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國師年譜》註譯(卷上:39歲)

【題解】

玉林禪師39歲那年,報恩寺、叩冰堂的住持都請求退院,他本人不得不兼理三個寺院的事務。荊溪海會寺請玉林禪師前往,他讓弟子代為前往。這一年冬,玉林禪師還鳴鼓集眾,擯出了一個自以為是卻又過不了關的僧人。

《玉林国师年谱》注译(卷上:39岁)

【正文】

順治九年壬辰,三十九歲。

是年春,“報恩”豐公屢求退院,師許之。時叩冰已託仿骨巖峰公主持,亦求退。於是,師兼理三院事。有“本是金峰苦行身,芒鞋拄杖舞還新”之句。

按,師《西樓聞雪》紀雲:壬辰夏,“報恩”之住持供先老人方丈重歸侍寮。首修殿公務,攝客司諸禪極不安,潛子有餘樂也。云云。

是冬,荊溪海會寺重請師,堅確懇至,以向有先磬山發塔在彼,乃令豐公代赴請。

是冬,有僧自負久參,動氣爭執,師鳴鼓集眾,示雲:“你無明從自負來,且問你,盡大地是火坑,得何三昧,不被燒卻?”僧雲:“何處不稱尊。”師雲:“者樣逐塊,何得放肆,痛與一頓。”擲棒,令別下語。僧雲:“通身在裡許。”師驀拈棒,僧無語,師雲:“頭破作七分。”僧又無語。師雲:“你者鈍漢!與人爭競閒氣,作麼于山僧驀拈棒,別下語來。”僧無語。師打雲:“者裡何不道‘奪卻棒打和尚’?莫言不道。汝既不能,我便放過著,你向‘頭破作七分’,下一語來。”僧又無語。師雲:“者鈍漢放肆,作麼死於機下,正是死漢。”乃向旁僧雲:“者僧犯何約?”進雲:“破口約。”乃擯出。

【今注】

《西樓聞雪》:年譜為“報恩之住持”,本文作“報恩乏住持”,聯繫上下文,應從本文。全文如下——“潛子早失泰山之仰,不獲遍任兩序列職。壬辰夏,報恩乏住持,供先老人方丈重歸侍室,首修殿公務。攝客司諸禪極不安,潛子有餘樂也。向志夙夜守塔,每為事奪,適寓監院寮後軒,篝燈正當寶峰塔下。漏下三十刻,聞雪起立,不禁清絕。向於磬山有生平徼倖處,千古快心時之句,此際是第二番境界,時壬辰十一月癸巳。手書所用破硯,猶是二十年前記室舊物。並記。

擯出:僧制,比丘犯戒者,要擯出僧籍。這裡應該是之擯出寺院,不讓他再在寺院掛單。

【今譯】

1652年,39歲。

這一年春季,報恩寺白松行豐禪師屢次請求退院,玉林禪師允許了。當時,報恩寺北的叩冰堂已經託付骨巖行峰禪師主持,他也請求退院。於是,玉林禪師兼理大雄寺、報恩寺、叩冰堂三處寺院的事務,為此寫下了“我本是隱居金峰的苦行之身,穿著芒鞋拄著禪杖重新跳舞”的詩句。

玉林禪師在《西樓聞雪》裡說:1652年夏,報恩寺缺少住持,我回到報恩寺,繼續供奉磬山老和尚方丈,還是住在侍者寮。開始修葺大殿,公務繁忙,相關部門的僧執都非常不安,我則忙裡偷閒享受安樂。

這一年冬,荊溪海會寺多次邀請玉林禪師前往,非常堅決,也非常誠懇。因為海會寺有供養磬山老和尚頭髮的靈塔,所以玉林禪師讓白松行豐禪師代他接受邀請前往。

這年冬,有一個僧人自以為參學已久,卻動氣和別的僧人爭執起來。玉林禪師鳴鼓集眾,對那個僧人說:“你的無明從自以為是來,且問你,整個大地都是火坑,你證得什麼三昧,才能不被燒掉?”

那個僧人說:“什麼地方不自稱尊者呢?”

玉林禪師說:“你像黑犬韓盧那樣追逐石塊,錯認目標,還這樣放肆嗎?應該痛打一頓!”說完,扔下棒子。

那個僧人說:“我全身都在這裡。”

玉林禪師突然拈取棒子。

那僧人無言以對。

玉林禪師說:“將你的頭打破七分。”

那僧人再次無言以對。

玉林禪師說:“你這個遲鈍的漢子,只知道和別人爭閒氣。為什麼我剛才突然拈取棒子,你下一句轉語呢?”

那僧人依然無言以對。

玉林禪師打了一下那個僧人,說:“這裡你為什麼不回一句‘將棒子奪下來反擊和尚’?”

師打雲“者裡何不道‘奪卻棒打和尚’?別說你不會說啊。你既然不會,我也可以放過你,你就針對‘將你的頭打破七分’,下一句轉語來吧。”

那僧人到最後一直無言以對。

玉林禪師說:“這遲鈍的漢子之前那麼放肆,為什麼現在會死在禪機之下呢?本來就是死人啊。”於是問其他僧人:“這僧人犯了什麼規約?”

有僧人進言:“破壞了與他人胡亂爭執的規約。”

於是,將那個僧人擯出寺院,不讓他繼續掛單了。

釋超琦 輯錄

徐華根 點校

徐梵筂 註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