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續齊諧記》載,賽龍舟是爲紀念屈原流傳的節日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午日節、艾節、端五、重五、重午等等。端午節賽龍舟是為紀念屈原而流傳的節日。

端午節的由來,《續齊諧記》載,賽龍舟是為紀念屈原流傳的節日

據梁代吳均所著《續齊諧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指農曆五月初五日)投泊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拯救。端陽竟演,乃遺俗也。”

端午節的由來,《續齊諧記》載,賽龍舟是為紀念屈原流傳的節日

民間也有傳說,屈原投江死後,楚國人民為了悼念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把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定為端午節,一到那天,大家駕著船,帶著米飯,劃到泊羅江心,把飯投入江裡祭祀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續齊諧記》載,賽龍舟是為紀念屈原流傳的節日

這樣過了兩年,一天晚上,屈原突然託夢給大家,深情地表示感謝。大家見屈原仍很清瘦,就關心地盤問他,才知端午節給他的米飯都被水族吃了。於是,大家想了個法子,用箸葉包飯,做成有尖角的角黍(即粽子),水族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吃了。大家又想到,一切水族都是龍王管的,為了保險起見,送角時,不如把船裝扮成龍的樣子,水族以為是龍王送來的,就一個也不敢吃了。

於是,端午節划龍舟、吃棕子的習俗就這樣千年流傳至今。

端午節的由來,《續齊諧記》載,賽龍舟是為紀念屈原流傳的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