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連爲例:發揮金融在供給側改革中的支撐作用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啟了新一輪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經濟結構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以來取得的經濟效果較為顯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向好,經濟持續增長的支撐基礎更加牢固,經濟發展呈現出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等良性特徵。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入深水區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逐步深入,改革的任務、要求和內涵也在不斷深化。新的階段在明確原有“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基礎上,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提出了“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以及“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等要求,實際上為新時代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明瞭方向,至此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入深水區。這一時期,迫切需要解決經濟發展中尚存在的結構不合理、內生動力不足、要素生產率低等問題,著力改善供給側環境、優化供給側機制,改善產業結構、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增強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動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提出以來,大連市綜合採取的各項改革措施也持續發力,但是受國際經濟格局調整和國內經濟增長整體下行的影響,大連市經濟發展趨緩、結構性問題突出。表現之一是第三產業發展相對不足,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雖然,大連市第三產業佔比已經超過第二產業,但這種結構性變化的主要原因是近年來第二產業增速的下滑速度過快。第二產業增速在2010年達到階段峰值20.1%後開始急劇下降,短短几年時間裡同比增速曾一度下降到不足1%。受此影響,大連市經濟增長水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而包括現代服務業在內的第三產業增速在2006年達到階段性峰值18.4%後幾乎逐年下降,亟待提速發展。

表現之二是結構性產能過剩未得到有效緩解,先進製造業仍缺乏技術支持。大連市制造業發展基礎較好,但結構性產能過剩問題仍存在於機床、軸承、起重機械等行業。這些領域技術水平較低,自主創新能力較差,多數企業沒有建立起較強的技術中心,延緩了裝備製造業的進步。通過對製造企業的問卷調查發現,55.56%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自主研發能力較差,與國際先進企業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金融業對產業結構調整作用弱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發展的重點和核心在於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而金融資源在各個企業和部門中的配置及流向,決定了國民經濟中的產業結構及其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離不開金融業的支持與協同發展。金融業以其產品和服務創新通過不同傳導機制影響其他產業的發展。資本市場的發展,有助於通過金融投資回報、創新創業價值實現等機制實現社會資本的優化配置,進而推動產業升級;貨幣信貸市場的發展,有助於通過儲蓄積聚、風險管理等機制便利優質企業融資,促進居民消費升級,進而推動產業升級。但我國金融業體系不協調、結構不平衡、機制不健全使得金融業對產業結構調整作用弱化。銀行業比重過高,證券、保險業規模偏小,信託、租賃業發展緩慢。金融資源過度集中於銀行等傳統金融中介,使得金融資源的配置方式過度依賴擔保、信用記錄等傳統融資技術,新的產業和技術難以湧現,這些問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產業結構的深入調整。

以大連市為例,資本市場發育不足、信貸資源配置機制不暢等因素制約了金融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支持。一是資本市場規模較小。整體上看,大連市資本市場總體規模太小,上市公司數量僅佔全國的0.82%,籌資額太低不能滿足現階段大連產業結構調整的資金需要。上市公司分佈在三次產業的比例為10∶50∶40,上市公司的產業結構分佈與產業結構調整方向不一致,資本市場還遠遠未充分發揮支持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而以信息、金融為主的新興產業不斷髮展,但尚未發掘出具有高速增長潛力的“獨角獸”型企業,這些產業也未能從資本市場獲得資金支持。

二是銀行信貸資源投放與產業結構調整需求不匹配。目前銀行業貸款的發放高度依賴抵押資產,因此那些固定資產比重高、投資慾望強烈的行業更容易獲得銀行的貸款,對於高效率、高利潤行業的支持是不足的。測算髮現,大連市部分行業信貸投入冗餘過多。這實質上反映了信貸資源支持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內在機制不暢,銀行體系不能對快速成長行業和衰退行業進行有效區分,進而引導金融資源流向更有效率的企業部門。

 形成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金融系統

金融業作為現代經濟運行的核心和資源配置的樞紐,應當有效引導社會資金投向和投量,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為根本出發點和歸宿點,持續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支撐作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協調金融業發展結構,創新金融資源配置方式,強化金融業在風險管理、信息揭示、資源配置方面更高層次功能,激發金融業活力,才能形成一個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金融系統。

一是豐富股權融資等融資方式。推動做好上市融資工作,使更多的優質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獲取長期發展資金。改變金融資源過度集中於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現狀,拓展其他直接融資渠道,做大做強資本市場。健全資本市場運行機制,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在促進金融資源有序流動,多渠道吸引民間資本,有序降低企業槓桿率,支持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國民經濟建設方面的作用。

二是引導銀行業打破思維定勢,形成新常態下的金融服務理念。銀行業作為金融體系中的重要支柱,在支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應積極主動轉型,發揮更突出的作用。引導銀行機構打破信貸資源投放重抵押、重擔保、輕成長的傳統思維路徑,由單存的資金供應商向綜合服務商轉變,為企業制定直接融資、間接融資相結合的科學融資方案,提供包括貿易融資、結算理財、現金管理等在內的綜合金融服務。最終使銀行機構能夠將自身收益與企業成長緊密捆綁在一起,進而鼓勵支持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提升銀行業扶持企業成長的內生動力。

三是完善風險投資機制,推動建立金融業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創新激勵機制。無論是以直接融資為主的美、英,還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的德、法、臺灣,都不單獨倚重銀行業或者傳統資本市場來支持傳統產業的調整升級,而是積極創新金融資源配置方式為傳統產業升級提供融資服務。借鑑國外發展風險投資基金、企業融資擔保體系等經驗,我國應進一步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從風險資本籌集機制、風險資金組織模式、責任約束和利益激勵機制以及為風險投資服務的中介組織等方面協同佈局,有效分散技術創新過程中的風險,才能切實發揮金融業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支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