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開》孫儷是陝商女首富周瑩《立秋》晉商卻是她「大哥」

劇情簡介

民國初年,時局動盪,國運衰微。富甲天下數百年的晉商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業績輝煌,匯通天下的豐德票號在劫難逃。總經理馬洪翰面對客戶擠兌、天津分號被燒、大批國內外借款不能收回的困境獨撐危局,恪守祖訓,循規蹈矩,誓死為豐德護碑守門。副總經理許凌翔則主張順應潮流,抓住機遇,將豐德票號融入現代銀行業的軌道。豐德票號何去何從?一場“銀行派”和“票號派”的紛爭在情同手足的摯友間開始了……

鳳鳴原本是許凌翔的戀人,卻被老太太做主,陰錯陽差嫁給馬洪翰。昌仁與瑤琴是許馬兩家因商業利益而聯姻的一對不幸兒女。瑤琴在繡樓上苦等六年,不料,昌仁留學回國後卻另有所愛。馬洪翰之子馬江濤嗜戲如命,棄商從藝。父子近在咫尺,卻陌路天涯……

秋風瑟瑟,落葉飄零,豐德票號盛極而衰,灰飛煙滅……“問天問地問古問今問自己:我究竟輸在哪裡?……”

《那年花開》孫儷是陝商女首富周瑩《立秋》晉商卻是她“大哥”

就在2017年,一部由孫儷、陳曉、何潤東等實力派領銜主演,講述秦商女富豪周瑩的傳奇一生的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不僅在開播後獲得眾多觀眾的喜愛和追捧,創造了新的收視熱潮;同時還在2018年的電視劇飛天獎摘得優秀電視劇大獎以及主演孫儷獲得優秀女演員獎項。

這部作品之所以能被大家所喜愛,不單只是女主角周瑩具有著睿智冷靜和豪爽隨性的品質,更是因為她所帶領的秦商表現出來的胸懷家國,敢於破舊立新的精神為民族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那年花開》孫儷是陝商女首富周瑩《立秋》晉商卻是她“大哥”

同樣作為我國十大商幫的晉商,就連前期的秦商都被稱為其“小弟”,卻在歷史的風雨飄搖中逐漸落敗,數不勝數的產業數和十分龐大的流通量也因為種種原因而慢慢減少,消失殆盡,在民族經濟發展中逐漸退出舞臺,這樣一個巨大的遺憾實在是讓人惋惜之至。話劇《立秋》就是講述這樣一個故事。

話劇《立秋》,以山西大院文化為背景題材,在氣勢恢宏的舞臺映襯下,上演了一場風雨飄搖的晉商傳奇。該劇續演十四年,一度創造了中國話劇史上的“舞臺奇蹟”。作為一部發根于山西大院文化的舞臺作品,它用“三一律”的戲劇結構,將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緊湊的鋪陳開來。伴隨著耄耋老者和稚嫩孩童的一問一答,整部劇在充分彰顯歷史歲月感的同時,留給觀眾無限的思考空間。

《那年花開》孫儷是陝商女首富周瑩《立秋》晉商卻是她“大哥”

“秋風、飄葉、寒蟬鳴”,立秋,是天氣逐漸變冷的節點,更是晉商由興旺轉向衰敗的徵兆。中國傳統文化中“悲秋”的情節延續了幾千年,秋之蕭殺與人之斷腸總是緊緊的連接在一起。話劇《立秋》,用戲劇的藝術表達,用史詩般的震撼和大氣,為我們展現了一場極具山西大院文化特色的歷史變革。

與以往歷史題材的話劇不同,《立秋》在描寫情感線索時採用了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道具--“繡樓”。“繡樓”,是全劇情感線的重要道具,更用立體昇華的手段豐富了整部劇的舞臺意象。一座繡樓,禁足了母親鳳鳴對愛情的嚮往和追求,塑造了她隱忍包容的大院女人形象。同樣,還是這座繡樓,卻讓渴望自由的女兒瑤琴勇敢的邁出了追尋的腳步,成為那個年代“走出去”的女性代表。

《那年花開》孫儷是陝商女首富周瑩《立秋》晉商卻是她“大哥”

“豐德”牌匾,作為豐德票號的招牌,從一開始的落寞出場就奠定了整部劇的風格基調。這塊牌匾,曾經風光無限,因為它的厚重以及背後所有人的經營和堅守。然而,在“新與舊”,銀行和票號的改革變程中,是加入新式銀行的隊伍還是堅守票號營生。主人公馬洪翰毅然選擇了後者。“牌匾”,凝聚全劇的矛盾衝突點,更引爆了這場關於晉商生死存亡的戰爭。

“天地生人,有一人當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活一日當有一日之勤”,這是豐德票號的古訓,更是話劇《立秋》貫穿全劇的人文精神和博大情懷。面對“豐德”票號的倒閉,主人公馬洪翰用祖訓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洗禮。票號可以倒閉,但晉商骨子裡的“誠信”不能遺失,這是山西大院文化的精神所在。當一切時過境遷,當眾人再次誦讀古訓時,是悲哀,是無奈,更是動容。

由山西省話劇院出品的話劇《立秋》,將於6月20日至24日登上國家話劇院舞臺。該劇作為“第四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的展演劇目,誠邀您赴一場山西大院的文化之約。

《那年花開》孫儷是陝商女首富周瑩《立秋》晉商卻是她“大哥”

今年的3月份,更有電視劇版《立秋》將要由話劇改編而來,導演王文盛親自去天官王府井進行取景。更有網傳將會有“老戲骨”陳道明、胡歌和周冬雨共同出演,這樣新奇又有實力的搭檔實在讓人充滿了期待。

主創的話

《立秋》編劇姚寶瑄

《那年花開》孫儷是陝商女首富周瑩《立秋》晉商卻是她“大哥”

“以往描寫晉商的作品,大多著力於晉商創業的艱辛、成功的輝煌、家族的悲歡。換個角度,從晉商由盛及衰的關鍵時刻找尋反思的基點、批判的準星、讚揚的精神、誠信的詮釋,使人們在悲壯的結局中靈魂得到震撼、思想得到啟迪、精神得到昇華,是我們創作本劇的宗旨。而最後一句臺詞“立春、立春”則喻意今日祖國和山西的騰飛和崛起。因為相對於‘秋’而言,‘春者,陽氣始上,故萬物生’”。

劇目評論

“我是覺得因為《立秋》無論從一度創作還是二度創作都用民俗、民風的風格寫了一幅晉商豪門的帶有傳奇色彩的興衰史。而且戲好看,也呈現出來一種文化的厚度,在戲裡頭用飽蘸情感的筆墨寫得很酸楚的人生,特別是濃墨重彩的寫的‘誠信’,這樣一個不僅僅是我們中國古代晉商的品格,我覺得也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 。”

——中央戲劇學院原院長,現名譽院長 徐曉鍾

“晉商文化已經離我們遠去了,只留下一批大院遺蹟,讓現代遊人徜徉其中時品嚐它們的故事、索解其中的奧秘。《立秋》一劇卻用立體的舞臺形象,把晉商衰敗的過程生動地呈現在我們面前;面對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巨大社會變革,傳統的守制尊祖觀念成為晉商適應形勢、發展自身的阻礙,他們越是想達到道德的完善,就越是遠離目的地,這構成時代的悲劇性矛盾———戲的悲劇意蘊也就在這裡產生了。晉商在時代大潮裡覆舟的宿命,警醒著我們今天面對新的歷史機遇期的觀眾。”

——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 廖奔

《那年花開》孫儷是陝商女首富周瑩《立秋》晉商卻是她“大哥”

“《立秋》最動情的要數‘認子’一場。地點是在大院戲臺後側的一角,也是全劇中唯一一場不在大院主場的戲,人物又是那個疑竇叢生、人鬼莫辨的忤逆兒子,戲中有戲,情外生情,似乎遊離了全劇的主旨,實則前面多少場戲的情感,都集中在這裡一下子爆發。恰恰是這個不起眼的‘認子’。這也是中國傳統戲劇模式與現代話劇模式的一次巧妙的結合。人間最難割捨的莫過於父子之情。當年家業興隆時,可以一怒之下離家出去,遁跡梨園,浪跡天涯,如今家業敗落,父親又是苦苦相求,正是改邪歸正之時,不料兒子已以身許戲,決意在紅氍毹上了此一生。當馬洪翰按《清風亭》中的劇情規定,跪在地上叮囑‘兒啊,一路走好,西有沙暴飛石,不要去啊,北有……’時,任你是鐵石人也會禁不住熱淚漣漣。”

——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韓石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