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国师年谱》注译(卷上:37岁)

释超琦 辑录

徐华根 点校

徐梵筂 注译

【题解】

玉林禅师37岁时,三辞竹林寺之请,泛舟江渚,寄情山水。还怀念起当年送他去磬山的隐士睿公,自称“恍见古人淡永之致”。

《玉林国师年谱》注译(卷上:37岁)

【原文】

顺治七年庚寅,师三十七岁

师《示寂庵洽公》云:“东岭西岭木,南山北山泥。忽焉相支柱,唤作碧梧枝。”此偈谓题新屋也,也可谓一切人、一切物、一切贤圣、一切旁生异类、一切世界、一切殊胜庄严、一切极恶浊苦毒境缘也。可凡一切法率以此偈题之,但不知得意忘言者谁耳?

润州竹林法属筑关室以待师,师次《收黄牛偈》以辞之:“去岁曾将今岁期,睡余支枕自踌躇。掩关只合深山角,王舍城边终不宜。”使再至,必欲期师一往。

师泛小舟,藏于远渚,流连龙潭铜井,穷前溪之源,过云堂永福禅院,有《舟居》二首。

其一:“淡荡寒烟古木,孤悬云浪轻帆。只在寻常行处,杳然万壑千岩。”

二:“一叶千溪水,三盂六月霜。逢人不舞棹,高卧对斜阳。”

使者三往返,师三致书以却之。

舟中有《阅笔语》、《阅山谷书问》、《怀睿公》、《宿云堂永福禅院纪》。《怀睿公》云:“亡友睿公隐江干,一丘一壑,一饮一食外,百无所知。延陵茄贱于草,山居或一二年不见,或数年不知味,闻者每举以为笑。高卧华山十余年,不能望见眉目者何限。因送我入磬山,慨然一出,庚寅春晚,余三却竹林之请,藏舟河渚啖干菜饭,旨甚恍见古人淡永之致。”

《玉林国师年谱》注译(卷上:37岁)

【今注】

睿公:即闵睿,曾与杨西莲一起送玉林禅师入磬山拜见圆修老和尚,是磬山圆修的族侄。

延陵:春秋时季札的封地,经江阴西乡至武进、常州一带。这里代指江阴。

华山:即花山,江阴三十三山之一,位于江阴城南五公里左右,海拔241.2米,是江阴第二高峰,峰顶是南闸、澄江、峭岐和云亭的分界岭,为江阴分属不同乡镇最多的山。古名由里山,俗称妯娌山、游鲤山等。

《玉林国师年谱》注译(卷上:37岁)

【今译】

1650年,37岁。

玉林禅师《示寂庵洽公》上说——

将东岭西岭的木材,

和南山北山的泥土。

堆砌起来筑成小屋,

暂且称之为碧梧枝。

这首偈子说的是题写在新筑的小屋上的,也可以用来指一切人、一切物、一切贤圣、一切旁生异类、一切世界、一切殊胜庄严、一切极恶浊苦毒境缘等等。任何事物,都可以题上这首偈子,但不知谁是得意忘言的人啊?

润州竹林寺法属筑建关房邀请玉林禅师前往闭关,玉林禅师作《次韵收黄牛偈》表示推辞——

去年曾经期待着今年,

曲肱而枕并踌躇满志。

掩关应该在深山角落,

住在闹市终归不合适。

再派人来邀请,希望玉林禅师能去住上一住,但玉林禅师自己泛着小舟,隐藏于江渚之间,去过龙潭、铜井,穷尽过前溪的源头,路过云堂永福禅院时,写过两首《舟居》。第一首说——

岸边淡荡的寒烟古木,

小舟孤悬着云浪轻帆。

只是泛舟在寻常行处,

见证着杳然万壑千岩。

第二首说——

一叶孤舟经历千溪水,

手中钵盂鉴证着风霜。

遇见人不会舞棹近前,

只喜欢高卧对着斜阳。

润州竹林寺第三次派人前来邀请,玉林禅师第三次回信拒绝。

玉林禅师泛舟江渚的时候,创作了《阅笔语》、《阅山谷书问》、《怀睿公》、《宿云堂永福禅院纪》等篇章。其中《怀睿公》一文说:

我那位已经去世的睿公在江阴隐居,除了眼前的丘壑,钵中的饮食,其他一概不去了解。江阴这个地方,茄子比草都便宜。但是睿公隐居,要么一两年看不到人,要么几年不知道世间食物的滋味,别人听说了经常把这件事当成笑料。睿公隐居在花山上十多年,看不到他行踪的人难以计数。当年,为了送我去磬山拜见圆修老和尚,曾经慷慨出山。1650年晚春,我三次拒绝竹林寺的邀请,将小舟藏于江渚,吃着粗茶淡饭,仿佛窥见了古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兴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