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正能量和主旋律主導網絡空間——再談「過好網際網路這一關」

互聯網是當今中國的“最大變量”,搞不好會成為我們的“最大隱憂”,善管善用則會變為我們的“最大機遇”。7月5日出版的《湖南日報》再次發表署名“晨風”的評論文章,提出“只有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網絡空間才能真正清朗起來。這一觀點既表明了抵制網絡亂象的鮮明態度,又闡明瞭把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轉化為“最大機遇”的必經路徑。

倡導正能量和主旋律,是馬克思主義輿論宣傳的優良傳統。過去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黨的報刊作為黨的武器和陣地,其首要使命是闡述黨的政治綱領,高舉黨的旗幟前進。毛澤東同志也指出,“報紙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面”。黨領導下的輿論媒體,歷來就是黨的主張與群眾見面的重要渠道,歷來就是社會正氣的引領者。所變化者在於,過去發揮這一作用的主要依靠傳統媒體,現在網絡媒體的重要性更加凸顯了。

新形勢下將黨的主張通過網絡與群眾見面,進而深入群眾、掌握群眾,需要培育良好網絡生態的土壤。伴隨互聯網的蓬勃生長和廣泛運用,網絡空間不再只是信息的集散地,更是網民思想交流的精神田原。離開了正能量與主旋律陽光的撒播,這片田原就難免雜草叢生、黴菌瘋長。試想,如果充斥網絡空間的是紙醉金迷、殺人越貨、八卦新聞、造謠生事,黨的聲音只會“石沉大海”於網絡的信息汪洋之中,哪裡還談得上對人民群眾起到正面引導作用?這個問題不解決好,毛澤東同志當年講的“群眾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會齊心來做”的宣傳效果就落不到實處,我們黨就很難真正過好互聯網這一關(

參《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1318頁)。

讓正能量和主旋律主導網絡空間——再談“過好互聯網這一關”

那麼,好的互聯網生態從哪裡來?從正確輿論導向來。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讓主旋律和正能量主導報刊版面、廣播電臺、電視熒屏,主導網絡空間、移動平臺等傳播載體,不能搞兩個標準、形成兩個輿論場”。不僅新聞報道要講導向,副刊、專題節目、廣告宣傳也要講導向;不僅時政新聞要講導向,娛樂類、社會類新聞也要講導向(見《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第216頁)。也就是說,在導向這個問題上要無例外、全覆蓋。任何網絡輿論報道,都有導向,報什麼、不報什麼,突出什麼、淡化什麼,都包含著立場、觀點和態度。正能量充盈、主旋律高揚的網絡空間,一定是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網絡空間。

讓正能量和主旋律主導網絡空間,並不意味著讓正面宣傳“包打天下”,亦非讓輿論監督“缺席缺位”。好的互聯網生態,往往是正面宣傳與輿論監督有機統一、相得益彰的。我們時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有的網絡正面宣傳、典型宣傳由於一味“唱高調”“喊口號”,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很難說到老百姓的心裡去;有的輿論監督,因為本著客觀理性的建設性態度,出於幫助黨委政府暢通民意、解決問題,反而起到了正面宣傳的效果。

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營造好的網絡生態,對各級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來說,是一項事關執政本領的重要考驗。一方面,需要講究網絡宣傳的藝術和藝術地進行網絡宣傳,“看菜吃飯,量體裁衣”,多些“潤物細無聲”的毛毛雨,少些照本宣科的疾風暴雨,把“有意義”的事情講得“有意思”、“有藝術”。對這個問題,1918年列寧在《論我們報紙的性質》一文中講得很具體,就是要“少來一些政治空談,少發一些書生的議論,多深入生活,多注意工農群眾怎樣在日常工作中實際地創造新事物”。另一方面,需要走好網絡群眾路線,正確看待網絡輿論監督,善於把網民的意見建議向著積極方向誘導,向著改進工作、解決問題上轉化。

輿論跟著理論走,理論靠著輿論推,這是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守好網絡輿論陣地必須遵循的規律。過去我們黨搞宣傳,是靠“兩論起家”的。一為“理論當家”,靠科學理論指方向、管根本、引路子;一為“輿論持家”,以正確輿論引導人、塑造人、鼓舞人。讓正能量和主旋律主導網絡空間,說到底還需科學理論的正確引導,需要以真理的力量搶佔輿論的制高點。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深刻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輿論格局越是多元分化,思想交鋒越是激盪激烈,網絡空間越是眾聲喧譁,我們越需要藉助科學理論來廓清迷霧、引領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做好網絡輿論工作、營造良好網絡生態,重中之重是要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作為“定盤星”“導航儀”,更好地用以統攬網絡輿論工作,真正鍛造思想的主心骨。

由是觀之,讓正能量和主旋律主導網絡空間,一靠正確輿論導向,二靠宣傳本領,三靠以真理的力量搶佔網絡輿論制高點。有此三條,我們的網絡空間一定會風清氣正、清朗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