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磕,無巨星

不死磕,無巨星

無論在什麼行業,牛人們都有一種精神:死磕。

死磕,就是瘋狂地訓練自己,把一門技術往死裡練習,直到成為你的本能和絕活為止。在達到目標之前,絕不停止!

死磕是一門技術,包括3個最關鍵的步驟。

1. 核心動作:選出技能中的核心動作內容。

2. 遊戲規則:制定一個超出自己現有水平的超高標準和遊戲規則。練習的最終目的是進步,只有難度高才能進步,只有超越體能的極限才能進步。

3. 下一個動作:第一個核心動作達到標準以後,選取第二個、第三個核心動作……以此類推,各個擊破!

諸多跨界的例子向我們證明了“死磕”的巨大作用。

林書豪:與“幽靈”死磕

NBA洛杉磯湖人隊的林書豪被稱為“林來瘋”,是自1953年後首位進入NBA的哈佛大學學生,也是首位進入NBA的美籍華裔球員,成為繼姚明之後的NBA華人巨星。他的職業生涯並非一帆風順。2011年12月,先後被勇士隊、休斯敦火箭隊裁掉,2014年被交易到洛杉磯湖人隊。

那麼,林書豪這匹黑馬是怎麼在強手如林的NBA中脫穎而出的呢?

剛開始,林書豪的投籃動作一直被勇士隊的隊友們嘲笑。為了能在NBA站穩腳跟,林書豪在NBA停賽期間一直給自己“加練”投籃、原地投籃、接球就投、跑投、後撤步跳投、後仰投籃……

這位“訓練狂”幾乎把能練的技術都練了個遍,還獨創了一個“三分球練習法”——打敗“幽靈”。

所謂“幽靈”,就是指沒有投中的三分球。林書豪自己制定的規則是,三分線外的投籃,投中得一分,投失扣3分,要得分為正數才算自己贏。換句話說,他投中的球數必須是失敗次數的3倍以上才能結束戰鬥!

在一次訓練中,林書豪已經命中了17球(17×1=17分),算是相當不錯的成績了,但卻因為投失了7球(7×3=21分),還是輸給了幽靈。沒辦法,林書豪只能從頭開始,繼續和幽靈死磕……

劉德華的巨星之路

在娛樂圈很多歌星、影星的眼裡,劉德華是標準的勞模,具備強大無比的勞模精神!

早年,劉德華唱歌方面的對手都非常強大,唱功深厚,廣受歌迷愛戴。劉德華幾乎沒有勝出的機會,他第一張唱片的銷量為0。

在自己的歌唱事業最不景氣的時候,他對心中的對手說:“我唱不過你,還不能唱得比你多嗎?”

在後來的20年裡,他發行了150張唱片,近1000首歌曲。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出片量。這種拼命三郎的死磕精神讓劉德華在歌唱事業上取得了巨大突破。

“鬼才”其實都是“工作狂”

能被業界稱為“鬼才”的人,都是工作狂。大部分優秀人士最大的能力就是勤奮!

華為總裁任正非加班時席地而睡,因此患上一身病;

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凌晨12點也不下班;

分眾傳媒董事長江南春從早上8點工作到凌晨2點;

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 · 庫克,從早上4:30開始工作;

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禕過年也在加班;

夢工場創辦者李開復隨時隨地都在工作;

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所有的生活就是工作。

誰能和喬布斯比勤奮?

喬布斯年輕時,每天凌晨4點起床,在9點半前把一天的工作做完。

他說,自由從何而來?從絕對的自信中來。而自信從何而來?從嚴格的自律中來!

學會剋制自己,用嚴格的日程表控制生活和工作,才能在這種自律中不斷磨鍊出自信。自信是對事情的控制能力,如果你連最基本的時間都做控制不了,還談什麼自信呢?

誰能和潘石屹比勤奮?

潘石屹每天凌晨4點起床,每天5點在微博上報道空氣質量信息,6點開始晨跑,有時候會騎自行車晨練,在晚上9點半前完成工作!

他說,純潔的動機,正直的品質,團結合作的精神,強烈的責任感和勤奮努力的態度,才是真正戰無不勝的武器。

他還說,我們最先衰老的從來不是容貌,而是那份不顧一切的闖勁。

鬼才,必須要有“我為工作狂”的痴迷態度。

為之痴!

為之癲!

為之迷!

為之狂!

無法保證“質”,就用“量”取勝

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每天一定要用最多的時間做最有生產力的動作!

如果你是作家,每天寫作的字數要多,發表的文章數量要多,出版的專著要多(比如兒童作家鄭淵潔一個人每半個月寫一本童話刊物);

如果你是演說者,演說的場次要多,聽課的人數要多(比如新東方英語學校的萬人演說);

如果你是企業家,拜訪的客戶要多,你的廣告影響的人數要多(比如腦白金“今年過年不收禮”的廣告)。

騰飛教育集團的董事長司壘告訴我,無論做什麼,一定要量大,一定要狠!量大了才有希望,次數多了才有效果!

一切以量來取勝。

如果你暫時無法保證“質”,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以量來取勝”。

有一天,我報了個口譯班,其中有一位老師30歲左右,長得很漂亮,打扮也很時尚,口譯功夫了得,但每次都來去匆匆,甚至中午就花5分鐘的時間泡一碗方便麵吃。

後來,我從同學那裡瞭解到,她大學學的是歷史,本職工作是一家公司的公關部經理,兒子已經5歲,她每天要上班、做家務、帶孩子。與我們不同的是,她還擁有人事部二級口譯證書,每個月都有天南海北的會議翻譯任務,還兼任這家口譯中心的導師。

她的個人博客已經更新了500多頁,有2000多個帖子,全部都是她每天做口譯練習的文章,她平均每天練習3篇長文章和1篇短文章。她堅持做這件事已經快10年了,非英語專業出身的她因為愛好英語而在一直努力。

在一次交流中,她說,10年前,她曾經看到過一份調查報告,一個人如果要掌握一項技能,成為專家,那麼需要不間斷地練習10000個小時。當時,她算了一筆賬,如果每天練習5個小時,每年練習300天,那麼需要7年的時間才能掌握這項技能。

她說,幸運的是,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技能,只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就行了。我每天只能學習3個小時,現在已經快10年了,我覺得自己差不多已經掌握了這個技能吧。

作家六六在微博中也提到過這個理論,她說自己是經過7年的努力寫作才成為一名作家的;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在成名前已經舉辦過1200場音樂會;比爾·蓋茨在發家之前已經做了7年的程序員。

生命中的下一個“10000小時”

不要再哀嘆大學畢業之後專業知識就丟了,如果從初中開始算,10年的學校教育,就算你每天花2個小時學習一門技能,一年堅持300天,你也只學習了6000個小時,還有4000個小時的缺口;就算你畢業後每天堅持練習1個小時,一年堅持365天,也需要10年多才能成為專家。

也許你會說,我是平凡人,我不想成為什麼偉人,只想安安分分地過日子。那只是你的錯覺,你每天重複的那些行為,就是在塑造你,讓你成為什麼樣的人。

生命中的下一個7年,下一個10000小時,你打算怎樣度過?

成功沒有捷徑。你也許會質疑10000個小時的準確性和科學性,但是這個倒計時的最大意義不在於數字。當你劃去舊的數字寫上新的數字時,你也是在為自己打氣,給自己一個提醒。當你看到不斷被消減和更新的數字時,你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就會油然而生。只有這樣,你才不會讓自己的夢想被日常的生活所淹沒。

或許,你並不想成為一個領域的愛因斯坦或比爾 · 蓋茨,你只要做到優秀就夠了。那你可以把10000個小時改成8000或5000個小時。不要以為5000個小時是個小數字,如果你每天只花1.5個小時,那麼需要堅持10年。而你的時間總是被繁重的工作以及瑣碎細小的日常事務壓得滿滿當當,每天投入1.5個小時都是那麼的不易。

當我們把夢想這個詞和其他詞相連時,線的另一端不應該只是虛幻和期冀,而應該是計劃和付出。別將你的夢想輕易塵封,別讓它和你一起慢慢變老、變虛弱。你沒法預計未來,但你可以造就自己的未來。

今天,是你剩下的那短短几十年生命的第一天,請別忘了抬頭看看頭頂的倒計時數字和手中握著的那份長長的夢想清單。

本文選自《演說高手的43個秘訣》

張一楠 著

ISBN 978-7-121-33815-1

2017年4月出版

定價:49.0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