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仗怎麼打?中國對美出口前十強,都是外資

網上游 於 2018/3/26 11:10:50 發佈在 凱迪社區 > 貓眼看人

這仗怎麼打?中國對美出口前十強,都是外資

川普開啟貿易戰,牽一髮動全身。

拜全球化所賜,中國出口的商品,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中國的出口結構,民企、外資、國企的比例大致是45%:40%:15%。如果算進出口總額,則外企佔比約一半,民企+國企佔另一半。(港澳臺資一直被劃歸“外資”。)

外資是被低估的,在龍頭效應和產業鏈話語權上。

從企業角度看看中美貿易戰的形勢。先上圖:

這仗怎麼打?中國對美出口前十強,都是外資

這張榜單上,外資總共佔7成。大陸企業佔比僅三成。而且其中很多大陸企業是貿易服務商,而非製造商。

其中臺資企業是中堅力量,佔比近4成。包括鴻海系(富士康)、廣達系、仁寶系等等。

郭臺銘2012年時聊天說,富士康在當年前幾個月佔中國全部出口額的近7%。“我們一家哦!”他自己都有點被嚇到。

整體上,富士康長期佔中國對外出口的5%-7%。

兩岸一家親,企業家最有體會。日資已不多,畢竟有芥蒂。美資企業(連合資在內)都有14家。

這個企業角度的對美出口貿易圖,是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

1、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地球上無出其右。印度太慢,越南太小,中東太亂,東南亞太散。

2、中國的貿易順差,落實到企業層面,是被全球的企業賺走了。包括美國自己的。中國大陸只是加工車間和中轉平臺。

3、大量外資企業長期佔據榜單龍頭位,不是大陸不屑於做,而是還沒掌握核心技術的產業鏈環節。哪怕只是組裝加工貿易。

這點得有清醒認識。在全球分工的產業鏈裡,中國大陸迄今還是被動配置的位置,原因在於技術話語權。

外資對中國現階段的工業化以及對外貿易,仍然極其重要。

4、中國對外資雖然有限制,但之所以能成為世界工廠,是比印度這些國家採取了遠為激進和優惠的外資政策。也是為了“市場換技術”。

結果是兩面:短期迅速集聚產能、促進繁榮、創造奇蹟。長期,擠壓了民族產業,換來的技術有限。

當然,在川普眼裡,我們“拿來”的技術已經太多了。

5、從中美對攻的領域看:

美國針對的是中國目前自主創新的產業,而不是原有的外資出口產業鏈。

如果上面這份百強榜一直是外資唱主角,美國可能不會這麼在意。美國擔心的是,中國企業升級成功,在對美出口的榜單裡不斷上位,把外資企業擠出。

這也是現實發生的事情:一方面中國企業大多數還處在低端、中低端階段,在大多數領域與外資尚難抗衡;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已經處在升級和進口替代階段。

這個事情在老外看來是比較可怕的。因為在以上榜單之外,我們看不到的那部分民企出口創匯,大部分發生在分散的小商業領域。但是中國人一旦進入,都把全世界的飯碗都給搶了。

如果中國企業穩步升級下去,蠶食的行業會越來越多,等級也會越來越高。

所以,硬槓總是難免的。

6、別拿貿易戰不當回事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不斷深化的就是外向型經濟。也就是外資和外貿“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體制。

假如貿易戰不可避免,那要看的就是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和產業鏈主導權。

看順差/GDP比值,是個極其機械的指標。外資和外貿給中國帶來的技術、管理、效率、供應鏈及周邊產業鏈、就業、外匯盈餘……

是沒法用順差額度去衡量的。也不是內需更不是拉動消費就能解決的。歸根到底,是個生產力問題。

未富先驕和未富先老,在現階段的中國都有點過頭。

這場貿易仗,不是怎麼打的問題,而是怎麼談。

首先是看清楚自己,看得懂別人。

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2018年03月26日 09:30: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