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強兵的標準是什麼?個人武力值重要嗎?

一個國家中,戰鬥力最強的是哪支部隊。

如果純以裝備論,往往是皇帝的禁軍:羽林軍,俗稱御林軍。在一般人眼中,御林軍意味著裝備精良,能征善戰,攻無不克。

但是你稍通史書的話,就知道“京師”部隊一般就是一支花架子,再加上某些政治因素,可以說幾乎沒有戰鬥力。

而最精銳的部隊,往往都是戍衛邊境的軍隊。

那些穿著破破爛爛的皮襖,用著粗製磨損的鐵器,臉上還有一坨一坨的菸灰。

粗俗,鄙陋,身上還散發著汗臭體味的老兵們。

眼神中流露著疲憊,冷漠和桀驁不馴。

天下強兵的標準是什麼?個人武力值重要嗎?

才是真正的精銳。一個打你十個。

攻擊力很重要,攻擊力越高對方傷血越快,防禦力很重要,防禦力越高自己傷血越慢

但是,對於真正的天下強兵。以上都不重要。

真正的“天下強兵”,核心指標只有一個:

崩潰率

在冷兵器時代,甚至到了World War II之前,陸軍的戰鬥,分為兩個階段:

  • 僵持

  • 崩潰

按照遊戲的設定,二支部隊接觸,就開始“掉血”。攻擊力越高,敵方傷血越快。

但是這些都不重要。關鍵是,身邊的戰友一個個倒下,恐懼籠罩士兵的心靈。整隻部隊就可能完全崩潰。

崩潰之後,就是一面倒的屠殺。

任何一個名將所重視的,是維護部隊不要崩潰。崩潰率數值通常很低。往往到不了整個軍隊的一半。

在古代,以農民為主的軍團,這個數字大概是5~10%

到了近代,這個數字並沒有上升多少。

在歷史上,只有極少數的精銳部隊。在特殊的戰役,決定性的戰場中,才能打出非常高的“不崩潰率”。

比如決定加拿大命運的亞伯拉罕平原戰役,於1759年9月13日上午10時開始

德蒙卡爾姆這時所能集中的兵力不足4000人,英軍全部兵力約為4800人。

4000法軍迎戰4800英軍。

法軍在離英軍180米的時候,法軍就迫不及待地發射了第一次排槍,那時候的槍的命中率很低的,其效果可以想象。

法國人繼續向前推進,每前進十二三米就向英軍發射一次排槍,而英軍始終沒有任何反擊。

因為沃爾夫在會戰開始時,已經明確地訓示下面的各級指揮官——“必須等到法軍進入18米之內,才可以命令射擊,違者軍法處置!


英國人排成嚴謹的方陣,打著軍鼓。咬著牙挨著子彈,一槍不發。

此時法軍以3個近乎平行的縱隊,一路喊殺著衝向英軍,其中2個縱隊攻向英軍的左翼,另一個則趨向右翼。此時的英軍仍舊頑強地站立著,既不後退也不射擊。甚至當法軍進入36米的距離時,他們仍保持著驚人的忍耐力,部隊此時已有近四分之一的人被擊倒,但是他們還是屹立不動。

在到了18米距離時,英國軍官們抽出戰刀,猛力一揮,“開火!”這一刻被歷史所記載:1759年9月13日上午10點55分。

天下強兵的標準是什麼?個人武力值重要嗎?

全線英軍突然發射了他們的第一次排槍,如同震耳欲聾的炮響。

在威力巨大的雙管槍的齊射下,成片的法國士兵中彈倒地。英國步兵執行良好的交火程序,依次裝彈射擊,當法國人還沒來得及從第一次所受打擊的驚恐中恢復過來時,再次遭到猛烈齊射。

10分鐘內,英軍連續實施了3次排槍齊射,就是這10分鐘徹底決定了這次會戰的命運。

硝煙瀰漫中,英軍忍著巨大的損失,負傷率達到25%時。指揮官依然一槍不發。

這一戰決定了加拿大的命運。英國人吞併了全部法屬印第安納。

加拿大從此成為一個英語國家。英裔人口,佔了大多數。

少年,你對於什麼是真正的力量一無所知!

土匪

陸軍的遊戲規則,是“僵持---崩潰”。

軍隊的戰鬥力,來自於“崩潰率”。

聰明的人都知道,“當兵”是一種回報率高的職業。

軍人永遠都享有各種特權,尤其在戰爭時期。

而事實上,當兵卻是一種“死亡率”很低的職業。遠遠低於煤礦工人。

說穿了就是要不畏死。

在司馬遼太郎的《豐臣家族》中,

當時,秀吉剛剛當上了足輕。小有光鮮的他回到家鄉,一方面是為了衣錦還鄉,二來他也準是想在自己的村子裡物色幾個有為的青年。自己的親隨,自然以同族的人為好。要是弟弟肯幹,那就沒說的了。

第一個找的,就是他同母異父的弟弟:豐臣秀長。

去當武士,這種事兒,小竹連想都沒有想過。

小竹為難地說:“我可沒力氣啊!”

小竹的意思是,當武士嘛,總得刀槍劍術樣樣精通,一旦兩軍相戰,得有力氣割下敵人的首級吧。

聽小竹這麼一說,藤吉郎笑了起來,說道:“武士要什麼力氣啊?”

聽了這話,小竹覺得此話有理。你看,藤吉郎就是個小個子,而且力氣也不大,武藝似乎也不高強。

藤吉郎接著又說道,當大將要的是智慧,而武士要的是一股子認真勁兒。上級命令不許退卻,那麼,即便是害怕得渾身發抖,抖得根根骨頭格格作響,也決不後退一步,這就是出色的武士。相反,如果力氣挺大,平日淨說大話,可到打仗的緊要關頭,卻潰退下來,那就當不了武士。

“原來是這樣啊!”

小竹完全被這異父同母的哥哥的娓娓動聽的話語所吸引住了。他心頭忽然閃過一個念頭 :要是這樣的話,那我也能當嘛。而正是這一念之差改變了他的命運。

藤吉郎聽弟弟這麼說,立即點了點頭:“你就叫小一郎吧!”

“天下強兵”從來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在所有的軍隊中,排名倒數第二的,是“僱傭軍”。僱傭軍幾乎屢戰屢敗。

排名倒數第一的,是“土匪”。

如豐臣秀吉對豐臣秀長說的,“個人的武力”是毫無意義的。

在德普的《加勒比海盜》6,海盜們大規模集會。各大首領頭目都來了。

天下強兵的標準是什麼?個人武力值重要嗎?

每一個人都是條龍。獨眼龍,單鉤,女魔頭,每一個大佬,都可以單挑十幾個愚蠢的英兵。

可是等到影片中,一群群英軍士兵,穿著紅色的制服,戴著元寶型的帽子。端著整整齊齊的排槍,喊著口號。

幾乎所有的人都猛吸一口氣。

雖然電影后來沒打成功。但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如果真的開打,那些端著整整齊齊排槍。胖子和蠢貨們組成的英國正規軍。

那是完虐海盜軍團的。

不說電影,在正史中,也是一樣。“土匪”從來是沒有戰鬥力的。任何新朝代,“剿匪”都不是難事。

哪怕漫山遍野的土匪,數千上萬眾。你派幾支小分隊過去,也能殺得乾乾淨淨。

為什麼,因為土匪的“崩潰率”極低。也就只有1~2%

土匪們最講究“義氣”。為什麼,因為他們最缺義氣。

土匪們最忌諱“敗”。敗白同音,土匪永遠穿黑色。於是土匪老是敗。

秀什麼,缺什麼。

縱觀史書,你看歷朝歷代的記載。

土匪在“打勝仗”的時候極其勇猛。你如果小分隊被他們咬上,追擊三天三夜也要搶你的財寶。

可是土匪的缺點,“打敗仗”時敗得極快。

你只要固守據點,三分鐘沒打下來。土匪再見了紅,死了幾個人。頓時作鳥獸散。

有沒有土匪頂著機槍,向你衝鋒。絕沒有。

有沒有土匪頂著堡壘,和你死磕。絕沒有。

為什麼。

對於土匪來說,“逃跑”的代價是極其低的。因為土匪本來就是“聚散無常”。今天我拜你是老大,過來投靠。可是萬一戰局不利,我直接就從戰場上撤了。

“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我投奔隔壁寨好了。

另一方面,土匪“老大”的權威是不穩定的。土匪通常規模不大。難以形成有“層級”的結構。

當一次外出搶劫,幾百個人。老大就在裡面,說不定還衝在最前面。

所以打仗的時候,你完全不必顧忌“老大”的管束。說不定這仗老大就戰死了呢。

如果沒戰死,我在背後給他補一槍。可好。

所以土匪打仗時,是沒有人拼命的。

總得有人衝殺在前面,哪怕1%的精銳。就可以決定戰局的勝負。可是這1%的人有幾率會死。

土匪作戰,就是沒人“衝在前面”。大家嘴上都是兄弟。拜的都是關二爺。最講究的“義氣”。

缺什麼,秀什麼。

土匪就是特別缺乏“義氣”的一個群體。每個人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打硬仗的時候從來沒有人上。

逃跑的時候,比誰都快。

正規軍

比土匪高一級的,是“正規軍”。

哪怕很小建制的正規軍,“日本六十六國”這樣巴掌大的土地。

甚至農民起義軍。其戰鬥力都要超過土匪很多。

因為當你成為“正規軍”時,你就有了政治。你總是需要有一些東西,“值得”你去拿命換取的。

換言之,當你在箭矢橫飛的戰場上。必須有一些東西,比你的生命更寶貴,值得你去堅持,值得你去搏命。

這樣你才不會轉身逃跑。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樣東西是你的家族。

好比說,今天你去參軍。但是家裡你還有父母高堂在座,你有一個美麗的妻子,還有二個孩子。

你知道,如果你拼死衝鋒的話。你會成為“擁軍優屬”。你的父母會獲得補貼,你的妻子有撫卹金,你的孩子高考可以加分。

而如果你轉身“逃走”的話。則你就是逃兵。背上了不可洗脫的汙名。

你的妻子,會被揪著頭髮拖到街道上批鬥。你的孩子,會被歸入“黑五類”失去讀書的權力。你的父母,會死於疾病和饑荒。

這個時候,是否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值得你在槍林彈雨的炮火中。浴血戰鬥呢。

“正規軍”的戰鬥力遠遠超出土匪騎兵。

正規軍可以承受5~10%的崩潰率。遠遠超過土匪的1~2%

尤其是正規軍和賊兵對陣時,崩潰率更是驚人。

從來只聽說賊降兵,哪聽說兵降賊的。因為不能投降,所以更只能死戰。

當你打下一塊地皮,你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保甲制度”。

把領地內所有的人口和戶籍,全部都併入籍冊。然後歷朝歷代徵兵,很喜歡“良家子”。

身家清白,沒有不良記錄。中產階級(中農)子女。

而如果沒有子女,沒有父母,沒有田產,沒有牽掛。

這樣的盲流,一般的軍隊都是不收的。既然你無牽無掛,難保不會成為“逃兵”。

縣官文吏,比禁軍教頭更提供戰鬥力。

另一方面,幾乎任何政權,都高度重視“安撫士心”。

也就是任何武裝集團,一旦打下一塊穩定的地盤。打下了根據地。

他們最先要做的,是給手下將士們“配對”。儘快找個媳婦,讓你結婚。最好再快快地生幾個孩子。

因為一個單身漢是“靠不住”的。他既可能當逃兵,也可能叛變。而如果你有老婆孩子,層層牽掛。你就成了“良家子”。

這種事大概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發生了“首都現象”。

具體的做法,任何一個帶兵打仗出去的大將,他的家族包括父母、妻子、兒女,都必須留在老巢根據地。一般就是“首都”。

不僅僅是將領,甚至主要士兵。或者主力軍團。

其所有的帶甲士兵,父母家人都必須住在首都。處於君王的監視之下。

如果你叛變,或者當逃兵,全家性命不保。

而因為這些原因,使得首都崛起。原本首都在全國境內,並沒有特殊的規模。

可是因為大量人口定居首都。使得首都人口遠遠超過第二大的城市。甚至要專門為首都安排運輸糧食。

到了“五胡亂華”時,北朝的征伐,幾乎全部都由鄴城出。你看當時的史書,一場戰役,無非就是“從鄴城出 班師回鄴城”。

幾乎所有的職業軍人,都由首都家庭提供。其他各省,著重提供糧草。

這條邏輯暗線,延續了幾千年。

宗教

萬變不離其宗。“強兵”的奧義,是讓你有一些比生命更珍貴的東西,值得去捍衛,去犧牲。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個樞紐是家庭。

但是也有其他戰法和例外。

譬如說,織田信長時期,極難對付的“一向一揆”。

一向一揆全由僧兵組成。門徒素來以強大的宗教向心力、捨命殺敵的聖戰模式著稱,

雖然一向一揆的戰術素養接近於零,戰略素養也接近於零。

可是菩薩保佑,僧兵不畏死。

每次織田軍把他們引進了伏擊陣地。用佔盡優勢的兵力犄角攻擊。

可是一向一揆念著“南無阿彌佗佛”。篤行這是菩薩引路,通往往生極樂世界。

天下強兵的標準是什麼?個人武力值重要嗎?

織田軍打得極為辛苦。往往要殺光為止。

對於歐洲黑暗時期,“三大騎士團”也是類似的道理。狂信徒戰鬥力很強。

“二伊戰爭”時期。伊拉克拿到了更多的英國人留下重武裝,機槍坦克。

但是伊朗出產一個特色兵種Fanatics Berserker“狂戰士”。

20歲的年輕人,悍不畏死拿著機槍衝鋒。

這抵消了武裝優勢。二伊戰爭打了八年。

而另外一方面,各國軍團為了“死戰到底”,想出了很多主意。

中世紀最先進化出的,是“憲兵”。

憲兵說白了就是殺兵的兵,就是督戰隊。宋代叫做“衛尉寺”。

二軍交戰的時候,大約有一部分的兵力,手持大刀,是站在陣營最後一排的。“憲兵”的作用,是砍腦袋。

誰要是敢掉頭,想要逃跑。憲兵隊第一個先砍下他的腦袋。立即斬首。這樣,可以遏制小規模的軍團崩潰。

但是真的大型崩潰,兵敗如山倒。肯定是攔不住的。

曾國藩想出的一個辦法。是儘量召“同鄉同族”的人。所謂“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如果你兒子還在戰場上的話,父親是無論如何拼了命也要殺回重圍的。

而如果大家同鄉,你一個人拋下了隊伍當逃兵。害死同胞。消息傳回故鄉,村裡你就不用混了。

這些都是增加“逃兵成本”的。

“戰地醫院”剛出現的時候,曾被醫療界的人士噴成渣。

醫學專家用最科學,最客觀的態度指出。戰地醫院根本就派不上什麼用。

如果你上戰場打仗的話,只要你捱了一槍,頓時就是重傷。

天下強兵的標準是什麼?個人武力值重要嗎?

槍傷,無論任何級別的槍傷。都至少夠你養幾個月。

接觸實際戰場的人都知道,“傷”和“養”實在太不對稱了。

把你的腸子炸出來,只要一枚碎石。而醫生要幫你縫好傷口,至少需要二三小時。哪怕僅僅戰場上的急救,戰地醫院也是根本忙不過來的。

記住,戰地醫院的醫護能力,和傷員跟本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就是個擺設。騙你的。

而參謀部哈哈大笑,“你才是蠢貨,你全家都是蠢貨”。

參謀部是正確的。

“戰地醫院”的真正作用,是使“士氣大漲”。使得士兵們相信,自己是被保護的。

只要一槍沒有被炸死,是可以救得回來的。於是士氣大漲,顯著地提高了戰鬥力。一戰之後,幾乎所有國家都設立了戰地醫院。

再更深一步,“提高士氣”還要靠“宣傳”。

西方無數的電影之中,只要捱了槍沒有當場死。回到了後方基地恢復,過幾個月又是一條好漢。

當你秉承著這樣的英雄教育上戰場,自然士氣更高昂一點。

“洗腦”的結果,告訴你敵人是弱智的,不堪一擊的。而我軍是優秀的。

講了這麼多,還有人問:“搞那麼複雜幹什麼。乾脆精神控制算了”。

說得好,二戰之中,日軍和德軍都大規模地給士兵使用迷幻劑。最後造成數十萬人不可逆的神經系統損傷。

“迷幻劑”會極大地提高士兵腎上激素。使得他們悍不畏死,勇猛激動。或者在北非長達56小時的追擊戰中,保持熬夜清醒。

雖然二戰之後,關於“迷幻劑”的話題是個禁區。但我們有理由相信,藥劑的研究從未停止。

保甲制度

在文字出現之前,沒有人可以統計人口。

你記不住那麼多的部下,只能藉助於“神權”進行大致的統治。

當亞歷山大開始進攻大流士三世時,波斯的部隊是由“各部落”拼湊而成。

波斯有大量征服而臣服的部落。當君王有命令,這些部落就要帶上他們的人手。為君王打仗,為君王服務。

但問題是,大流士對他的“六十萬”大軍一無所知。

歷史也是這樣走的。當亞歷山大的騎兵開始衝鋒時,某些不靠譜“豬隊友”的小部落開始崩潰。

逃兵從某僕從軍的某部族軍的某小分隊開始。逃兵帶壞了士氣,然後是山崩般的潰敗。

問題是,如果大流士要“問責”。他能追得到“當事人”麼。

答案是追不到。他並沒有“人口”名單。

他最多質問亞美尼亞大公,大公質問他手下的高山酋長,酋長質問他的橫嶺部落,部落首領說:“那小子新來的,誰也不認識”。

秦孝公使用商鞅變法,秦國驟然極強。

“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這其中每一條都有深刻的含義。

只不過一般沒有人展開講解,普通人不容易理解其中奧義。

商鞅變法一條非常重要之處,“行郡縣”。

打破部落“封建制”。使得大公酋長縣主隊長,層層帶領的人事關係,被拆散,

被理順。秦制後來是“十八級軍階制”。

軍隊成了直屬軍。

再也不是大公屬下的層層封建附屬軍。

這是一條了不得革命性的變革。

變革之後,最主要一條:“責任到人”。

誰先逃跑?

誰先立功?

花名冊不再是一片混沌了。君王可以層層下索,追查到人。

如果立功,就十八階軍銜升官。

如果逃兵,我就殺你全家。

史書說,“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遂成六國霸業之基。

“保甲制度”和“崩潰率”和戰鬥力有著嚴格的關係。

這個才是現代軍隊越來越強的原因。

萬變不離其宗。一切都是為了讓士兵們更勇敢,能承受更重的“崩潰率”。

這是一整套的系統,是體系的對抗。

人類想出了無數無數辦法。從優待擁軍烈屬,到洗腦保甲連坐。每一件事,都小幅地提高了戰鬥力。

十萬大軍,為什麼僅僅細化到尉官。沒有細化到底層士兵。

因為當時沒有excel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