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高考 談公平

高考三天,準備寫三篇文章,談談公平,談談素質教育,談談其他。今天(2015年6月7日)先談公平。

说高考 谈公平

1952年,結合高等教育佈局調整,全國普通高校開始實行了全國統一招生考試,這是新中國高考制度建立的標誌。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間停止招生(1972年後廢除考試實行推薦),1977年恢復高考。

當年恢復高考的時候,很多文人都在歡呼;時至今日,又有很多文人爭相哀號,呼籲所謂的公平。那麼,現在的高考制度是否公平,我覺得還是應該從頭說起。

根據古代文人對中國最初社會形態的描述,那是一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實際上是經過美化的原始社會。原始社會為什麼公平,因為人類個體的力量小,只能團結起來,一起狩獵,一起建設。在人類同心協力征服自然的過程中,某些人、某些群體,因為發現或發明了有助於人類社會成長的資源和技能,而被推崇。比如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有巢氏發明了居室,葛天氏教會大家通過唱歌跳舞的方式驅散恐懼和寒冷,神農氏嘗百草……這些優秀的人都被推選為部落首領。

剛開始,首領體現的是責任,隨著時代的遷移,首領的特權漸漸增長,最後他們不願意把特權讓給其他人,通過各種方式,讓自己的子孫繼承,部落首領成為奴隸主,人類社會進入「家天下」的奴隸社會。在奴隸社會初期,知識一直是控制奴隸的重要資源,所以在中國,要祭祀天地君親師,而具有最高祭祀權的就是「王」(《說文解字》上說,能夠溝通天地人的就是王)。在古代印度,第一等級是婆羅門;在古代歐洲,第一等級是教士。這些統治者,自詡天神的代言人,和《變形金剛》裡的五面怪一樣,編造了人類(變形金剛)的歷史,為自己統治的合法性尋找藉口。

说高考 谈公平

再往後發展,為了維護統治,奴隸主又開始建立軍隊。但反抗一直存在,在古希臘,有著名的斯巴達克思,在中國有湯武革命。所不同的是,斯巴達克思失敗了,而湯武成功了。商湯、周武都是以暴力革命的方式實現了改朝換代,商湯、周武本就是某個地方的奴隸主,但他們的重要輔臣,伊尹、呂尚,卻都淪落民間,伊尹是個廚子,也是個中醫,而呂尚,也就是姜太公,只不過是一個釣魚的。其間,還有一個傅說,是泥水匠出身。這說明,從夏朝末年開始,本來被奴隸主牢牢掌握著的知識已經漸漸流入民間,出現了一些民間高人。這個局面,在西周得到了改變。

西周建立後,周公制禮作樂,向民間教授了一些有助於生產的基本知識,而將最根本的知識——占卜和歷史——牢牢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縱觀《左傳》的記載,即使到了春秋時代,從中央政府到諸侯國,懂占卜的寥寥無幾,有資格翻閱歷史的人也寥寥無幾。這個局面,最終被孔子打破,孔子開設私學,將原先的國學課程詩、書、禮、樂,加上週易、春秋,都納入教學範圍,知識再次流入民間。

秦始皇焚書,是將天下的書收歸國有,其目的是仿效西周,重新控制知識。但項羽的一把火,燒掉了很多好書。可惜了,其中還有幾本是從我祖先家裡搜去的。秦統一天下,是打破了原先的人才選拔制度,在此之前,出身決定一些,秦朝耕戰並舉,只要立戰功,就有可能出人頭地——這就開通了平民升遷的直通車。

在古代社會,正規軍有刀劍弓弩,平民有鋤頭菜刀,雖然有差異,但也不懸殊。所以,最終不怎麼讀書的項羽滅了秦朝,更不讀書的劉邦又滅了項羽,中國又進入一個新紀元。漢朝建立,其命維新,陸賈作《新語》、賈誼作《新書》、劉向作《新序》,維新之風一直延續到西漢末年,最後王莽建立了「新朝」。王莽篡漢,是中國文人的巔峰,可惜王莽不爭氣,隨即天下大亂,隨後就進入了東漢。從此之後,無論是統治者,還是文人,都煩透了「新」,守舊之風一直延續到晚清。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其中有一個叫曹操的,提出了「唯才是舉」的口號。為了曹操要唯才是舉,因為在此之前,東漢已經形成了等級森嚴的門閥制度,出身高貴才能當官,平民就別指望了。曹操唯才是舉,使魏國成為三國中最強大的一個政權,但曹操死後,其子曹丕還是向門閥制度妥協了。

門閥制度下,舉薦的人才,雖然也有一些寒門子弟,但最終還是被一些大家族所壟斷,最終墮落腐化,就如這首詩中所說的那樣——

舉秀才,不知書。

舉孝廉,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

高第良將怯如雞。

魏晉南北朝,中國一直是門閥制度,天下變幻大王旗,每一個旗主都是一個大家族的首領。真正打破門閥制度的,是隋唐時代建立的科舉制度。科舉,始於隋,定型於唐。唐太宗雖然極力醜化隋煬帝,但對隋煬帝留下的好制度,都是批評之後照單全收——科舉即其一。當唐太宗成功地舉辦了科舉考試之後,不由地竊喜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说高考 谈公平

為什麼唐太宗如此得意?因為科舉開通了一個升遷通道,即只要通過文化考試,就可以升職、加薪,當上大官,迎娶千金,登上人生的巔峰。相比暴力革命,科舉——毫無疑問,是一個跟為穩妥的升遷渠道。

為了宣揚科舉的公平,古人還是想了很多絕招。如在啟蒙讀物的《神童詩》裡,就有這麼一首:

朝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

男兒當自強。

同樣是宣揚「將相本無種」,但這首詩與陳勝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完全不同的。陳勝宣揚的結果是「彼可取而代之」,而這首神童詩是勸文人「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從隋唐到晚清,科舉制度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說公平,自有他公平之處,說不公平,那就是在文盲率高達90%的古代中國,科舉的公平也只是少數人的公平。

晚清廢除科舉,但能夠接受所謂新式教育的仍然是少數,文盲率依然在90%以上。所以在民國,差不多識幾個字就能當大師,出一次國就能當教授。此時此刻,還是談不上公平。

新中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教工人農民識字,文盲率是超過90%降到不足10%,這時候,通過高考,決定一個人的未來,才可以談一談公平。

拉拉扯扯寫到這裡,本想歇一下,大談高考制度之公平與否,但一想,談高考制度之公平與否,只要還是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所以乾脆放在明天的《說高考 談素質》一文裡訴說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