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難產出高水平AI人才,你知道爲啥不?

中國大學難產出高水平AI人才,你知道為啥不?

你知道嗎,現在國內談得火熱的AI產業,無論他有多火,一旦失去像谷歌和微軟這些企業開源算法的支撐,可能馬上會啞火!缺乏高水平的AI研發人才,這恐怕是中國AI產業最大的痛點,而這其中,中國各大學的基礎教育的僵化,是導致AI人才培養斷層的重要原因!不過呢,俗話套話不用多說,在這篇文章裡,商君就具體給大家談談,上面說的僵化到底體現在哪裡。

一般而言,任何一個領域的高層次專業人才的培養,大學教育都是第一步——先在大學裡完成學業拿到學位,接受理論和基礎專業能力的初步培養,這個環節產出的人才,我們稱之為“粗製品”;“粗製品”出爐後,然後再進入企業,在實踐中在前輩們的帶領和培訓下不斷磨鍊和提高這些專業技能,最後才能真正成長為能為企業所用的“成品”。AI研發人才的培養,更得遵循這個流程。所以說,大學教育是AI人才培養的基礎環節,這個基礎環節輸送過來的“粗製品”的質量,決定了後面“成品”的質量,因為前者是後者培養精煉而來的,是後者的零部件,如果零部件不行,怎麼可能指望最終成型的產品行?

廢話少說,先看看中國的大學在鍛造“粗製品”過程中存在什麼樣的問題。

先看看中國的大學裡,教學生課程和帶學生做項目的都是些什麼樣的人——他們多數是學校裡的教授、副教授或講師或者助教們!這個其實不是問題,看看問題在哪:想進入一個像樣點的中國大學當教員,不管是正教授還是講師、助教,不管你是哪個級別的教員,沒個博士學位?門兒都沒有!尤其是像清華大學、中科大這種在工科領域非常強勢的頂級大學,教員的門檻就更不用說了!——這不是個案,在中國屬於普遍現象!

中國大學難產出高水平AI人才,你知道為啥不?

再看看商君對海外大學的瞭解和親身體驗:

商君在悉尼大學讀碩士時,好幾門課程的主講老師既沒有博士學位,更沒有教授頭銜,很多都只有碩士學位,而且類似現象幾乎存在於澳洲每所頂級大學,商君有個朋友就曾在新南威爾士大學攻讀人工智能碩士學位,他們的情況也高度類似——很多課程的主講老師都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教授頭銜!據商君瞭解,這種情況在美國的大學也很普遍!

很奇怪吧?好歹悉尼大學和新南威爾士大學都是全球綜合排名或專業排名TOP50的知名大學呢(中國能夠排進這個名次的,也就清華北大了),人家牌子夠大吧,按照國內大學的篩選教員的標準,這些教員可能連幫忙批改學生作業的資格都拿不到!

中國大學難產出高水平AI人才,你知道為啥不?

再看看這些既沒有博士也沒有教授頭銜的教員們的背景:

首先,他們一定都是行業裡頗具名氣的,並且取得了不錯的公開的職業成就的相關領域的精英,他們都有著豐富的一線從業經驗並且仍然奮鬥在一線,因為他們在這些大學裡的教職是兼職的,他們所供職的公司才是他們的全職僱主,所以這些課程往往安排在晚上進行;

其次,他們所教授的課程,都是極具實操屬性而非理論的課程(實際上,偏理論的課程海外大學也主要是由教授提綱,他們只是把偏實操的課程的授課權“下放”到沒有博士學位或教授頭銜的職場人士),這些實踐課程確實需要有非常豐富的一線從業經驗的行業精英來講授。實際上,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所學更接近真實的市場需求,因為這些職場精英的講師們最清楚他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同時也懂得如何通過課程設計和教學來有針對性地培訓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反過來再看看中國的大學,博士學位是上講臺的敲門磚,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據商君所知,在很多大學裡,只要有了這塊敲門磚,拿到了上講臺的資格,哪怕你講授與你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沒多大關聯的課程,那也沒關係!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這個博士學位真那麼重要嗎?

注意了,商君想說的是,不是我們的大學裡那些博士教員們沒資格教授實踐類課程,而是我們的大學很多時候是為了博士而博士,但問題是國內的多數博士從上幼兒園開始就從來沒有離開過學校,從小學到博士畢業,在走上講臺前幾乎沒有一線工作的經歷,他們教授那些實踐性那麼強的課程,真的合適嗎?而且,一個人的能力,真的一定能跟學歷完全掛鉤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