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微信互罵羣,最後都會變成微商羣、蹦迪羣和死羣

很高興,可能臉終於不是陌生人社交的唯一標準了。

所有的微信互罵群,最後都會變成微商群、蹦迪群和死群

在王者榮耀與絕地求生、香菜和韭菜、花生油與金龍魚、佳能尼康索尼賓得富士……甚至男人與女人等互罵群快意的交戰了一天一夜之後,騰訊終於看不下去了,示意大家文明發言、理性表達,否則將根據舉報予以封禁。

事實上,在這條信息發出的一個小時之前,我建立的《12星座對罵群》已經涼了,72個人集體沉默超過了一小時。群主並不是沒有努力挑起話題,甚至試圖自黑引發人身攻擊,但除了有少數真愛粉報以敷衍的回覆之外,再無法掀起大型人身攻擊。

這個群從6月7日晚十一點半建立,我在朋友圈發出群二維碼,陸續進來70多個人之後,當晚就從12星座對罵的初衷,改成了罵河南人、東北人的地圖炮,再到深夜養生早睡黨與堅決不睡覺發生爭執,到今天開始討論喝星巴克還是速溶,甚至一度進行了ETH和EOS之爭,都不溫不火,參與的只有那麼十幾個,並且經常罵著罵著就有人刷一波美食圖來影響情緒。

所有的微信互罵群,最後都會變成微商群、蹦迪群和死群

唯一掀起高潮的是一位名字中帶有某共享單車公司的朋友進群,引發了大家關於公司顏色的人身攻擊,並且群裡其競品公司代表也來發言,一時間有了怒氣。其他時間,大家竟然非常友好的群聊,並且還促成了兩位高中同學的偶遇。

在我加入的另一個打著“香菜與韭菜”旗號對罵的群裡,罵聲剛開始很整齊,我們採用辯論的形式,想方設法的以香菜香韭菜臭的中心思想,全程幾乎不帶髒字,例證結合,有圖有真相。甚至在我忍不住笑場時,群主來艾特我維護秩序,“此時不是你哈哈哈哈的時候,你必須fight back!”

大家用力的討論了榴蓮能不能吃、粽子甜和豆腐腦甜等幾個關於食物的經典議題之後,群主終於稱自己“感覺身體被掏空”。直到開始集體八卦某男作家的二婚對象、從討論怎麼用酒更好的追姑娘到圍觀PUA筆記時才恢復元氣,到了晚上,已經開始有人詢問哪家串串香最好,並且發出了遠程乾杯的友好邀請。

晚上八點,隨著我微信裡罵的最歡的“方言互罵群”偃旗息鼓,衍生的“打嗝群”、“撒嬌群“也都無人表演。我把“12星座互罵群”改成了“和諧社會你我有責”,此時的“香菜韭菜對罵群”已經變成了“下個id見”,我們終於逃不出不打不相識的命運。

所有的微信互罵群,最後都會變成微商群、蹦迪群和死群

回想起上一波微信群的熱潮,還是春節時候的“3點區塊鏈”。火爆路徑與此次的微信互罵群非常相似,都是無厘頭的議題,從一個社群先火起來,之後各個群裡和朋友圈病毒式的傳開,當時是幣圈大佬的截圖,這次是民間藝人的錄屏,引發爭相模仿。不變的是,在活躍了幾天之後,除了當時靠三點區塊鏈群進而創立自媒體的某財經群還依舊活躍之外,江湖上再沒有3點區塊鏈的傳說。

就像這回,即使官方不出手干預,估計不出三天,大部分互罵群都會涼。也不完全,應該說這些以互罵社群開始,最後終將走向友好社交,不然就會變成死群。

以我加入的最成功的社群為例,該群現有267人,幾乎每晚活躍到凌晨2點,經常十分鐘不看,再想跟上節奏,就要先爬幾百條樓。每晚參與討論雖然集中在10-20人左右的小範圍,在討論中甚至到第二天都會不斷有人彙報爬樓看完記錄。從氛圍到活躍度,再到議題和內容,可以算作社群運營的教科書書級案例。

總結其成功的秘訣,在於本身的KOL已經通過公號內容積累了一定數量的粉絲,當時建立這個群的目的,是因為開設了一門知識付費課程。課程以文字形式周更,群主建群的初衷,是讓學員互相討論,老師答疑總結。隨著課程越發深入,群裡討論的議題也開始正向發散,在兩位KOL(群主和老師)的帶領下,有專人總結群聊乾貨筆記以方便沒有及時爬樓。群主建立了討論規則,並且鐵腕執行,比如在老師答疑問題時不能討論與課程無關的內容,違反者踢出。

周更課程(內容)——答疑討論(KOL帶領固定議題)——社交(自發、議題不固定)形成了正向循環,KOL生產的內容,群成員的興趣相似度,課程議題的深度和發散性都是這個群成功的重要原因。

回看互罵群,甚至不是區塊鏈3點社群那種單一興趣點引發的討論,這些互罵的議題,幾乎都是強行蹭熱點,為了罵而罵,如果不是互罵群火了,你真的願意每天討論這些個無聊的事?就算是有文章中提到,搏擊俱樂部式的言語暴擊來減壓,那得真身體力行才能起到作用,你光動動嘴皮子能解氣嗎?罵不過恐怕更添堵。

除了知識付費的大群,我微信中最活躍的小群(20人左右)是一個叫做“酒後表演藝術家”的群。群裡的人並不一定都認識,但是各個群成員都保證認識其中一個群成員,可以算是介於熟人和陌生人之間的社交模式。這個社群的建立主旨是興趣,能持續是因為線下活動。有著共同的電音(蹦迪)愛好,週末總有幾個有空的可以聚到一起,來踐行這個愛好,是這個群存活的意義。

那麼看看互罵群,想持續發展,恐怕就得線下約架了,和諧社會這怎麼行?

所有的微信互罵群,最後都會變成微商群、蹦迪群和死群

所以,到底是什麼吸引我們加入這種無意義的互罵群呢?現在,回顧一下我們加入這些群的過程。第一種情況是在朋友圈裡看到誰建的對罵群的二維碼,當時你可能已經在別的群裡看到了江湖大神們的錄屏視頻,正孤獨求帶。第二種是莫名其妙被朋友拉進去的,隨著視頻繼續傳播,你也慢慢熟悉規則,開始玩了起來。

這兩種首先都不考慮議題,換句話說,你只是為了對罵或吃瓜而進群。哪有那種是因為你真恨透了不吃榴蓮的人專門搜索這種對罵群進去非要罵出個所以然來?馬路上有人吵架總得有人看,你也不管罵的是啥。

既然罵啥不重要。只要湊齊了選手和觀眾,就可以隨時開始你的表演。“對罵群是個很有趣的現象,昨天流出的很多小視頻毒性娛樂性遠超抖音,且先不談道德價值觀問題,組織形式是基於興趣話題的社群聚集,議題設置圍繞文化衝突的化學反應,表達方式是即興創作互動與惡搞解構。”美拍產品負責人菜花告訴PingWest 品玩(微信號:wepingwest)。

“滿足了人內心無邊界發洩的社會心理,且把社交行為與內容生產傳播做了高效結合,UGC 與社交真的有無窮的想象力,深思對罵群流行的各種促因,說不定就會孵化出一個全新的內容社交產品。”

其實,互罵群的本質是就是微信的陌生人社交。它雖然不具備一個社交工具的基本屬性,它的垂直程度也絕不足以構成一個社區。互罵群裡眾生相,有主吵,有捧哏,還有默默爬樓的,我們把不看不聽不說的佛系群友排除在外,這場景是不是有點像彈幕?

事實上,在陌陌和探探這種工具型產品越來越追求效率的情況下,我們真正的社交需求無處安放,這也是內容型社交產品,像最近出現的看片彈幕社交平臺微光、聽歌彈幕社交app樂趣等發展的窗口期。

俗話說的好,漂亮的皮囊遍地都是,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這也是為什麼在探探陌陌上say HI的人越來越多,真正聊下去的卻越來越少,為啥在抖音上網戀成功率高?你需要找到一個內容的切口,才能尬聊下去。我們都默認,漂亮的皮囊基本都是照騙,那麼是時候展示你的靈魂了。如今,陌生人社交可能就是到了這樣一個臨界點。

曾經有人說,如果誰能解決陌生人社交中用戶雙方能夠“聊到一塊去”這個痛點,讓用戶互相產生共鳴,將會是非常大的進步。互罵群可能恰好解決了這個痛點。

比其他社交產品更便捷的一點是,你只需要點擊頭像就可以加好友,關係直接沉澱到微信。

如果你能在群裡出奇制勝,聲音好聽或者直接來一段rap,要不就表現出辯論選手的口才,必定有人想認識你。潘亂曾經說過,“都說B站才是中國最大同性交友社區。彈幕和視頻疊加成了一種服務社交的異步內容。先有內容,然後大家在內容上互動,然後再發展關係。”在互罵群中,確實是在自發創造內容,儘管這個內容現階段戾氣有些重。

所以啊,所有的互罵群最後都會變成相親群、美食群、蹦迪群或者死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