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後,進入社會有形成怎樣的撕裂

前段時間我自己經常和朋友說:後悔大學各種逃課,就知道到上網打遊戲,現在想想真的是想抽自己!還什麼也沒幹成,現在發現好多知識都不懂,自己都沒有形成對事物的判斷力。

後來我偶然間得到高人指點:你現在撿起來也不晚,生啊,是一場長跑,你要學會隨時調整你的戰略,別用自己盲目的努力麻醉自己,你能發現這一點,你就已經比現在很多人已經強了,沒必要哭。

現在的90後年輕一代,身上帶著當代人的通病:迷茫,找不到好工作,沒有出路。我在大學時期的時候就參加了50幾份面試,然後又頻繁的跳槽,期間的過程真的是忐忑。

儘早從最底層到中層重新認識了整個社會,早日脫離學生思維。

學生時代後,進入社會有形成怎樣的撕裂

經歷了一系列試錯的過程後。終於明白了一點:很多剛畢業的年輕人,連自己最基本的戰略都沒思考過,就開始投入到勤奮的工作中,過了幾年發現自己幹不動了,結果也沒爬上去,而且還成為了一個螺絲釘也出不去了,從此一代天驕,只知道吹牛喝酒感慨人生。

努力就真的一定會有收穫?是,沒錯,但後面應該加一句:收穫的也許是成功,可能只是經驗。

如果很努力的去做一件事,從來不吸取經驗,讓自己變優秀的概率只能越來越小。選擇和努力的關係就是:努力錯了方向,如果再繼續下去,或許你會明白什麼叫絕望(#捂臉#)

我認為在優秀而富有戰略意義的選擇下,你的努力才是有用的,不然純粹是自己累自己,自己感動自己。沒有戰略思維會讓你這輩子和其他人產生很多差距,但悲哀的是,正是因為戰略思維沒有短時間功利化的效果,才讓大家變得不重視它。

學生時代後,進入社會有形成怎樣的撕裂

所以有時候啊,人不能太功利啊~,不要總想著一口吃個胖子。就像減肥藥不如堅持鍛鍊有效。就像補課班沒有鍛鍊思維有效,就像面膜不如長久的保養皮膚有效。

越早的意識到要從底層解決問題,才會越早的擺脫焦慮。

從高中以來,就一直聽別人或者自己和朋友討論“讀書到底有沒有用?”

這個問題其實好像不太好解釋,不過比較明確的觀點是:讀書是一條比較穩妥的路,能讓人成功的概率變高或者說降低失敗的風險。這就夠了!

你這麼努力學習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考試有個好成績。

——那麼好成績有什麼用呢?

——是為了能順利保研。

——保研後又怎樣呢?

——保研後讀研究生,就可以有個高一點的學歷,然後再有個好成績,今後好找一份好工作。

可是,如果好好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那麼為什麼不一開始就向著“找好工作”而努力呢?

想好了做什麼,再去做。而不是說想好了做什麼一定會成功,在去做。

學生時代後,進入社會有形成怎樣的撕裂

希望我們不是最後年過三旬了還要坐在酒吧裡哭的人,更不是年過三旬哭過之後繼續在戰略上犯懶年過四旬還要去酒吧哭的人。

主要分三個層次:戰略,戰術,資源運作

戰略上,定製目標的方向和意義

戰術上,為了目標建立方式和方法

運作上,不斷完善自己,循序漸進

舉個例子,在家庭教育上,家長不要把精力都放到了孩子日常吃什麼,穿什麼,學習學到幾點該睡覺,不準談戀愛,和誰交朋友這些戰術和運作層面的事情。搞的自己很累,反而還耽誤了孩子本身。應該去了解孩子到底擅長什麼,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人格,儘早的接觸這個社會,從而早點思想開化,避免走失敗的老路。教育不是管制,更不是什麼事情都要聽老師和家長的~

學習上,多思而識廣

工作上,運用多種方式和方法對待不同的場合

生活中,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什麼朋友都要交一點,說不定哪天就用上了呢,該花錢的時候不要吝嗇。

PS:戰略上勤快而戰術上懶惰——我們說這個叫做“眼高而手低”。

戰術上勤快而戰略上懶惰——我們通常形容為“優秀而無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