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財稅收入保持較高增長高興之餘有反思

對財稅收入保持較高增長高興之餘有反思

一組關於1-5月財政稅收保持較高增長的消息在網絡媒體格外顯眼。一些專家興奮地說,這是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表現,視頻裡的央視播音員也高興的臉上像開了花。我隨即趕快到財政部網站看個究竟。然而,竟然越看越高興不起來。

財政部網站顯示,1-5月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2.2%,其中稅收收入增長15.8%,主體稅種增長較快。財政收入達到兩位數增長,稅收高於財政收入3.6個百分點。財政收入來源於經濟增長,財政收入增速應該等於或低於經濟增長才算合理,才不至於對經濟竭澤而漁,歸根結底是對企業個人等納稅人竭澤而漁。那麼,經濟增速是多少呢?一季度名義GDP增速為同比增長6.8%,低於1-5月份稅收收入增長9個百分點。雖然有兩個月誤差,但總體出入不大。稅收顯然對經濟竭澤而漁式徵收了。在整個經濟體不景氣環境下,比如增速從2017年的6.9%下降到一季度的6.8%,稅收收入反而高速增長,違背基本規律與常識,讓人確實高興不起來。

經濟增長的蛋糕一般在國家、資本、勞動者三者之間進行分配。國家拿走太多,資本與勞動者就拿走的少,一定時期生產的“蛋糕”總量是一定的。美國經濟增長的一個秘訣就是,勞動者從分配拿走70%左右,這70%左右又投入到消費中拉動經濟增長,從而把經濟蛋糕越做越大,三者分配越來越多,是一個良性循環。

1-5月稅收同比增長高達15.8%,而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同期實際增長6.6%,低於稅收增速9.2個百分點(兩個月誤差問題不大)。更加令人關注的是,個人所得稅佔稅收比重接近一成,1-5月同比增長20.6%。政府拿走太多,居民分配太少,非常不利於經濟增長的持續力後勁。

工業和服務業較快增長是財政增收的基本支撐。1-5月國內增值稅同比增長19%,其中工商業增值稅和改徵增值稅同比分別增長18.5%和19.6%,合計拉高稅收收入增幅6.8個百分點。工業實體經濟非常困難,服務業一直是中國經濟的軟肋。這與稅收高增速增長反差太大。

稅收收入數據出來後,幾個問題引發反思。2016年營改增後說是要大幅度減稅,企業稅負只減不增。那麼,稅收收入較高速增長從何而來呢?2016年減稅5000億元,2017年減稅更多,這些數據或沒有異議。但是,稅收新增了多少呢?增加的稅收肯定多於減少的稅收,否則怎麼會有“較高增長”的成績呢?

目前的一個現象是一些部門喜歡說單邊話,一邊話,半句話。談到減稅成績了,只說減稅多少多少,而閉口不談增稅多少。這就出現一個奇葩現象:增稅減稅都被說成有關部門的成績。這是一個很奇怪的體制。

對財稅收入保持較高增長高興之餘有反思

再比如下放審批權,每年減少下放幾百項審批權給市場與社會,這個我們深信不疑。但同時必須看到又增加了多少審批權呢。僅僅金融特別是新金融、理財產品、社會金融等新設立的審批權就有很多。一定要說來回話,雙邊多邊全面看問題。這就是號稱減稅多少,下放審批權多少,百姓企業無感的原因。

關於一次分配與二次分配的問題也需要予以理清楚。過去一直強調一次分配講效率,二次分配講公平。現在看不僅是錯誤的,而且誤導性很大。所謂一次分配就是在生產經營領域在國家、資本、勞動者三者之間搞好分配,國家稅收應該拿多少,資本利潤率應該多高,勞動者應該得多少。所謂二次分配就是政府從企業、勞動者、資本等生產經營者中徵得稅收後,再由政府分配給各個社會主體。一般通過轉移支付幫助市場弱勢群體。二次分配不可缺少,稅收收入不能過低。

不過,一次分配更加重要,直接關係到各個主體的生產積極性與經濟後勁、經濟蛋糕能否做大,也是二次分配的基礎。這就是特朗普直接將企業稅從35%降低到21%的原因。讓政府通過高額稅收收走後再來分配給社會群體,一是效率低,二是一個個都張著血盆大口,分到弱勢群體那裡已經所剩無幾。還是一次分配靠得住、釜底抽薪。

囉囉嗦嗦絮叨這麼多,也許一些人會吐槽說,稅收收入較高增長,人家都當作成績唱讚歌,皆大歡喜,就你能夠挑刺,說些人家討厭、不待見的觀點。說句掏心窩子的話,沒有一點別的意思,都是為國家好,想反映點實情民意,使決策層的政策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符合實際,惠及百姓。

對財稅收入保持較高增長高興之餘有反思

殺人有兩種殺法:一種是棒殺,一種是捧殺。要警惕棒殺,更要警惕捧殺。捧殺更加惡毒,因為其具有很大的隱蔽性與迷惑性,目前主要是防止捧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