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龍門陣之七十七 最牛的票證一一糧票和搭夥證

“青羊宮,真熱鬧,糖油果子三大炮,三合泥,不要票,只怕包包要擠掉。"這裡的票就是最重要的糧票。現在的年輕人不曉得,在1993年以前,沒得糧票是要命的。


老成都龍門陣之七十七 最牛的票證一一糧票和搭夥證

1955年開始,全國糧食統購統銷,沒有糧票光有錢晨買不到吃的,就會餓肚皮。糧票號稱第二貨幣。沒有它任何人都寸步難行。那個時候人見面都問吃了沒有?糧食局可是個很有實權的單位,因為有糧和糧票。
老成都龍門陣之七十七 最牛的票證一一糧票和搭夥證

1955年的第一版四川糧票寫著"四川省糧食廳1955年字樣,寫著本票僅限於四川境內購買糧食及糧食製品,嚴禁買賣,偽造,塗改無效,遺失不補。可實際上農民經常用雞蛋和其他農產品換寶貴的糧票,而一些人把成都一市斤的糧票偽選成廿斤糧票,就因偽造糧票罪入獄五年。那個時候成都一碗米飯要4兩糧票和8分錢,一碗素椒面4兩糧票和1角4分錢。連商店裡頭的點心、糕點都要糧票。
老成都龍門陣之七十七 最牛的票證一一糧票和搭夥證

在記憶中,一般市民每月口糧在28斤到32斤,屬輕體為勞動者,每個月都拿個白米袋到糧店換面額十斤伍斤不等的塑料牌子,在白灰鐵皮出米口等著大米嘩嘩而下,糧店員用個鐵閘皮卡住過磅秤,揹著一口袋米回家。每家都精打細算的,生怕餓到。


老成都龍門陣之七十七 最牛的票證一一糧票和搭夥證

全國糧票主要是出差外地時用的,省糧票有時還不如成都糧票,如在1959:1960:1961年,全國糧票和省票還不如外來人口打夥證,號稱霸王票。有時候一些屋頭娃兒把家頭一兩斤糧票或麵粉票偷偷拿到互助巷賣高價給販子,換來的一毛錢可買到春捲,紅苕糖,叮叮糖,大頭菜,那個味道簡直不擺了。以至於回家換大人的筍子炒肉(捱打)也願意。
老成都龍門陣之七十七 最牛的票證一一糧票和搭夥證





那個時候最怕親戚老表來家頭,請客吃飯要用糧票。所以鄉巴頭最想找帶糧票的城裡人。改革開放後,糧食豐收,供應充足,1993年糧票終於告別了成都。

撰文/宋朝人普凡

出品/成都市寰益德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