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文教師:堅守三尺講台 續華裔新生代中華文脈

中新社長沙7月7日電 題:海外華文教師:堅守“三尺講臺” 續華裔新生代中華文脈

“我教華文的時間不是最久,我們學校還有更久的。我之所以堅持,一方面是熱愛華文教育,希望我們自己的語言能在海外延續;另一方面,把中國文化傳承給下一代令人興奮。”執教華文已21載的美國紐約城市大學華文教師廖山漫說。

7月,廖山漫與來自印尼、泰國、新加坡、菲律賓、日本、德國等國家的一線在職華文教師在湖南集中“充電”,學習湖湘文化、漢字文化、漢語語音等課程,力爭晉級高端華語傳播人才。

這些海外華文教師用自己的一生甚至一個家族的精力,堅守在三尺講臺,矢志不渝地延續著中華文化的血脈,默默耕耘奮鬥。

廖山漫教的是高年級中文,學生主要是華裔,她用“飛速”形容海外華文教育的發展。“2006年,美國東部的新澤西洲只有8所學校有中文,現在100多所學校都開設了漢語,並持續擴展。”廖山漫說,海外學習華文的學生已不再侷限於華裔,人數越來越多,華文教材從單一變得百花齊放,海外許多華文教師也自己編寫教材。

瞭解不同國家的華文教學方式,是她參加培訓班的目的。“交流能取長補短。我目前在考慮如何藉助互聯網信息技術構建現代化華文教育體系,讓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更高。”廖山漫認為,新時代,華文教育可借新機遇、謀新思路、贏新未來。

第四代華裔陳瑩是華文教育在印度尼西亞薪火相傳的一個縮影。其今年71歲的母親仍在一線執教,陳瑩也毅然放棄工作成為一名華文教師,並創辦了一所華文補習學校。陳穎母女此次攜手進修。

“有100多個學生,一週兩節課。除了教語法,還教中國傳統文化,比如端午節、中秋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吃月餅。”陳瑩說,為了讓華裔新生代愛上中文課和中華文化,她經常用唱歌、繪畫等寓教於樂的形式上課,一些激發學生積極性的獎勵措施也不可少。

得益於中國僑務部門多形式、多渠道、不間斷地培訓,印尼華文師資隊伍已注入新鮮血液,逐漸從過去的“青黃不接”轉為學歷化、年輕化、專業化和職業化。

“我招了三位年輕的印尼本土華文教師,都在中國學習過,發音很標準。”陳瑩認為,培育華文教師需“輸血”與“造血”雙軌並行,才能保證師資力量的延續性。

海外華文教育被譽為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希望工程”。目前,世界各國擁有約2萬所華文學校,已基本構建起從幼兒園到高中頗具規模的海外華文教育格局,在職華文教師數十萬人,在校學生數百萬人。

“中國國力和經濟的強大,更多人意識到了學習中文的重要性。”新加坡伊頓國際學校華文教師寧敏娜說,新加坡希望能引進大批從中國畢業的專業性中文教師。

當前,隨著華裔新生代的日益增加,世界範圍內“漢語熱”持續升溫,華文教育需求與日俱增。寧敏娜認為,師資培訓及提升海外華文教師職業技能與開展多元化教學模式,是新時期華文教育的“必修課”。(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