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细节解密》之 水浒传中儿童身上的时代密码

《水浒细节解密》系列正在继续,感谢各位读者老爷的支持!本期第四十九回!

从上一期水浒细节解密开始,大锤已经向列位读者听友预告了,未来几期我们这个栏目将会集中介绍一下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白道也就是官员们的各种秘密信息,上一期我们介绍的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来龙去脉。

《水浒细节解密》之 水浒传中儿童身上的时代密码

不过因为今天是六月一日儿童节,咱们水浒细节解密的播出时间适逢其会,所以大锤今天临时插播一条,改说一说,《水浒传》中关于儿童的故事,在这里向大家说明一下,六一之后,咱们的水浒细节解密继续讲解水浒的官员们。

书归正传。六一节儿童节的今天,本期水浒细节解密我们就要为列位读者听友解密,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出没的各种儿童,以及他们身上又隐藏了什么样的时代密码。

《水浒细节解密》之 水浒传中儿童身上的时代密码

《水浒传》出现的未成年人其实人数不少。有跟仙佛牵连的法力娃娃,比如第一回洪太尉在江西信州龙虎山遇到的牧童、还有宋江遇九天玄女时的各色道童;也有与人间烟火密切相关的真人娃娃,比如金枪手徐宁等人的儿女,因为梁山赚美髯公朱仝上山诡计而被李逵害死的小衙内等等;还有很小就出来赚钱养家糊口、混迹于街头的小帮闲郓哥、唐牛儿等人。

《水浒细节解密》之 水浒传中儿童身上的时代密码

当然,按照咱们现在六一儿童节的界定,十二岁以下的才是儿童,那么最后一类赚钱糊口的郓哥、唐牛儿等人就不在儿童序列了,他们属于大龄儿童,在未成年人序列。

在这些未成年人中,其实来头最大的,就是第一回洪太尉遇到的牧童。因为《水浒传》中说,洪太尉遇到的这个放牛娃娃,实际就是法力很强大的儿童形态张天师。从历史上来说,这个洪太尉在宋仁宗时代遇到的道童天师,其原型其实是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名扬一时的儿童天师张继先,根据史料记载,此人5岁就有法力,9岁就继承了张天师的位子。

《水浒细节解密》之 水浒传中儿童身上的时代密码

张继先画像

不过《水浒传》中安排所谓法力无边的张天师以牧童形象出现,作者施耐庵除了用宋徽宗时代的真人模版乱入宋仁宗时代,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由于北宋末年宋徽宗崇尚道教,道教的返老还童思想也开始盛行,从这个修道导致返老还童的理论出发,越年轻的小娃娃道童法力越强,也就是所谓的鹤发童颜只不过算新手,直接干到牧童形态的才是真·高手。

《水浒细节解密》之 水浒传中儿童身上的时代密码

不仅如此,从唐宋时期开始,野外放牛的牧童开始在文人作品中成为一种神秘力量的代言人,因为牧童的儿童身份,心性质朴纯洁,笑容温暖纯真,这些都是唐宋文人普遍推崇的美德。结果就是,在文人笔下往往能勘破世间的烦恼,小小牧童一张嘴说出来的就是大智慧大真理。这种普遍的文学倾向与道教认知的广泛传播,最终结果就是,《水浒传》中法力最强大的张天师以牧童造型出场。

《水浒细节解密》之 水浒传中儿童身上的时代密码

准确一点说,《水浒传》中的张天师,出场时不仅是个牧童,还是一个道童。在书中,张天师的道童造型,是一个道童,倒骑着一头黄牛,吹着铁笛就登场了。道童,实际是《水浒传》中另外一个法力强大的团体。在全书中有不少道童出没,比如宋江梦遇九天玄女,九天玄女周遭就是不少青衣小童伺候。

这种青衣小道童的形象,在唐代还不怎么流行,进入宋元时期,由于道教的盛行,道童在杂剧和笔记小说中开始大量出现,比如宋代传奇《温泉记》中,蓬莱仙宫太真妃的侍从就是一群碧衣童子,承担了引导凡人出入仙界、端茶递水传递旨意等具体工作,这些生动的文学尝试,让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在写作《水浒传》时有了大量借鉴。

《水浒细节解密》之 水浒传中儿童身上的时代密码

施耐庵笔下,宋江遇到的九天玄女周围的道童,其外貌描写和行为举动,就很明显借鉴了南宋《夷坚志》中《青童神君》对青衣女童的描写。

《水浒传》中对未成年人的写作,还有一项开创性的成就。这就是成功塑造了一个“小猴子”的未成年人群体。虽然这个群体理论上已经不在儿童节序列了,仍旧值得大锤在这里着重说上几句。

这个“小猴子”的称谓,就是《水浒传》对年龄在十二到十五岁左右的半大小子、能够帮忙劳动补贴家务群体的总称,顾名思义,“小猴子”既是年龄描写,又是性格描写,还是行为描写,三个字通俗易懂,“小猴子”三个字一出现,一个有些狡狯有些纯真、粗懂世事、忙碌于底层生计的半大小子形象,就跃然纸上。

《水浒细节解密》之 水浒传中儿童身上的时代密码

在《水浒传》中,“小猴子”们既出没于阮氏三雄宴请智多星吴用的厨房,也目击了拼命三郎石秀杀裴如海的凶案现场,而在书中最出彩的两个小猴子就是宋江杀阎婆惜案件中的唐牛儿、武大郎捉奸武松杀嫂中的郓哥。

这里大锤需要强调一下,在《水浒传》之前,“小猴子”这个称呼从未如此频繁密集地登陆过任何一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现代学者推测,这个词汇应该是从方言里对小孩子的称呼转化而来

《水浒细节解密》之 水浒传中儿童身上的时代密码

在唐宋时期,文人是不会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猴子”的字眼的,而代之的是“猿”,这才是文人描述猴子时最常用的词,比如李白著名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等。虽然现代的我们都知道,猿和猴虽同属灵长目,但是它俩不是一回事,但是在古人那里猿和猴经常就是一回事。

而《水浒传》正式引入了民间的习俗叫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套路,让《水浒传》中的“小猴子”成了市井人家里常见的既活泼又好动、能办事也惹祸的顽皮小孩子的代称。

《水浒细节解密》之 水浒传中儿童身上的时代密码

也正是从《水浒传》开始,后世的我们才能够看到后续的明清小说《金瓶梅》《三言二拍》中屡屡现身的“小猴子”,文学巨著《红楼梦》中出现的“小猴儿”,直至今天,我们嬉笑怒骂中仍会用到的“小猴崽子”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