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最近關於《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的討論很多,有從電影故事本身出發的分析,也有對出色演繹這些角色的演員們的讚賞。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點映時就已票房過億,上映四天總票房已破13億,暑期口碑最強片的勢頭強勁,芭姐也被電影裡所展現的人物故事扎心動容。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我不是藥神》在電影類型上打的是劇情/喜劇,然而一大幫子以為去看個樂子的觀眾,出了影院都或多或少紅腫了雙眼。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徐崢飾演的上海小市民程勇,是一個好面子、經營著小本生意的單親父親,因為父親血栓,手術急需要錢,接受了白血病人呂受益(王傳君飾)的提議,從印度給在國內吃不起高價藥的病人們走私仿製藥。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程勇最初的目的是賺錢,但在“販賣假藥”的一過程中,程勇得到的又不僅僅是錢,他把自己放置進了一個兩難的困局當中。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命就是錢。”這是程勇說服印度工廠給他藥時說的四個字,對於白血病人來說,不管是正版藥還是仿製藥,能救命的藥就是他們活下去的希望。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程勇抓住了這絕對不會不賺錢的“要領”,開啟了自己的生意,可生意做久了,良心上開始過不去。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繼續走私賺錢,“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總有一天會進局子;到點就收手不幹,面對救不完的病人,程勇可能只有在火鍋局上一次絕情的勇氣。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而對於正義的一方警察曹斌(週一圍飾),這份兩難更加明顯,法與情常常會在辦案中有“衝突摩擦”,這也是長年身處一線的警察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假藥案”破還是不破?破了,藥斷了,病人會繼續陷入吃不起正版藥的絕境,不破,在法律上是否也是一種不公平。忽視專利權的行為會打擊正版藥廠開發新藥的積極性,沒有數以億計地投資研究,如何救得了更多病人的命?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當一位老人顫巍巍地抓著曹斌的手,問出:“誰家裡沒個病人,你就能保證你這一輩子不生病嗎?”這個問題時,曹斌給不了回答,留給觀眾也是會靜默很久的答案。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比起深究電影中的故事邏輯和細節表演,芭姐覺得《我不是藥神》帶來的這個真·靈魂發問的鈍痛感,才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電影將衝突簡化,正版藥廠成了想斷病人活路的只顧私利的小人形象,但如果我們真的將這個兩難局簡單化,那這份思考也太過淺薄:找一個不同立場的人當壞角就可以了。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藥神的結尾其實是一個省略號,它並沒有直截了當的將現實刺破,而是將一些真實隱藏在每個細節,每段臺詞中。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醫藥“兩難”的困局是怎麼造成的,解決方案是要怎麼推進,這些都被含糊掉了,而這也正好給了觀眾一個思考和品味的餘地。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現實中最扎心的一點莫過於,不是誰都和影視劇中的反派一樣,壞得那麼純粹。

與其聲討正版藥廠放手專利,高價藥是否能逐步被納入醫保,緩解一下病人的生活負擔才是我們需要繼續推動的事。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如果《我不是藥神》因為某些原因而精簡、留白的部分,被大家注意且關注到,那這部電影帶來的如此廣泛的社會性討論,和電影本身的藝術性一樣重要。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我不是藥神》導演文牧野曾在採訪中提到電影的三性:社會性,娛樂性,靈魂性。

被劃為現實題材的藥神,就像是給了我們一面生活的鏡子,讓我們審視反思。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現在大熒幕上各種奇幻神話、歷史戲說、大女主題材的古代/現代偶像劇等非現實題材帶來的視覺的消費的爽感,其實都脫離了真實的本質。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韓寒在影評裡說我們身邊的世界應該被更多的看到。因為每個人的生活圈可能只是狹小的一方天地,但影視作品給了我們看到更多的不一樣的東西——原來還有這樣一些人是在這樣生活著。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而電影雖然只是一個藝術作品,但藝術源於生活,也或多或少會是現實的映射,不然不會引起大家的共鳴。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國內不缺娛樂至死的爆米花電影,也不乏一批想要“表達自我”的腦洞大開的創作者。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但只有將真實擺在眼前的作品,才會刺激到大家心中最痛的那根神經,讓每一個人都能沉浸其中,回過神來,有些人還在思索,有些人已經在行動。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芭姐只想說一點,影視作品不應該僅僅成為替觀眾發洩情緒,或者自我滿足、粉飾太平的精神鴉片。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我不是藥神》簡化了現實中的答案,但沒有迴避時代背景下真實的問題。短時間內如此大聲量的口碑,不就是大家終於看到了真實的激動。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我不是藥神》片方宣佈將一次性捐款200萬元給影片原型陸勇指定的白血病治療相關機構,並向全社會公開用途明細;其他投資方也決定,當票房總收入每達到1億元,就追加30萬給到白血病治療資助為主的專業公益機構,用於白血病患者的治療及術後恢復。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芭姐還記得程勇在法庭上的最後發言,沒有想要為自己辯解,也沒有高談闊論,只有一句:“看著這些病人,心裡難受。希望以後越來越好。”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這何嘗不是《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帶來的希望,希望國產電影越來越好,希望這個世界越來越好。

《我不是藥神》讓人從笑到哭,更難得的是這份鈍痛感帶來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