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俊德:亭簷上的傳奇

蘇寶銀

有一種圖畫來自遠古,有一種圖畫不是畫在畫布上,而是畫在一座座亭臺樓閣的屋簷、穹頂、粉壁上,和建築一起矗立,一起衰老,一起永恆。

難以想象,如果沒有他們——那些在亭簷瓦脊上作畫的彩畫工匠,阿房宮就少了金壁輝煌的暢想,莫高窟就少了大唐飛天的嫵媚。據說這種圖畫的源頭來自漢初來自北魏,來自中國出現寺廟以後,它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衍生物,是像京劇一樣的國粹。而傳承這種文化的不是潛心學識的禪師和大儒,而是一代代在酷暑嚴寒裡露天作業的古建工匠,這些創造出古建文化的默默無聞的民間藝人,他們堪稱大國工匠。

據說追究起中國的古建歷史最早在山西,山西是中國古建築最多的省份,就宋代建築一項就佔到了全國古建遺存的70%以上。據業內人士說要看山西的古建,不能迴避的就是榆社,不能迴避的就是榆社文化。而一提起榆社文化,人們更多想到的是舉世聞名的化石,是叱吒風雲的石勒,是源遠流長的佛教。其實,伴隨榆社文化而產生的古建工藝與建築是榆社文化的載體。曾譽為“小西天”的榆社城,如果沒有抗戰時的那場炮火,必是依然散發著古建歷史的薰香,先不說佛教文化鼎盛時代趙王石勒所興建的三百多座寺廟,那史稱天下第十八塔的大同寺就絕不亞於洛陽法門寺,就此一座已堪稱文化瑰寶。這些曾經的古建築群裡的雕樑畫棟、斗拱壁畫、泥塑彩繪、磚雕石雕哪一處不兆示著榆社古建工藝曾經的精巧與繁華,那麼,在這種文化傳承中,在榆社誕生一位古建大師,誕生一支譽滿華夏的古建工程隊,你還覺得不可思議嗎?

嶽俊德:亭簷上的傳奇

然而這的確是個傳奇!在中國,在山西,榆社是個偏僻小縣。然這並不影響它的古建傳統工藝光華萬丈!早有俗話,榆社人“放下鞭杆就會畫”,在榆社人的血液裡自古就有古建工藝的基因,如果不是這樣,放牛娃怎麼會變成一代彩畫大師?如今外打工的人群中怎麼會有一半以上是持有古建工藝的匠人?他們靠口口相傳、師徒結隊的方式傳承了榆社古建工藝。而這支龐大師徒隊伍的師宗應屬早年在清徐三國演義城“空中畫虎”的嶽俊德。

嶽師傅是個彩畫天才,他用四十多年的實踐研究漢文錦彩畫工藝,獨創堆金山水立體彩畫工藝,將彩畫由平面轉為立體,在中國古建行業獨領風騷數十年。

嶽師傅今年已七十五歲高齡了,是個退休老幹部,他沒有條件優越的大都市安度晚年,而是回到二十年前修築的個人古建博覽園——恐龍山莊的窯洞裡,每天繪圖設計、繼續研究漢文錦古建彩畫,繼續傳承他的古建藝術。當他的徒弟們都做了公司董事長,在把古建工程做得風生水起之時,他安貧樂道,堅守著心中的那份古建情懷,只想把自己平生所學以古建藝術的形式都留在故土的土地上。他的人生是傳奇的,他將留給人間另一個傳奇!

嶽俊德:亭簷上的傳奇

社城在歷史上曾從晉代起就是古武鄉縣的治所。是座歷史古城,現在還有一段古城牆遺址。社城就是他的故鄉,然而他的誕生並沒有給家庭多少歡喜,那時他的親人們剛遭受過日本人洗劫,祖父、父親都死於是,他的母親被迫改嫁,他九歲上繼父也去逝了,他淪為一個鄉村放牛娃,直到十四歲,沒有上過一天學的他才投師到走街串巷靠給人家畫炕圍的彩畫工楊嶽正(名號楊三)門下學徒,他的天賦是令師傅都感到吃驚的,幾乎是看看就會,說說就通。不到一年他就獨擋一面,出師由“羊胡”變成了“彩畫”工,從此就再也沒有和古建藝術分離過。憑著這門手藝,他進了榆社第一個工廠——鐵木業工具廠(後來叫金漆廠或美術廠),並很快成為廠裡的技術骨幹,除了自己繼續摸索外,還帶了不少徒弟,他技術高,帶徒嚴格,徒弟們畫不好,就會訓徒弟,訓起徒弟來有個慣性動作——歪(土話扳)著腦袋,在家又排行老二,又特別會畫,人們就給起了個外號叫“扳二”。文革時,他搞古建彩畫受到批判,可全縣只有他能畫得了毛主席像,兩米長一米五寬的一幅畫像能賣到60元。所以,在榆社“扳二”這個名號很響,說岳俊德不一定有人知道,說“扳二”幾乎婦孺皆知。是金子總會發亮。學大寨時,他畫的郭鳳蓮鐵姑娘隊在省城出了名,有機會為美術廠攬下太原藏經樓的彩畫工程,他古建人生的春天從這裡開始。

嶽俊德:亭簷上的傳奇

1975年4月21日,34歲的嶽俊德帶著徒弟一行21人離開榆社,來到太原園林局。園林局的領導見他是個年輕人,又來自榆社小縣,怎麼也不信他真有能力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決定先請專家來考核審定後再籤合同。為了讓人家相信他的能力,嶽師傅把一人高門板豎在園林局的山牆前,當場表演個人彩畫,他非常認真的畫了兩天,這一壯舉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事實上,園林局找來的八個工程師只看了他一天表演就拍板給他這個工程了。藏經樓工程是他走出榆社的標誌,也是榆社彩畫隊走出榆社的標誌,更是榆社古建從此獨步三晉的代表作和敲門磚。

而令他終生難忘的是藏經樓工程驗收時的情景。

1975年9月25日藏經樓工程終於完工,只剩驗收。他就安排那二十個工人到街上逛街、買辦,計劃等工程一驗收完,帶他們看看太原國慶節的紅火就回家了。他一個人在宿舍裡焦急地等園林局來驗收,等了兩天也沒人來。28日下午3時多突然有人來推他的門,進門的是個五十多歲的胖胖的婦女幹部(不知叫什麼也不知擔任什麼職位),她問“這兒住的是榆社彩畫工人嗎?哪個是嶽俊德?”嶽俊德趕忙說:“我就是。”那女幹部上下打量了他一下說:“這麼年輕就有這麼高的技術。等等啊,一會兒有些領導來看看你。”說完扭身出門。三五分鐘後,帶來一幫人,這幫人大部分站在院裡,女幹部又推開門,帶進屋裡七八個來,並指著嶽俊德說:這個就叫嶽俊德,榆社畫工的帶隊的,數他技術高了。”然後對第一個同他握手的五十多歲的領導說:“老嶽,我給你介紹下啊,這就是我們山西省委第一書記王謙同志。”屋子實在不大,陳設也簡陋,王謙握完手只能坐床上,接著是介紹第二個和他握手的四十多歲的領導:“這就是我們山西省委第二書記韓英。”接著是介紹和他握手的第三個領導:“這就是我們山西省省長羅貴波”。剛介紹完這三人,書記王謙就拉著他的手說:“你是榆社的啊,咱倆是老鄉。”原來這王謙是平定人,抗戰期間在榆社工作過,曾當過榆社縣縣委書記。王書記親切地向他詢問縣裡的情況,屋子小,坐不下幾個人,除三位領導坐床上外,其餘的站在屋內。挨門口站著的一個高個子對院外的人喊:“姚金元,你進來!”這姚金元當時擔任的是太原園林局黨委書記。他進來後,高個領導對他說:“你調查調查,看怎麼辦手續,榆社是個小縣用不著他們這些人,把他們調進來,你不就有技術人員了。”後來嶽師傅才知道,說這話的人叫黃志剛,是當年的太原市市委書記,也是省委常委。就黃書記這一句話,嶽俊德和他的這支古建隊就此調到太原,成為太原園林局的技術骨幹,榆社出了一位古建大師。從此他們再也沒有回到榆社,榆社的古建隊也就落戶省城太原了。他們進了太原後,獨步山西古建行業,從省博物館到晉祠,從碑林公園到太原市食品一條街,從北京故宮端門到清徐三國演義城,從正定縣榮國府到山海關的靖邊樓,哪裡有古建工程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他們傳承著榆社的古建工藝,弘揚著中華五千年文明。他們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古建工程,在無數個古建工程中大展宏圖。說榆社的古建隊譽滿神州都不為過。

嶽俊德:亭簷上的傳奇

藏經樓工程的完成,證明山西有了第一支古建隊。而這支隊伍是從榆社走出去的。1979年嶽俊德成立了山西古建築工程有限公司,早1982年成立的北京的古建築有限公司三年。榆社古建隊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支古建隊。這支隊伍的師宗就是嶽俊德,人稱“扳二”,他的這個外號在榆社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因為他帶出的榆社彩畫工有上萬人,這些彩畫工跟著他學到了技術,發家致富,有很多都當了老闆掙了大錢。飲水思源,榆社古建事業蓬勃發展,沒有嶽師傅一代師宗的引領,恐怕還在黑暗中摸索。

嶽俊德:亭簷上的傳奇

然而,嶽師傅的古建路就是在幾十年的艱苦摸索中走出的。

1979年,為順應改革開放的潮流,嶽師傅申請成立了太原市園林古建築工程公司。他擔任董事長、總經理、黨委書記。併兼任兒童公園副書記。公司最初成立時,畫工除他從榆社帶出的榆社人外,就是太原市插隊知識青年回城後分配到他公司的117人,而這些知青一沒有文化,二沒有技術,最糟糕的是這些人中多數在派出所都有過備案,如從西山礦務局分來的47人中,除6個女的外,其餘41名男工人都因偷竊行為在公安局有備案,就是這樣的情況下,嶽師傅用他的技術與耐心,用他的人格和不放棄不拋棄的精神,開工授徒。將這些青年改造並培養成優秀的彩畫工藝技術人員,帶著他們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古建工程。

因嶽師傅的古建彩畫技藝精湛,在眾多古建工程上都留下了不少佳話,有的甚至被傳得神乎其乎。藏經樓彩畫故事多,這些故事都出自嶽師傅的手筆,成名作藏經樓完工後,得到社會各界極大的讚譽。故宮端門,使榆社彩畫隊更是在首都大出風頭。他畫得傳神,老百姓傳得更神,說他一口氣就畫了五百個空(空指畫有故事的壁畫圖案)。修建三國演義城,傳說《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出生在清許,清徐三國城的完成後,省文聯主席梁風看了把他描繪成“百尺高杆,空中畫虎”的嶽俊德。其實,六七米高的屋頂和牆面不好畫時,他發明了在竹竿或木條上綁筆作畫的辦法來完成這些高空作業。不知道的人傳成了百尺高杆畫老虎,或是空中畫虎。把嶽俊德傳得像腳踩祥雲、手執畫筆在空中飛來飛去的神筆馬良一樣。在此項工程中,關公廟的木工是他們的經典作品,這項工程讓榆社古建的木工出了名。1990年出國,他在美國紐約五天畫了八張圖,深受美籍華人陳首聯賞識,由他投資在美國建中國亭園,打開了古建工程在美國的市場,讓美國的唐人街也有了中國的園林,讓中國古建走出國門。

嶽俊德:亭簷上的傳奇

他承攬的大小工程中,除公司員工外,每年用人最多的是榆社人,幾乎遍佈榆社各鄉鎮,這些加入古建行列的榆社人中社城人、水磨頭人、講堂人、桃陽人最多,據不完全統計,經四十年多年的發展,全縣9個鄉鎮共有大小古建施工隊150多個,基礎工人可達上萬人常年用工百人以上的工程隊有30餘個,承建項目小則十幾萬,大則上千萬元。全縣古建產業工人工資性收入每年可達1.5億元左右,人均收入在3—4萬,為榆社縣域經濟的發展增加了新亮點。

嶽俊德:亭簷上的傳奇

如今的嶽老已是古稀老人,但他心繫故土,情鍾古建。獨居於自己十幾年間不斷修建的古建園林——恐龍山莊(地址在他的第二故鄉石花村後堖)。想用自己和子女的力量把這個山莊修建成集一生所學、展中華文化的“嶽俊德古建彩繪博物館”或博覽園。渴望把自己他平生所學與全國各民族的彩畫故事畫進去。恐龍山莊一進門的十二通傅山碑帖背後就將繪有李宗仁迴歸祖國向周總理獻寶的故事。

葉落歸根,離休後,他除了修建恐龍山莊外,還讓子女把公司開在榆社,不僅能讓榆社畫工脫貧致富,而且為榆社增加稅收。榆社縣恐龍山莊古建築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註冊資金500萬,每年為榆社上繳可觀的稅收。公司在他的徒弟王雪珺主管下,已與中國寺廟策劃委員會合作,把所有彩畫工程包了十年,公司技術人員全部來自社城一帶的榆社彩繪工。目前,已在昆明完成文廟工程,受到中央表揚,將榆社古建隊的工程由主打北方擴展到南方,在江蘇鹽城市大棚區大豐市太平禪寺完成所有彩畫工程並將完成長沙開慧鎮(以楊開慧名命名)彩畫工程。

我們採訪嶽老時,談到榆社古建未來發展時,嶽老把他的想法和盤托出,他說他還有很多想法沒有實現,如果身體條件允許,恐龍山莊工程完成後,他將與美國一公司合作,讓人家給投資,回到社城麥城一帶,到傳說中的後趙王石勒出生地,租一條溝或一座荒山,在那裡建一座中華五千年文化博覽園,在社城留下一處園林,蓋五百孔窯洞,用五百孔壁畫,把中華文化的精華展現。他說他是社城人,他想為故鄉留下中國第二個敦煌,這是怎樣一種情懷,是怎樣一種魄力,我們祝願嶽老保重身體,爭取完成平生所願,真正成就一百分的完美人生。

嶽俊德:亭簷上的傳奇

榆社經濟太需要一次騰飛的機會,榆社古建太需要一個展示的舞臺。

或許在榆社打造古建一條街是讓榆社儘快脫貧的良機,一可以傳承古建非遺文化,一可以助推文化旅遊,是助推脫貧攻堅奔小康。早在幾年前嶽師傅就有了這樣的想法,我們到他簡樸的窯洞採訪時,他開誠佈公,拿出了自己設計的榆社一條街草圖,真是“身在陋室,心繫榆川”。只見他的設計圖上將文峰園與儀川河的湖光山色勾畫得更動人。在他的設計裡有文峰園與恐龍山莊之間有三道金水橋,有一條五十座商鋪的古建步行街,有一片古建園林住宅小區,他說榆社要建就得建個古建產業園區,政府給政策大力支持,讓每個古建隊把他們最好的手藝在這個園區得到實體展示。這個園區就是個文化園區,可以把榆社文化與地方特產都在這條街上展示出來。一方面帶動山水生態旅遊,讓到榆社觀光的遊客們有看頭;另一方面,促進古建產業迅猛發展,用一條街打出古建實體這張名牌,各個古建隊攬工程就不用費太多口舌,讓對方來看看咱的古建一條街就能拍板,就像當年他在藏經樓前通過兩天彩畫表演就打開山西的市場、在美國先畫八張圖就打開美國市場一樣,用真本事、真工藝去吸引工程,成立榆社古建集團,把榆社打造成中國古建大縣。不要說遠的,就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一個小姑娘有了這門手藝,做個小工,一天也能掙二百,一年還要掙個幾萬塊,吃住有人管,掙的錢回榆社花,家庭脫貧了,也促進榆社經濟了,何樂而不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榆社人就是聰明,就是有這基因,做個古建彩畫工匠一樣光榮,這不正是國家倡導的工匠精神嗎,榆社人有這秉賦,去爭做大國工匠。

嶽老的一席話,讓我們的心裡更亮堂,讓我們更堅定了做古建宣傳的信心,中國需要有大魄力的工匠,更需要有代代傳承的工匠精神。榆社古建的路還更長、更遠,需要更多的人加入這支龐大的隊伍,加入到改變故鄉面貌、建設美好家園的行列中來。我們期待那個古建大縣的誕生,期待這一天能早日到來!

嶽俊德:亭簷上的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