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清朝皇帝順治與「剃髮令」

作為滿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皇帝所遇到的麻煩事肯定特別多。明清交替與以往朝代的交替很不同,少數民族代替漢族,少數民族感到很自負,而漢族人 很憤恨。這些矛盾不僅僅體現在戰爭、暴亂中,在一些傳統習俗上也有種種矛盾。漢族百姓對亡國沒有太大的觸動,但對身體髮膚卻衝冠一怒,從而引起了清朝初期 的“剃髮令”事件。它是清王朝入主中原後的一個片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片段。

如何評價清朝皇帝順治與“剃髮令”

1.孫之獬的傑作1644年,滿清軍隊與明朝大將吳三 桂聯合將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趕出了北京。大清皇帝順治入關,定鼎中原。第二年元旦,投降了清朝的明末天啟進士孫之獬給順治上疏,大意是說,您現在平定中 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卻還是明朝那一套,“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原來,順治入關後,許多明朝官員都投降了清朝。每當朝賀時,就有滿 臣與漢臣兩班。滿員自是剃髮留辮,身著滿裝;而漢官仍是束髮冠帶而朝。滿臣看漢臣很順眼,漢臣看滿臣腦袋後面的那根辮子雖然不順眼,可也不敢說。順治也並 沒有覺得漢官們的頭型有多難看。一年多來,大家彼此相安,未生異議。

但孫之獬一提出這個問題後,順治就開

吳三桂的大刀和七星寶劍。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紫禁城的皇帝寶座上於是端坐了滿清人,而吳三桂也成為對中國歷史影響巨大的人物之一。

如何評價清朝皇帝順治與“剃髮令”

順治不知道,孫之獬完全是因生氣才上的那道疏。此人一投降滿清後,就竭盡所能地展示自己忠於新 朝廷的決心。首先就是別出心裁地剃髮,站進滿臣行列裡。滿臣覺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就不讓他站在自己的行列裡。他碰了一鼻子灰,就想再回到漢臣行 列,漢臣又以其剃髮,從而完全地成了漢奸而不納。在憤怒之餘,他才給順治上了一道疏。正是這位漢人的傑作,讓幾百年後的我們知道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 頭”這十個血淋淋的字。

清代的辮子。清軍入關後,統治者下令所有人均要剃髮,正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在這種高壓政策下,許多漢民不得不剃髮蓄辮,讓腦袋後面拖著長長的辮子。

此令一行,意料之中的,天下譁然。怕死的人涕泣就剃,不怕死的寧死不剃。原本心理上的滿漢矛盾更加激化。據說,“剃髮令”下達到各地官府後,各地官府的官員們就令剃匠負擔於市,強行剃髮。

每個剃匠都擔一個挑子,大致形狀是這樣的:一頭是個小火爐,上有銅盆,溫著熱水;另一頭是一個小櫃子,抽屜裡放著理髮工具。沿著小櫃子後板正中,豎著一 個十字架樣的木架。而十字架出頭部分就是用來掛人頭的。當時,“檄下各縣,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之語,令剃匠負擔遊行於市……”所謂“剃匠”,當 時都是頭戴紅纓帽的旗兵,一組三四人。其中一個掌剃頭刀,另外兩三個人,抱著鬼頭刀。接受剃髮的用剃頭刀,並能享受到諸如熱水、手巾的待遇;抗拒剃髮的, 就只享受一樣,冷森森的鬼頭刀,最後把腦袋掛在那個十字架的豎杆上,“剃匠”們又繼續“遊行於市”了。

後人議論此劫時說道:“此皆孫之獬一念躁進而釀此奇禍。”

這位漢人孫之獬到底是何許人也?為什麼會有如此傑作?早在明朝時,他官至侍講,祿位在文官裡並不低。投降滿清後,曾因操練鄉勇有功,升為禮部右侍郎,後 又領兵部尚書銜去招撫江西。由此看來,無論在哪一朝,他都是一位很有能力的人。往往就是這種人,雖然讀了十幾年聖賢書,但就是不知道操守是什麼東西。他的 “處世哲理”就叫“識時務者為俊傑”。

我們今天看這段歷史,雖然是孫之獬提出了剃髮主張,但真正把它落到實處的卻是順治。小人物做壞 事,雖然與大人物做的壞事相比,只是鴻毛與泰山之比。但他的下場肯定要比大人物悲慘得多。兩年後,山東謝遷起義,跑到淄川(孫之獬的老家)把他抓了起來, 並殺了他全家,萬民稱快。正所謂:“怨毒之於人也大矣!”

謝遷為了給天下人解恨,說:“貪得一官,編天下人之發。我現在給你種上頭髮。”這些並不懂頭髮是不能種的。農民們在他的腦袋上鑿了個洞,插了幾根頭髮,孫之獬忍不住疼痛,昏死過去。農民們還不解氣,又把他給活剮了。大概就是朝廷所謂的凌遲。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這樣一個人,居然用了“之獬”這樣的官諱。“獬”,是一種名“獬豸”的獸。《異物志》說它“一角性忠”,“見人鬥則觸其不直者,聞人論則咋其不正者。”不知孫之獬自己當初起名的本意是否如此,可看他在兩朝的所為,的確是名實相符。

2.“緩剃髮令”的頒佈

中國五千年儒家思想講的就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和“守身如執玉”的基本孝道。孝道又是歷代“以孝治天下”的政教主張,帝王們都必須要遵循。在這種思想的教導下,販夫走卒們都會把生前脫落的頭髮、牙齒,在死後叫人跟自己的身體一起埋葬,以“還之父母”。

如何評價清朝皇帝順治與“剃髮令”

順治下“剃頭令”之前,反抗清軍的主要是明朝的殘餘部隊。可當“剃頭令”下達以後,諸多老百姓也站到了清軍的對立面。在這場留髮與留頭的對抗中,最悲壯 的當數“江陰十日”了。當年閏六月二日,江陰縣令方亨嚴申“剃頭令”,清代理發店。中國的儒家思想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因此反抗清統治 者“剃髮令”的大有人在,但是大部分的人還是不得不剃掉頭髮以求保命。

江陰的眾多鄉紳們跪請留髮,方大人將他們罵出。第二天,一個叫許用的秀才聚集了一批人在江陰孔廟立誓:“頭可斷,發決不可剃。”

大家先將方大人抓進了監獄,然後推出反對剃髮的典吏陳明遇為首領,主持抗清事宜。清廷知道江陰人居然想造反後,就派大兵鎮壓。江陰百姓與官兵堅守城池八 十一天,殺死清兵七萬五千餘人,有六萬七千人戰死城牆上下。城破之日,清兵衝進城裡遇人便殺,這種慘絕人寰的殺戮持續了十天。最後,江陰城內血流成河,十 七萬城中百姓全部遇難。一首“八十日戴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萬人同心死義,存大明三百里江山”的詩詞留下了對江陰死難者的悼念。

“江陰十日”只是對抗剃髮令的最直接的一種方式,也有的百姓以自殺的方式來抵制剃髮令。在蘇州,一對賣麵餅的夫婦,在剃法令下來之後,老頭吟唱道:“發兮發兮,白者父之精,黑者母之血兮,吾無發兮其何以見父母兮。”然後,兩人懸樑自盡。

還有的誓不做清人,率領族人躲進深山。在浙江溫州,有一戶姓徐的大戶拖羊帶牛,拿著必需的農具,在山上蓋起了茅草棚,一住就是三十幾年,既不讓外人上山,他們自己也從不下山。這是一種無可奈何似的清朝陶淵明。

反抗接連不斷,順治也感覺到了本來已經很老實的百姓忽然之間又反對起自己來。他實在想不明白,頭髮難道還比腦袋更重要嗎?

早在他入北京時,就屢屢聲言大明並非亡於清軍,而是滅於流寇,清朝的天下不是從明朝手裡得的。這樣說雖似矯情,但卻給亡明降臣的臉上蒙了一層“遮羞 布”。就是一般士庶,心理上也得到些緩解。但是“剃髮令”一下,如同剃髮保命的百姓。頭髮和生命在正常情況下是無論如何也沒有因果聯繫的,但是在剛入關的 順治皇帝的統治下,北京乃至全中國的百姓頭上的頭髮和自身的生命緊密聯繫在一起。

又正式宣佈了他們的“亡國奴”的身份。於是舉國各地,自然群起反對。順治不得不考慮剃髮令是否真的必須要執行,必須要在這個時候執行。

當時,明朝福王在南京的政權還很有號召力,當時反清的情緒還很高漲,全國尚未真正形成大清之一統。順治不願因一個髮式問題而使民族矛盾過於激化,於是,曾有一度對“剃髮令”宣佈緩行。

如何評價清朝皇帝順治與“剃髮令”

但只是緩行,而不是不行。在順治眼裡,孫之獬那句“中國從陛下也”還是讓他很感動,也很讓他熱血沸騰。所以,當一位大臣見順治暫緩剃髮令後,覺得自己大 顯身手,為中原衣冠文化做事的機會來了,便上疏道:“禮之大者,莫要於冠服。自漢至明,制度雖有損益,獨臣家服制,三千年來未之或改。今一旦變更,恐於皇 上崇儒重道之典,有未備也……”

他的意思很明顯,皇帝您現在不是緩剃髮令嗎?倒不如不執行吧,蓄髮得了。順治覺得這位大臣真是不可理 喻,我沒有說不“剃”啊,只不過是緩一下再執行。你現在怎麼還要“蓄”起來?你看看我腦袋後面,我是皇帝,你們的祖宗說過“中外一家。君猶父也,民猶子 也,父子一體,豈可違異”,我腦袋後面是這樣的,百姓的腦袋後面又另一樣,如何符合你們的祖宗聖言?這位大臣明白了

和孫之獬的上疏一樣,這位大臣的上疏讓順治大為惱火,“剃髮令”更加嚴厲地執行起來了。

3.剃髮令的影響投降了滿清,並對滿清入主中原建立了不可磨滅功勳的大漢奸洪承疇對滿清的忠心並不比孫之獬差。當他看到因剃髮令而風起雲湧的民變時,他 上疏順治帝,提出了“三從三不從”主張。主要內容是:男從女不從,官從吏不從,生從死不從。順治批准了他的請求,也正是這道奏書,讓此後的大清朝,漢族女 人可以穿明代衣裙、梳漢式髮髻,衙署的吏役可以穿漢式差服;死人入殮亦可打開發辮穿漢式衣衫。

這樣一來,倒稍稍緩和了平民百姓對異族 習俗的牴觸情緒。有人可能會說,這是洪承疇做的唯一一件好事。實際上,他眼見滿清不可能在頭髮上做出任何讓步,而這種不讓步根本無法抵擋億萬漢人對本民族 傳統習俗的熱愛,他的“三從三不從”,正是想為順治填平民族溝壑而不得的無奈之舉。

穿著旗袍馬褂的清代兒童。禮之大者,莫要於冠服。”順治之所以堅持漢人留滿清的髮型,穿滿清的服飾,也許就是要嚴肅漢族百姓對滿族統治者的敬畏之禮吧。

如何評價清朝皇帝順治與“剃髮令”

縱觀大清近三百年的統治歷史,每一次發生的農民武裝暴動,所提出的口號大都是以“復我大漢衣冠”。甚至叛徒吳三桂後來反清,其公開提出的口號就是反清復 漢,恢復衣冠,散辮留髮。白蓮教起義,上百萬教眾打開發辮橫行江南數省,攪得當時已經是太上皇的乾隆死難瞑目,在臨終當年的山莊林下戲題碑上還留下他“二 豎獲日指,一章捷望天”的哀鳴,由此而後,康乾盛世一去不復返。幾十年後,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偏師北伐撼動京津,歷道光、咸豐、同治三朝,勢力囊括全國十 三行省的半數以上,實是動搖大清帝國根基的一次最大的農民革命。而加入太平軍的首要條件,就是不留髮辮。

與太平軍性質相同的,如小刀會、天地會、捻軍、黑旗軍等,都不留髮辮,長髮隨意。這些起義就像斧子一樣,時刻在砍著清朝這棵早就腐朽了的大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太平天國起義是對清王朝的重創,起義者們首先就是從髮型和服飾上反清的,加入太平軍的首要條件就是不留辮子。

從上可知,終清一代,滿漢畛域從未弭平。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滿族人能以二十幾萬人口統治中國近三百年,在大政策上有很多是高於朱明王朝的。從清初撤 遼餉、練餉、剿餉的三餉到康乾盛世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從不修長城到平定準噶爾、收復臺灣,滿族人一直就站在大中華的立場上為君為國的。惋惜一點來 講,他們用犧牲了本民族的語言、文字的代價而融入了中華大家庭。可偏偏在相對語言、文字而次要得多的剃髮和衣冠上,居然固執得為自己埋下了滅亡的種子。

如何評價清朝皇帝順治與“剃髮令”

我們把時間拉到公元1911年,舊曆辛亥年,武昌起義爆發,大清王朝在隆隆的炮聲中只好倒坍。這場地覆天翻的革命之初,國父孫中山先生提出的口號,就是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其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剪髮辮。“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鐵血口號被翻成了“留辮不留頭,留頭不留辮”。

可以嚴肅一點來講,辮子問題是大清滅亡的一個主要因素,而這種因素早在順治入關後就註定了。大清能延續近三百年,和它當初入主中原一樣,不能不算是一件幸運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