縣)、四十八團(鐵峰農場,嫩江縣)、四十九團(尖山農場,嫩江縣)、五十團(前鋒農場,嫩江縣)、五十一團(榮軍農場,嫩江縣)、五十二團(旭光農場,嫩江縣)、五十三團(紅五月農場,嫩江縣)、五十四團(克山農場,克山縣)、五十五團(查哈陽農場,甘南縣)、共十一個團。

六師

師部所在地,建三江農墾管理局;轄二十三團(859農場) 二十四團(勝利農場) 二十五團(七星農場) 二十七團(勤得利農場) 五十七團(大興農場) 五十九團(青龍山農場) 六十團(前進農場) 六十一團(創業農場) 六十二團(紅衛農場) 六十八團(前哨農場) 反修營(前鋒農場)共十一個團、營。

直屬

獨立一團(嘉蔭農場,嘉蔭縣)、獨立二團(鐵力農場,鐵力縣)、獨立三團(紅色草原農墾局),共三個團。

獨立一營(紅旗農場)、獨立二營(湯原農場)、獨立三營(依蘭農場)、

組建背景

為防蘇對我地面突然襲擊、武裝入侵,加固我東北邊陲安全,經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親自批示,中共中央於一九六八年六月十八日簽發了《關於建立瀋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批示》的中發(68)98號文件。其戰略構想是:屯墾戍邊,在瀋陽軍區的指揮下,執行戰役火力偵察,於黑河、佳木斯、牡丹江各戰役要點、殺傷遲滯敵有生力量、配合野戰軍戰役行動。實施全民備戰,殲滅入侵者。

身經百戰的老紅軍、瀋陽軍區副政委李少元少將兼任兵團政委,顏文斌少將任兵團第一副司令員(主持兵團工作)、程克廉任兵團政委,率三千餘現役軍官在第一時間開赴兵團屯墾戍邊的戰鬥崗位。

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先後組建六個師、三個獨立團,共轄六十九個團、3個獨立營、一個種馬場(寶清龍頭種馬場)及八一農墾大學和若干醫療、後勤保障單位等。

兵團組建初期、司令部依據作戰預案,按中國北方乙種步兵師編制標準,組建戰備值班營35個,每個營編制3個步兵連,1個機炮連。1970年增建8個警通連、一個步兵團、一個炮兵團和21個高炮連。”九一三事件“後、又增建150餘個武裝連隊,並配備相應的裝備,形成一支相當規模的常規武裝力量。

兵團下轄六個師分別用“建”、“設”、“鋼”、“鐵”、“邊”、“防”作為信箱代號,各團依本師分配的順序號為代號,團屬各連為分隊。

沿革

1973年8月21日,“瀋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納入黑龍江省政府領導,改名“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1976年2月25日兵團撤銷,改編為黑龍江國營農場總局,但是考慮到與蘇聯關係並沒有太多緩和,所以還是保留了一定的準軍事力量,經常號召團場畢業生參加武裝訓練。直到1979年末1980年初才全部停止武裝。現在是中央直屬企業,即黑龍江農墾總局系統,歸農業部與黑龍江雙重領導,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政策扶持,現已組建了北大荒集團上市公司。

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

1969年1月24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國務院批准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負責籌建1969年5月7日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其編制體系採用兵團——團——連隊的體制。同日,將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建設兵團職工、幹部(包括300多名現役軍人)3000多人併入內蒙兵團。1975年6月24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撤銷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7月16日至21日農林部召開改變生產建設兵團體制做好交接工作座談會。

1966年2月,為了加強北部邊防,中共中央華北局和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指示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負責籌建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 。經中共中央批准,於1969年5月7日正式成立,同日,將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建設兵團職工、幹部(包括300多名現役軍人)3000多人併入內蒙兵團。同年秋,通過接受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河北、山東等省、市區及本區呼和浩特、包頭、巴彥淖爾盟、烏蘭察布盟的知識青年而迅速膨脹起來。兵團編為6個師、41個團(其中6個工業團)。一師、二師、三師設在巴盟,四師、五師、六師設在錫林郭勒盟。1971年5月兵團發展到14.5萬人,其中現役軍人5600人,職工10.1萬人,家屬3.8萬人。知識青年7.6萬人,佔職工總數的75%。

1969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內蒙古直屬機關毛澤東思想大學校總校、分校及原內蒙古(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全部、華北農墾兵團大部一同併入新組建的生產建設兵團。北京軍區從下屬各部隊抽調現役軍人組成各級領導班子,率領數千名復員、轉業軍人前往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烏蘭察布盟和錫林郭勒盟等地接管國營農場,組建生產建設兵團。兵團規劃為6個師的建制,每個師轄10個團,每個團轄10個連隊。

1969年5月7日,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成立,司令部設在呼和浩特市。當年,兵團組建了4個師,24個團,246個連隊,接收北京、天津、上海、呼和浩特、包頭等城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5萬餘人,全兵團在職人員達7萬餘人。1970年,又組建了2個師,15個團。按照原來的規劃,一、二、三師設在內蒙古西部的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境內,四、五、六師設在內蒙古東部的錫林格勒盟境內;由於錫林格勒盟草原地區不適於發展農業和超量發展畜牧業,內蒙古兵團不得不將四師從錫林格勒盟遷到了巴彥淖爾盟,使“東三師、西四師”的格局變成了“東二師、西四師”的態勢。1971年,內蒙古兵團已有41個團(包括2個工業團和4個相當於團級的工礦企業)職工為10.1萬人,其中有知識青年7.55萬人,復員轉業軍人和留廠職工2.57萬人,現役軍人近6千人,另有家屬3.8萬人,共計14.5萬人。

1972年,內蒙古兵團總人數為17萬人,職工(包括知識青年)13萬人。至1975年,內蒙古兵團下設農牧業團35個,廠礦企業單位34個,在職人員11萬餘人。

所轄單位

1972年11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的批示,內蒙古兵團決定從11月24日起將一師八團、玻璃廠和三師二十四團、維尼綸廠劃歸四師。調整後編制如下:

兵團總部:駐內蒙古呼和浩特市

兵團直屬7594人。司令員何鳳山,政委倪子文,副司令員康銀壽、劉義榮,副政委李惠民、王前,參謀長龐德運,副參謀長張旭之、冀景華、李光前。

化纖廠 呼和浩特

工程團 呼和浩特市

發電廠 巴盟烏拉特前旗烏拉山

化肥廠 巴盟烏拉特前旗烏拉山

一師:師部駐巴盟磴口縣 (巴彥高勒)

一師20601人,政委董書榮(後以張志明任師長、代政委、政委,以李祥珠為參謀長)。

1團 磴口縣朝陽鎮 原烏蘭布和農場

2團 磴口縣紅衛鎮 原巴彥套海農場

3團 磴口縣衛國鎮 原哈騰套海農場

4團 磴口縣戍邊鎮 原太陽廟林場

5團 磴口縣建國鎮 原包爾套勒蓋農場

6團 磴口縣反修鎮 新建點 包爾套勒蓋西

7團 磴口縣紅旗鎮 原納林套海農場

二師:師部駐巴盟烏拉特前旗烏拉山

二師41132人,師長孟照賢,政委田益國,參謀長趙根喜。

11團 烏拉特前旗 原烏海勞改農場

12團 烏拉特前旗新安鎮 原烏海勞改農場

13團 包頭市西水泉 工業團 下屬採石廠、閥門廠、拖修廠、風機廠、化工廠、無線電廠、漿粕廠、造紙廠、農藥廠等

14團 烏拉特前旗蘇獨侖 原蘇獨侖國營農場

15團 五原縣建豐 原建豐農場

16團 中後旗牧羊海 原東方紅種羊場

17團 烏拉特前旗中灘 原中灘勞改農場

18團 包頭市萬水泉 原共青農場

19團 烏拉特前旗壩頭 原烏梁素海水產局、烏拉特農場

20團 伊盟杭錦旗獨貴特拉 原獨貴特拉公社、杭錦淖公社

62團 烏拉特前旗大佘太 原蘇獨侖農場牧業隊

三師 師部駐巴盟臨河縣

三師15763人,師長張紹喜,副政委王元惠,參謀長蘇積剛。

21團 臨河縣軍墾鎮 原臨河勞改農場

22團 臨河縣屯墾鎮 原狼山勞改農場

23團 伊盟杭錦旗巴拉亥 原巴拉亥林場

25團 伊盟杭錦旗扎爾格郎圖 原改改召林場等

26團 中後旗石蘭計 原石蘭計公社

糖廠 臨河縣

四師 師部駐伊盟海渤灣市(今為海勃灣區)

四師9410人,師長王本固,政委張振華,參謀長徐通。

8團 烏達市 烏達市屬農場、林場等 原屬1師,後劃歸四師

24團 海渤灣市 原屬3師,後劃歸四師

34團 巴盟磴口縣鹼櫃 原在錫盟阿巴哈納爾旗接收朝格烏拉牧場,後隨師部西遷至鹼櫃

35團 烏盟蘇尼特右旗塞漢塔拉 鹼礦

玻璃廠 海渤灣市

五師 師部駐錫盟西烏珠穆沁旗

五師15785人,師長李佔魁,參謀長馬延齡。

31團 西烏旗阿巴哈納爾旗 原錫林格勒種畜場、白音錫勒牧場等 原屬4師 ,後劃歸五師

32團 西烏旗阿巴哈納爾旗 原毛登牧場 原屬4師 ,後劃歸五師

41團 西烏旗高力罕 原高力罕牧場

42團 西烏旗哈拉根臺 原哈拉根臺公社,後劃歸兵團直屬

43團 西烏旗寶日格斯臺 原寶日格斯臺牧場

44團 西烏旗彥吉嘎廟 原罕烏拉公社

六師 師部駐錫盟東烏珠穆沁旗東風(原烏拉蓋農場)

六師10731人,師長崔永華,政委高漢傑。

51團 東烏旗紅星鎮 原哈拉蓋圖農場

52團 東烏旗紅邊鎮 原烏拉蓋牧場

53團 東烏旗紅疆鎮 原賀斯格烏拉牧場

54團 東烏旗紅光鎮 原滿都寶力格牧場

55團 東烏旗紅建鎮 原寶格達山林場等

57團 東烏旗五七鎮 東烏旗與哲盟扎魯特旗之間

兵團組織形式

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的編制系統,採用兵團一師一團一連隊的體制,不把營作為常規建置。

兵團領導機關

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將兵團直屬機關設在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內,原內蒙古黨校大院被兵團接收,作為兵團機關的所在地。1969年年初,北京軍區任命了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的主要領導幹部。

司令員:何鳳山

第一政委:暫缺

第二政委:倪子文

副司令員;楊世明、康銀壽、包盛標

副政委:李植林、朱世鈞

兵團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各部的建置是:

司令部:參謀長董儒強,副參謀長張旭之、孟慶祥。下轄作訓處、軍務處、生產處、基建處、管理處及直屬警衛排。

政治部:主任李惠民,副主任李中飛、陸國禎。下轄組織處、幹部處、秘書處、保衛處、宣傳處。

後勤部:部長劉耕,副部長郭賢。下轄衛生處、機運處、財務處、軍械處、供銷處。

1969年5月,成立了由以下人員組成的兵團黨委:

何鳳山、倪子文、楊世明、康銀壽、包盛標、李植林、朱世鉤、董儒強、李惠民、張旭之、孟慶祥、李中飛、陸國禎、劉耕、郭賢、龐德運、張振華、孟昭賢、田益國、張紹喜、李永森、鄭東明、高漢傑。

其中何鳳山、倪子文、楊世明、康銀壽、包盛標、李植林、朱世鈞、董儒強、李惠民為黨委常委,黨委書記何鳳山,副書記倪子文。

同年10月30日,中央軍委又任命劉義榮為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趙強為副政委。

生產建設兵團

各師直屬機構

1969年,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實際組建了4個師,24個團,246個連隊。

一師師部設在巴盟蹬口縣巴彥高勒鎮,師長龐德運,政委張振華,下轄一至六團。

二師師部設在巴盟烏拉待前旗烏拉山,師長孟昭賢,政委田益國,下轄十一至十九團。

三師師部設在巴盟臨河縣,師長張紹喜,政委李水森,下轄二十一至二十三團。

六師師部設在錫盟東烏旗東風鎮(烏拉蓋農場),師長鄭東明,政委高漢傑,下轄五十一至五十四團,暫管三十一、四十一團。

各師直屬機構包括政治部、司令部、後勤部,政治部下設組織、宣傳、保衛、幹部、直工科,司令部下設作訓、軍務、生產、基建、管理科和直屬武裝連,後勤部下設供銷、機運、財務、軍械、衛生科和農機廠、被服廠、物資站(供應站)。

10月19日,邊疆各生產建設兵團緊急傳達以林彪名義發出的戰備命令,進入臨戰狀態。

1969年全年內蒙古兵團共安置知識青年50843人;按照當時的衡量標準,其中出身好的知識青年佔了85%;女知識青年佔53%:

北京 23607人 保定 4254人 天津 5046人

上海 182人 呼和浩特 4505人 浙江 2762人

包頭 5611人 零星人員 4876人

雲南生產建設兵團

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於1970年3月正式成立,1974年底撤銷。建制歸昆明軍區,由雲南省革命委員會和雲南省軍區領導。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司令部設在思茅。

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於1969年10月6日開始組建,1970年3月1日正式成立,1974年底撤銷。建制歸昆明軍區,行使軍級權限,由雲南省革命委員會和雲南省軍區領導。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在原農墾分局、總場、農場、生產隊的基礎上,組成4個師,23個團,116個營,1038個連隊,4個直屬企事業單位。

兵團編制

雲南是國家重點開發的墾區之一。1955年,由4000餘名復員轉業官兵開闢了9個軍墾農場,於1957年歸省農墾局統一領導。1960年,雲南省的國營農場達90個,職工總數為7.8萬人,總人口14萬人。1963年全省農墾農場合並縮減為40個,職工減少為6.5萬人。

1969年10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組織雲南生產建設兵團。1970年3月1日,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成立,建制歸昆明軍區,行使軍級權限,由雲南省革命委員會和雲南省軍區領導。成立大會的會場設在思茅0284部隊的營房,以後這裡成為兵團三大機關(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的駐地。從四月到1974年底兵團撤消,實行三渠道的財務管理,即中央撥基建投資,省軍區撥國防軍費,省財政撥流動資金。

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在原農墾分局、總場、農場、生產隊的基礎上,組成4個師,23個團,116個營,1038個連隊,4個直屋企事業單位。1969年10月在西雙版納地區建立的5個水利工程團,劃歸雲南兵團領導。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司令部設在思茅,一師所屬團場集中在西雙版納州內,二師各團場分佈在臨滄地區內,三師大部分團場設在德宏州內,少數團場設在保山地區,四師的團場分佈在紅河等地區。到1972年年底,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幹部、戰士、職工共計18.7萬餘人,總人口達29.6萬人(包括原農場9萬餘人)。累計接收北京(8000多人),上海(4.76萬人,包括上海郊區青年農民2萬餘人),成都(17000人),重慶(24000人),昆明(1萬人)的知識青年11萬人,除以後病退、團退、升學及各種形式走後門陸續離開兵團或農場外。到了1977年底,整個雲南墾區的知青還有8.71萬人,為原知青總人數的70%,其中上海知青37000人,四川(包括成都和重慶)知青32000人,北京知青2900人,昆明知青3600人。

在生產建設兵團的建制下,多數兵團把營作為常規建制,一個營相當於過去一個農場或分場。每個營轄下若干連隊外,還設機務隊、基建隊、衛生隊、武裝排,連隊是兵團最基層的組織,連隊下設排、班:

連部:連長 副連長 指導員 副指導員

軍醫 衛生員 司務長 炊事班 文書 通訊員 保管(統計)員

排:排長 副排長 班:班長 副班長

生產建設兵團的人員構成基本由現役軍人、地方幹部、復員轉業軍人、原農場職工、知識青年等幾部人組成。

現役軍人幹部是兵團的主要領導階層,其中級別最低的也為副連級,大多數現役軍人在調到兵團時,作為一種鼓勵,職務提升了一級。雲南生產建設兵團現役軍人任職的幹部為2700人,兵團機關幹部80%以上,師機關幹部70%,團機關幹部50%,均為現役軍人,現役軍人與知青的比例為1:35。

地方幹部大多是原來農場的管理幹部,現地位低於現役幹部,雖參與領導,但始終處於協助地位。

團場建制表

撤銷之前

單位 機關所在地 原農場名稱

兵團機關 思茅

獨立一團 文山州硯山縣 平遠街,稼依,天保、健康、堂上等五個農場

獨立二團 玉溪地區元江縣 甘莊,紅河農場

獨立三團 大理州賓川縣 太和,賓居農場

獨立四團 曲靖地區陸良縣 陸良農場

獨立五團 思茅地區江城縣 紅星農場,省第四五七幹

水一團 西雙版納州勐臘縣 1974年8月併入一師六團,二十團

水二團 西雙版納州勐臘縣 1974年8月併入一師十九團

水三團 西雙版納州景洪縣 1974年8月併入一師四團

水四團 西雙版納州勐海縣

水五團 西雙版納州勐海縣

一師一團 西雙版納州景洪縣 景洪農場

一師二團 西雙版納州景洪縣 東風農場

一師三團 西雙版納州景洪縣 勐養農場

一師四團 西雙版納州景洪縣 橄欖壩農場

一師五團 西雙版納州勐海縣 黎明農場

一師六團 西雙版納州勐臘縣 勐臘農場

一師十九團 西雙版納州勐臘縣 勐捧農場

一師二十團 西雙版納州勐臘縣 勐滿農場

獨一營 思茅地區孟連縣 孟連農場

獨二營 振東農場

獨三營 紅星農場

二師七團 耿馬縣 勐定農場

二師八團 耿馬縣 勐撒農場

一師九團 滄源縣 勐省農場

獨四營 耿馬縣 耿馬農場

獨五營 雙江縣 雙江農場

獨六營 永德縣 永康農場

獨七營 永德縣 勐底農場

三師十團 德宏州隴川縣 隴川農場

三師十一團 德宏州瑞麗縣 瑞麗農場

三師十二團 德宏州潞西縣 遮放農場

三師十三團 德宏州盈江縣 盈江農場

三師十四團 德宏州潞西縣 芒市 遮相農場

三師十五團 保山縣 潞江,新城農場

四師十六團 河口縣 河口農場

四師十七團 彌勒縣 彌勒東風農場

四師十八團 金平縣 勐拉(金平)農場

兵團熱帶作物研究所 思茅

熱帶作物研究所在景洪,不在思茅。

兵團機械廠 昆明黑林鋪

三師十一團組建時,包括了原來的畹町農場。

生產建設兵團

生產建設兵團

著名人物

王震(1908—1993),原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書記、新疆軍區代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家副主席。新疆,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創始人。湖南省瀏陽人。一九二七年一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五月轉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九年參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粵漢鐵路工會長嶽段分工會執行委員、工人糾察隊隊長、湘鄂贛邊區赤衛隊支隊長兼政治委員、湘東獨立一師政治委員、紅八軍代政治委員、湘贛軍區代司令員、紅六軍團政治委員,紅二軍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一二〇師第三五九旅旅長兼政治委員、中共延安地委書記,延安軍分區司令員、衛戍區司令員,八路軍南下支隊司令員。一九四一年率部赴南泥灣屯田開荒,開展大生產運動。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生產建設兵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書記,新疆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第二十二兵團政委(兼),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國務院農墾部部長,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校長,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常委,中央黨校校長,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一至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艾青(1910.—1995)詩人。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1928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國立杭州西湖藝術院。1929年留學法國,研習繪畫。1932年5月回國後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同年7月被捕入獄。在獄中寫出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抗日戰爭時期創作了《我愛這土地》、《北方》、《向太陽》、《吹號者》等著名詩篇。1949年後曾任《人民文學》副主編、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筆會中心副會長。1959年底在王震將軍安排下舉家到新疆兵團石河子農八師落戶。採寫出版了報告文學《蘇長福的故事》,發表了《燒荒》、《帳篷》、《年輕的城》、《墾荒者之歌》等反映軍墾生活的詩篇以及《歸來的歌》、《光的讚歌》等具有歷史和哲學深度的詩篇。

風景名勝

葡萄溝

聞名遐爾的“火洲清涼世界”——葡萄溝,位於吐魯番市東北13千米的火焰山峽谷中,距城市中心10公里,南北長8千米,東西寬約0.5千米,最寬處方可達2千米,一條小溪流貫其間,溝側沿隙中時有汩汩泉水滲出,溝內,溪流環繞,水質純淨,綠廕庇日。滿溝全是層層疊疊的葡萄架,花果樹木點綴其間,村舍農家錯落有致,山坡高處還有許多空心土壘砌專門晾曬葡萄乾的“晾房”。

生產建設兵團

葡萄溝現有葡田400公頃,主要種植著名的無核白葡萄、馬奶子、喀什哈爾、黑葡萄、比夾幹、梭梭葡萄、紫葡萄等數十個葡萄品種。年產鮮葡萄600萬千克,葡萄乾300多噸。這裡的無核白葡萄乾鮮綠晶亮,酸甜可口含糖量達31%,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被稱做“中國綠珍珠”。在葡萄溝深處,專為中外旅遊者修建了一處佔地數千平方米的葡萄遊樂園,這裡濃廕庇日,鋪綠疊翠,泉流溪涌,曲徑通幽,甜蜜的葡萄,醉人的歌舞,令人心曠神怡。

伊犁河

伊犁河古稱亦列水、伊麗水,是關係西北農田的著名河流。古時塞人、月氏人、烏孫人、突厥人等生活於此河流域,唐代西征大軍和蒙古成吉思汗的鐵騎曾憑著木頭木伐泅渡滔滔河水。

伊犁河發源於新疆天山西段,在我國境內,流域面積約 57 萬平方公里,其水量居新疆眾河之首,徑流量約佔全疆河流徑流量的確 1/5 ,大約有 3/4 的水量流出國境。

伊犁河上游有三大支流:特克斯河、鞏乃斯河和喀什河。特克斯河是主源,發源於汗騰格里峰北側。伊犁河向西流至伊寧途中有喀什河流入,以下進入寬大的河谷平原,河床開闊,支流眾多,渠系縱橫。在接納右岸的霍爾果斯等河後進入哈薩克斯坦,最後注入巴爾喀什湖。在我國境內全長約400多公里。

伊犁河的中、下游水流平緩,在我國境內雅馬渡至國境段可通航汽輪。在伊寧附近河床寬達1公里以上,河灘漫布,水流分叉,多沙洲島嶼,風景秀麗,是人們夏日避暑休息的好去處。

生產建設兵團

1959年,伊寧市城南處河道修建了一座大僑, 1975 年重建,橋型是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沿河開闢了千餘畝河濱公園,成為人們旅遊度假的佳勝景點。

每逢節假日,這裡篝火點點,人們煮鮮魚、烤羊肉,開懷暢飲,然後在草地上歌舞嬉戲,領略塞外野趣。隨著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伊犁河水運開通,伊犁河大橋進一步整修,風景區將更加宜人。

伊寧市漢家公主紀念館

公元前118年左右,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烏孫國國王昆莫向漢朝廷求婚,江都(今揚州)王劉建的女兒細君與楚(今徐州)王劉戊的孫女解憂先後嫁給了烏孫國國王。漢家公主細君、解憂遠嫁西域,給伊犁歷史留下一段千古佳話。兩千年後,漢家公主紀念館可以讓世人一睹兩位漢家公主的風采。

漢家公主紀念館由江蘇省援建,位於伊寧市江蘇大道旁,佔地面積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791平方米,主展廳500餘平方米。整個建築群是鮮明的漢代建築風格,平面佈局分主展廳和四個副展廳,並建有漢闕、亭閣、長廊和雕塑。

漢家公主紀念館以細君、解憂兩位公主遠嫁烏孫為主線,全面反映西漢中央政府在西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及當時西域各國的情況,通過雕塑、蠟像、美術作品、地圖、文物複製品、文學作品等反映西域納入祖國版圖的歷史過程,用歷史事實證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06年,全兵團土地總面積745.63萬公頃,農用土總面積419.86萬公頃,其中耕地104.31萬公頃,園地6.52萬公頃,林地44.39萬公頃,牧草地242.65萬公頃,建設用地21.05萬公頃,未利用地304.72萬公頃,其他農用地21.99萬公頃。

水利資源

為了保證農業生產灌溉、引蓄洪水和冬閒水,兵團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截至2006年底,兵團擁有水庫125座,總庫容32.45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11座,庫容18.34億立方米;中型水庫29座,庫容11.52億立方米;小型水庫85座,庫容2.59億立方米。有輸水乾渠8981.99千米。

其中,已防滲5650.58千米。各類渠道建築物103867座;機電井11305眼,其中,已配套11131眼。供水能力每秒351.84立方米,是年提水量14.29億立方米。666.7公頃以上灌區83處,其中,3.33萬公頃以上灌區6處,2萬——3萬公頃灌區6處。堤防建設長度達到2189.56千米,保護人口149萬人,保護耕地39.19萬公頃。

在河道上建引水閘109座,其中,大型水閘4座,中型水閘26座,小型水閘79座。兵團總灌溉面積126.70萬公頃,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25.55億立方米,其中,農業供水121.21億立方米,工業供水1.19億立方米,城鄉生活用水1.41億立方米,生態用水1.74億立方米(工業、城鄉生活和生態用水為不完全統計)。

生物資源

新疆地處歐亞交匯要衝,東西方動植物品種在此交匯,加上多樣與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生物資源十分豐富。

新疆溫帶作物齊全,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為主。全疆大部分地區均可種植高梁、大麥、大豆、豌豆、綠豆、胡豆、粟、黍、紅薯等雜糧。伊犁河谷素有“新疆糧倉”之稱。農一師“天山雪”大米潔如璣珠,質細味香。經濟作物有棉花、甜菜、油菜、向日葵、啤酒花、薰衣草、胡麻、菸葉、藥材等。兵團的陸地棉、長絨棉和彩棉、甜菜、油料作物、啤酒花、番茄醬的產量、質量居全國農墾之首位。棉花單產和人均佔有量居全國第一。

新疆素有“瓜果之鄉”之稱。常見的瓜果有:甜瓜(哈密瓜)、西瓜、蘋果、香梨、葡萄、杏、桃、李子、紅棗、石榴、櫻桃、無花果、核桃、巴旦杏等。蔬菜作物亦頗豐富,白菜、菠菜、芫荽、甘藍、黃蘿蔔、青蘿蔔、白蘿蔔、馬鈴薯、大蔥、菜豆、番茄、泮蔥、辣椒、茄子、芹菜、韭菜、黃瓜、葫蘆瓜、苦瓜、南瓜、絲瓜、冬瓜等。溫帶果蔬瓜類應有盡有。

新疆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其中綿羊最多,其次為馬、牛、山羊、驢、駱駝、騾、豬、鹿等。家禽有雞、鴨、鵝等。伊犁馬、伊吾馬、焉耆馬、巴里坤馬、石河子的軍墾細毛羊、阿勒泰大尾羊、新疆褐牛、庫車黑羔皮羊、伊犁乳肉兼用牛均享有盛名。兵團肉類產量居全國農墾首位。

新疆共有90多種魚類,其中較名貴的有布倫托海和額爾齊斯河的鱘蝗魚、鮭魚、赤鱸、銀鯽、湖擬鯉、梭鱸、金鯽、高體雅羅魚、江鱈、東方歐鯿等。深受人們喜愛的有布倫托海和額爾齊斯河的五道黑、小白條魚,博斯騰湖的尖嘴魚、大頭魚、伊犁河的鯉魚、鱸魚等。

野生植物也相當豐富。有食用、藥用、工藝、固沙、觀賞等植物達132科856屬,近4000種,其中有經濟和藥用價值的有1000餘種、稀有植物有100餘種,如甘草、貝母、紅花、雪蓮、大芸、麥冬、當歸、黨參、阿魏、肉蓯蓉、泰艽、麻黃、枸杞、青竺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草面積和產量佔全國首位,兵團擁用甘草面積2.67萬公頃。此外,新疆還有胡楊、沙棗、野蘋果、野核桃、野杏、野巴旦杏、野山楂、蘆葦、芨芨草、梭梭草等野生植物。新疆的胡楊面積佔全國胡楊林面積的95%,兵團管轄的胡楊面積為4萬公頃。

新疆野生動物有580多種,其中鳥類340多種,哺乳動物130多種,列入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80多種。國家保護的一類動物有20種:野馬、野犛牛、野駱駝、藏野驢、蒙古野驢、新疆虎、雪豹、藏羚羊、賽加羚、河狸、貂熊、白鸛、黑鸛、白鶴、黑頸鶴、白肩雕、斑嘴鵜鶘、藏雪雞、遊隼等。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有67種,主要有棕熊、紫貂、猞猁、馬鹿、北山羊、天鵝、玉帶海雕等。此外,博斯騰湖和塔里木河邊的麝鼠,綠洲和荒漠上的野兔,天山和阿爾泰山牧場的旱獺、黃羊、狼、狐狸、霍城的四爪陸龜等,都是常見的野生動物。其中馬鹿、麝鼠、雪雞、水貂等動物,已在兵團墾區成功馴養和繁殖,成為出口創匯的重要物資。

礦產資源

新疆礦產資源極為豐富,三山藏寶,盆地聚油,古稱“金玉之邦”。

新疆有138種礦產資源,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種79種,已列入全國礦產儲量表中的新疆礦產儲量佔全國首位的有天然氣、鈉硝石、雲母、蛭石、陶瓷土、脈石英、磚瓦用頁岩、飾面用輝石巖9種;居第二位的有石油、鎳、鉻、鈀、自然硫、鉀鹽、鎂鹽、長石、化肥用蛇紋岩、膨潤土、水泥用大理岩、制灰用石灰岩、磚瓦用沙、磚瓦用粘土、建築用角閃巖15種;居第三位的有鉑、鑄石輝綠岩、建築鎂礦、芒硝、毒重石、石棉、玻璃用脈石英、水泥配料用泥岩、建築用花崗石、建築用大理石10種;居第五位的有銫、硒、方解石、陶粒用粘土4種;居第六位的有鉍、鈷、普通螢石3種;居第七位的有油頁岩、鈦、泥灰岩、水泥配料用黃土、建築沙5種;居第八位的有銅、硼、水泥配料用頁岩、飾面用花崗石4種;居第九位的有錳、鉭2種;居第十位的有鹽礦1種。

兵團開採主要是固態的礦產資源,其優勢礦種和潛力比較大的主要有以下幾種。石棉:農二師三十六團石棉礦開採,該礦山在全國同行業規模排名靠前。膨潤土:農十師一八四團開採。已探明儲量約為2億噸,推測量可達50億噸,品質較好,僅次於美國的懷俄明州的膨潤土礦。天然瀝青:農七師一三七團開採。此礦種全國獨一無二。氣、肥煤:農六師的大黃山煤礦(保有儲量7750萬噸);農四師的七十一團焦化廠(保有儲量7622萬噸);這兩家生產的低磷焦炭產品大部分用於出口,年創匯520萬美元,已成為兵團礦產品的出口大戶。農十三師的紅山農場煤礦(保有儲量3304萬噸。此礦種全國探明量不多,屬於保護性開採礦種)開採。銅、鎳:農十三師的隆興股份有限公司開採。

兵團開採的其它礦種主要還有:蛋白土、垤石、雲母、鐵礦石、石灰石、芒硝、花崗岩等。根據資源的蘊藏量及市場的情況相對較有發展的礦山企業還有:農八師的石河子南山煤礦、農二師的哈滿溝煤礦、農四師的鐵廠溝煤礦、南臺子煤礦、農十師的和什托洛蓋煤礦等。

旅遊資源

新疆及兵團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新疆是我國通向亞歐的橋頭堡。這裡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山川多姿多彩,古蹟遍地、民風獨特,既是舉世聞名的古絲綢之路,又是聯通亞歐的第二大陸橋,既是瓜果之鄉、寶石之鄉,又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維吾爾、哈薩克等少數民族優秀文化之鄉。

烏魯木齊的紅山公園、水磨溝的溫泉公園、紅雁池水庫、三屯碑水上樂園、柴窩堡湖遊覽園、烏位泊古城、南山白楊溝旅遊區;吐魯番的火焰山、葡萄溝、坎兒井、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高昌古城、交河古城、蘇公塔;哈密的白石頭、回王墳、松樹塘,黃田農場的八大石、廟爾溝;巴里坤的天山廟、黑溝;奇臺縣的將軍廟、硅化木、恐龍化石谷、魔鬼城、北塔山牧場巖畫;吉木薩爾縣的北庭古城、西大寺、五彩灣、火燒山;阜康縣的天池、土墩子農場清真寺;五家渠的青格達湖旅遊區;石河子的周恩來總理紀念館、紀念碑、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軍墾博物館、艾青詩館、一四八團沙漠旅遊、一五0團沙漠公園、寧家河子瀑布、落腳灣溫泉、達子廟古柏;伊犁的果子溝、伊犁河、烏孫古墓、昭蘇石人、惠遠古城、阿里麻裡古城、七十一團那拉提旅遊風景區、七十九團雪山旅遊區;克拉瑪依的烏爾禾魔鬼城、黑油山;阿勒泰的成吉思汗點將臺、喀納斯湖、布倫托海遊樂園;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鐵門關、博斯騰湖、大西海子水庫、羅布泊、樓蘭古城、米蘭古城、巴音布魯克天鵝湖、二十六團銀沙灘旅遊風景區、二十一團天河月牙湖旅遊區;阿克蘇的天山神木園、克孜爾千佛洞;喀什的艾提尕爾清真寺、阿帕克霍加墓(又名香妃墓)、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穆罕默德·喀什噶裡墓、達瓦坤沙漠旅遊風景區、帕米爾高原風景旅遊區;農三師的西海灣旅遊區;阿圖什的奧依塔克村風情園;和田的尼雅遺址、玉石等等。

氣候特徵

兵團地處新疆境內,氣候與整個新疆一樣,都屬於乾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按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分為3種類型。北疆西北部的農四、五、九、十師,屬於中溫帶半乾旱區氣候;北疆準噶爾盆地的農六、七、八師、農十二師和農十師的部分地區、屬於中溫帶乾旱區氣候;南疆(包括東疆)的農一、二、三師、十三師、十四師,屬於暖溫帶乾旱區氣候。

兵團墾區氣候的主要特點,一是乾燥少雨,二是冬寒夏熱,三是日溫差大,四是日照豐富。7月,全疆平均氣溫22~26℃,白天較熱,夜間涼爽,新疆是我國天然的避暑旅遊勝地。但吐魯番盆地格外酷熱,7月平均氣溫33℃,日高於40℃的酷熱日數年均38.2天,氣象站百葉箱內最高氣溫達49.6℃,地表最高氣溫達82.3℃,是名副其實的"火洲",是全國夏季最炎熱的地方。但吐魯番是乾熱,白天熱,夜間涼,不同於重慶、武漢、南京的溼熱,晝夜悶熱。因此,夏天身居火焰山下,比在內地"三大火爐"舒適好過。新疆夏季高溫,高山冰雪融水豐富,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北疆植物生長期平均180多天,南疆200天以上,西北疆160多天,全疆都可種植農作物。

地理概況

位置面積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簡稱兵團)位於中國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分佈在東起東經95°34',西到東經75°50',南起北緯35°30',北至北緯48°34'的廣大地區,東西和南北相距各1500千米。新疆東部與甘肅、青海相鄰,南部與西藏自治區接壤,從東北至西南分別與蒙古國、俄羅斯聯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國毗連。國界線長5700千米,其中與蒙古國交界1416千米,與俄羅斯聯邦交界54千米,與哈薩克斯坦交界1753千米,與吉爾吉斯斯坦交界1096千米,與塔吉克斯坦交界457千米,與阿富汗交界92千米,與巴基斯坦交界599千米,與印度交界233千米。新疆是我國國界線最長的省區,佔全國陸地國界線總長的1/4。

兵團與蒙古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3國接壤,管轄的國界線有2019千米,其中與蒙古國交界571千米,與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交界1448千米。兵團的邊境農場,絕大多數分佈在北疆的中哈、中蒙邊境一線的中國領土上,擔負著屯墾戍邊和與鄰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重任。

兵團的土地面積7.43萬平方千米,佔新疆總面積的4.47%,約佔全國農墾總面積的1/5,是全國農墾最大的墾區之一。

地形地貌

新疆地形的特點是三山夾兩盆。東北面雄踞著階梯狀的阿爾泰山,南面是高峻陡峭的崑崙山,中部橫亙著高大雄偉的天山。天山把新疆分成南北兩大部分,天山以南是南疆,天山以北是北疆,天山東段的哈密、吐魯番地區又稱東疆。

阿爾泰山與天山之間是北疆的準噶爾盆地,面積38萬平方千米,是我國第二大盆地。兵團的農四、五、九、十師的農牧團場就分佈在北疆西北部。準噶爾盆地中部是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面積4.88萬平方千米,是我國第二大沙漠,由於雨雪較多,沙漠中覆蓋著梭梭草、沙棗樹等植被,使沙漠的97%變成了固定或半固定的沙丘,是良好的冬季牧場。盆地南緣是近800平方千米的山前沖積平原,兵團農六、七、八師、十二師和建工師的100多萬人口,在這裡開發了大片綠洲,創辦了53個國營農場。

天山與崑崙山之間是南疆的塔里木盆地,盆底面積53萬平方千米,東西長1500千米,南北寬約600千米,是我國最大的盆地。海拔780——1300米,地勢西高東低,東部最低處羅布泊窪地海拔780米。塔克拉瑪干沙漠,面積33.76萬平方千米,是中國最大的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85%是新月形流動沙丘,沙漠上風沙肆虐,荒涼乾燥,沙漠底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礦藏。兵團農一、二、三師和十四師的團場,就分佈在塔里木盆地邊緣的綠洲地帶。

在東疆地區,東天山橫亙中央,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終年積雪,分佈著少量冰川。冰川是東疆地區的主要水源。東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是巴里坤盆地,海拔1500——2000米,盆地中多山地、丘陵、窪地,草木茂盛,是優良的草原。兵團農十三師的紅星一牧場、紅山農場、淖毛湖農場就在這裡。東天山以南、庫魯克山以北,是哈密盆地和吐魯番盆地。盆地北面是天山南坡,山峰上白雪皚皚,山坡下是戈壁礫石,礫石下是傾斜的洪積、沖積平原,由卵石、石沙和黃土構成。平原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地下水,平原地上分佈著互相隔離的大小綠洲,兵團農十三師的多數農場就分佈在這裡。

在新疆阿爾泰山、天山、崑崙山的山地中,點綴著兵團的10個牧場;在天山山谷盆地中,分佈著兵團的54個團場;在天山南北的洪積、沖積平原上,散佈著兵團的90個團場;在南北疆的風蝕地貌上,有兵團的20個團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