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編輯的馬克思——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

編輯,是馬克思一生從事的唯一正式職業。馬克思一生創辦、主編和參與編輯的報刊有十幾家,關心和指導過的工人報刊也有數十家。除此之外,他還為近百家報刊撰過稿,集主編、編輯與撰稿人於一身。在恩格斯的悼詞中,有這樣一段話歷數了馬克思一生所創辦、編輯和撰稿過的報刊:“最早的《萊茵報》(1842年),巴黎的《前進報》(1844年),《德意志—布魯塞爾報》(1847年),《新萊茵報》(1848—1849年),《紐約每日論壇報》(1852—1861年),以及許多富有戰鬥性的小冊子。”1884年2月中旬至3月初,恩格斯又寫下了《馬克思和〈新萊茵報〉》,來紀念馬克思逝世一週年。可見在馬克思的一生中,報刊活動佔有重要位置。

1842年10月,在拿到博士學位一年半後,24歲的馬克思找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擔任《萊茵報》的編輯和撰稿人,從此開啟了他的“報刊人生”。馬克思一生當中有三次重要的編輯實踐(由馬克思擔任主編)。第一次編輯實踐:1842年10月,馬克思擔任《萊茵報》主編,他以報紙為陣地抨擊了當時德國社會的黑暗與腐朽,這也招致了普魯士政府的不滿和恐慌,並下令禁止報紙出版。由於馬克思的不屈服,1843年3月他被迫辭去主編職務。《萊茵報》的編輯實踐,讓馬克思對社會有了更深入的接觸,促使他從純粹的書齋走向社會現實,並開始他一生的革命運動。第二次編輯實踐:1844年2月,馬克思與阿·盧格在巴黎合作創辦了《德法年鑑》,該刊物只出版了一期(第1—2期合刊),後來由於政治上出現分歧,盧格否定共產主義是革命的世界觀,馬克思與其決裂,刊物出版也隨之擱淺。這一次編輯實踐,讓馬克思完成了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也讓馬克思從一個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轉變為一個無產階級的知識分子。第三次編輯實踐:1848年6月,《新萊茵報》在德國科倫創刊,馬克思擔任總編輯。《新萊茵報》是傳達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指示和宣傳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的主要陣地,也是無產階級的第一份報紙。1849年5月,由於馬克思與其他撰稿人遭到當局的驅逐,《新萊茵報》被迫停刊。《新萊茵報》停刊後,馬克思恩格斯在1850年1月又創辦了《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作為《新萊茵報》的續刊。該刊在出版6期後,也停刊了。

此外,除了恩格斯前述列舉的期刊以外,馬克思還參加了《寄語人民》《人民報》的編輯工作,擔任維也納《新聞報》的特約通訊員、國際工人協會機關報《工人辯護士報》的理事會理事、第一國際總委員會正式機關報《共和國》週報的監察委員……馬克思的一生都在和報刊打交道,與報刊有著不解之緣。

馬克思是一個編輯,也是一個革命家。編輯成就了作為革命家的馬克思,革命家也成就了作為編輯的馬克思。作為編輯的馬克思,是一個“實幹家”,也是一個“獨裁者”;是真理的“捍衛者”,也是人民的“代言人”。

作為編輯的馬克思,是一個“實幹家”。“空談與實幹是不可調和的對立面”。真正偉大的文章就在於能夠在發現時代問題、認識時代問題和解決時代問題中作出貢獻,而真正負責任的編輯就在於編輯出這樣的文章,寫出這樣的文章,使它們能夠更好更快地面向大眾,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現實力量。作為編輯,馬克思最痛恨的就是不著邊際的空談。他一生所踐行的辦刊理念是“對當代的鬥爭和願望作出當代的自我闡明”。馬克思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在負責《新萊茵報》時期,馬克思要求編輯們既要做好編輯部的工作,又要走出編輯部,實地考察工人運動、參加社會活動,把辦報和革命運動結合起來,在鬥爭中增長才幹,並把《新萊茵報》和它的編輯部,轉化為當時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一部分,使之成為動員、團結和組織革命人民的重要的輿論陣地,成為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的結合地。此外,作為編輯,在選稿上,馬克思也堅持“實幹”這一原則。在擔任《萊茵報》主編時,他毫不客氣地淘汰掉那些誇誇其談的文章,並向脫離實踐、只強調抽象理論批判的撰稿人提出了“三多三少”的要求:“少發些不著邊際的空論,少唱些高調,少來些自我欣賞,多說些明確的意見,多注意一些具體的現實,多提供一些實際的知識。”也正如R. 帕斯科所說,“作為撰稿人和編輯的馬克思……處在一個新的認識的基點上,這個認識不僅關係到‘用新的方式解釋世界’,而且還要直接改造世界”。

作為編輯的馬克思,是一個“獨裁者”。在這裡,“獨裁”是加了引號的,不是指編輯(主編)的“一言堂”,而是指在關鍵時刻有決斷力。亨·畢爾格爾斯,這位名義上擔任過《新萊茵報》的28歲青年編輯,只為《新萊茵報》寫過一篇題為《民主派》的文章,刊登在第2號報紙上。馬克思對其原稿很不滿意,毫不留情地對文章進行了修改,刪掉了一半,改寫了另一半。馬克思的決絕,保證了報紙的質量。而亨·畢爾格爾斯卻非常生氣,要求普遍表決,馬克思例外同意了,但也聲明“在報紙編輯部裡應當實行專制,而不是普選權”。這裡的“專制”,是指主編有絕對的決定權,編輯部有絕對的話語權,有權決定報刊登什麼、不登什麼。只有這樣,才能排除各種社會勢力對編輯方針的影響,才能真正客觀、公正、真實地進行報道,才能刊發出有“獨立個性”的文章,才能直面時代問題,發時代先聲。報紙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理想的,整個委員會進行編輯的虛假民主,最終只能招致編輯部的“消失”。但是,馬克思絕不是要真正搞獨裁,搞個人崇拜,他主張每個人都應保持真正的而不是似是而非的獨立性。其實,報紙的時效性也需要主編有絕對的決斷力和判斷力,能夠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

作為編輯的馬克思,是社會的“捍衛者”。馬克思認為,“報刊按其使命來說,是社會的捍衛者”。作為編輯的馬克思,也一直都在做社會的“捍衛者”。在馬克思的編輯實踐中,報紙被查封或被禁止出版成為司空見慣之事,其本人被驅逐出境、被迫退出編輯部或被起訴也成為“家常便飯”。在馬克思的時代,政治的無原則是資本主義報刊最時髦的原則,但為了捍衛報刊的正確方針,馬克思從不屈服於權力機關,也不向反動勢力低頭。1843年,《萊茵報》的股東們試圖通過改變報紙的方針,來換取政府取消查封令的主張,但馬克思堅決反對股東們放棄報紙的反政府立場,也因此被迫退出編輯部,毅然辭去主編的職務。在反動政府面前,馬克思絕不做一個妥協者,也不做一個“無原則”的編輯。1845年1月,法國內務部下令驅逐馬克思和巴黎《前進報》的其他撰稿人,命令馬克思在24小時內離開巴黎,並在最短的時間內離開法國。但當自由派報刊對政府的行為提出抗議時,法國當局又向馬克思表示,如果他不再從事任何反普魯士的鼓動,就可以留在巴黎。而馬克思的回答是:立即啟程。可以看出,馬克思的決絕與堅持。《新萊茵報》時期,馬克思也遭受了同樣的命運,由於馬克思將該報的首要任務定義為:摧毀現存政治制度的一切基礎,普魯士政府限制他24小時離開普魯士。馬克思從不畏懼政府的施壓,而是堅定地做社會的“捍衛者”。

作為編輯的馬克思,是人民的“代言人”。馬克思擁有撰稿人和編輯的“雙重身份”,這也讓其更加明白,什麼樣的文章才有意義,什麼樣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在馬克思看來,報刊是人民的忠誠衛士,反映人民呼聲,為人民提供理論武器,“它生活在人民當中,它真誠地和人民共患難、同甘苦、齊愛憎。它把它在希望與憂患之中從生活那裡傾聽來的東西,公開地報道出來”。人民的信任是報刊生存的條件,沒有人民,報刊將會萎靡不振。作為一個合格的編輯,必須要把人民放在第一位,要能為人民立言,為人民“代言”。真正的人民報刊,應該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是“人民用來觀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鏡子”。《萊茵報》為貧苦群眾代言,《德法年鑑》關注猶太人的解放以及全人類的解放,《新萊茵報》為無產階級革命打造理論武器,《社會民主黨人報》同反社會主義勢力鬥爭,馬克思一生都在為無產階級發聲。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