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牛头寺 寻访杜公祠

唐代的大诗人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战乱流离,四处奔波。因此,杜甫在很多地方居住过,留下许多纪念他的场所,比如成都著名的杜甫草堂,以及甘肃成县的杜公祠和陕西延安的杜公祠等。西安市的长安区,也有一座杜公祠,虽然这里略显得低调,但是与杜甫关系密切——

长安牛头寺 寻访杜公祠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6月9日,离开兴教寺之后,前往韦曲镇途中,在杨虎城将军陵园东侧,我们顺着小路蜿蜒而上,就来到杜甫纪念馆和牛头寺的范围内。首先,我们前往牛头寺,这里是长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依坡而建,安静怡人。

长安牛头寺 寻访杜公祠

据说,这座牛头寺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改名为福昌寺,元祐元年(1086)复名为牛头寺,至今未变。唐代,此地被称为“樊川”,寺院众多,僧侣云集,牛头寺与兴教寺、华严寺、兴国寺、法幢寺、禅经寺、洪福寺、观音寺并称为“樊川八大寺”。

如今,牛头寺没有留下任何古迹,主要的建筑均为近年新建,包括山门、大殿和僧人居住的房舍。走进寺内,殿前有一株高大的皂荚树,被公布为西安市的三级保护古树,它见证了这里曾经的辉煌。

长安牛头寺 寻访杜公祠

明嘉靖五年(1526),为纪念唐代诗人杜甫,在寺内修建杜工部祠,后来迁移至寺院的东侧。从此以后,牛头寺与杜公祠,上下相望,左右比邻,相得益彰。离开牛头寺,我们来到东侧的杜公祠,这里已经成为杜甫纪念馆,并且免费向公众开放。

长安牛头寺 寻访杜公祠

杜公祠背靠少陵塬,南望秦岭山,沿着台阶而上,穿过仿唐的山门,走进园林般的建筑群,我的内心瞬间舒适了。这里种植的紫荆和腊梅,交相辉映,遮天蔽日,均被列为西安市的三级保护古树。

长安牛头寺 寻访杜公祠

长安牛头寺 寻访杜公祠

院落正中,诗圣堂内,供奉着一尊杜甫的泥塑坐像,手握护板,威严正气。在殿内四周的墙壁上,通过大量文字和图片,讲述了杜甫的生平事迹、年谱、足迹图和世系表等,以及杜甫在长安各种际遇。

长安牛头寺 寻访杜公祠

长安牛头寺 寻访杜公祠

据说,这里有一件珍贵的《俯太中严公九日南山寺》石碑墨拓本,它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0年)杜甫亲笔所写。可惜,我在展厅中根本没有看到,这里只有一块清光绪二十九年所立的《唐杜文贞公遗像碑》。

长安牛头寺 寻访杜公祠

在诗圣堂西侧,简陋的回廊内,墙壁上镶嵌着六块石碑,形制相同,高低错落。它们均为明清两代重修杜公祠的纪念碑,从左往右依次为《太微张先生迎祀杜祠记》《守护法藏诫文》《创建唐工部员外郎杜子美先生祠堂记》《新修杜工部祠记》《重修杜工部祠堂记》《重修杜公祠碑》。

长安牛头寺 寻访杜公祠

长安牛头寺 寻访杜公祠

除了这些石碑之外,杜公祠内再也看不到什么古迹了。但是,作为杜甫纪念馆,这里的建筑、回廊和窑洞,均被改造为介绍杜甫及其诗歌的展厅,如《杜甫的文化意义》和《杜甫▪长安》展等,立足鲜明,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长安牛头寺 寻访杜公祠

长安牛头寺 寻访杜公祠

长安牛头寺 寻访杜公祠

纪念馆东侧尽头,在两间窑洞之中,利用狭小的空间,分别展示了杜甫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和“秋兴八首”。前者包括《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表达了杜甫对饱受战乱之苦百姓的同情;后者是杜甫居住在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所作,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诗,表达自己对这里的思念之情。

长安牛头寺 寻访杜公祠

长安牛头寺 寻访杜公祠

长安牛头寺 寻访杜公祠

杜甫,字子美,祖籍陕西长安县,唐先天元年(712)出生于河南巩县。他和少陵塬颇有渊源,经常自称“少陵”、“少陵布衣”、“少陵野老”等,他的诗集也以《少陵集》命名。

唐天宝五年(746)至唐乾元元年(758),杜甫曾经在长安居住十多年;唐天宝十年(751)以后,他的活动主要集中于长安城南的少陵塬周围,如今的丈八沟、曲江、韦曲、皇子坡、杜曲等地,都成为他诗篇中吟咏的题材。

大历五年(770)冬,杜甫由潭州前往岳阳时,在一条小船上突然去世,时年五十九岁。虽然他的一生政治失意、生活贫困,但是这也促使他深入体察民众疾苦,写下大量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与李白齐名,被誉为“诗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