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點——讀楊賢博散文集《出關》有感

在朋友圈裡看到楊賢博新書《出關》在漢唐書城上架了,第二天早上就急急忙忙去買了一本。

書拿到手一路走一路翻著,把頭頂的烈日也忘記了,感覺這書好厚重。

一本散文集能讓賈平凹、方英文、孔明、魚在羊、舒敏等大家合力推薦,這書豈能不厚重?一個作家能得到這麼多名人支持,這作家自然絕非一般了。

當翻開了書一頁頁讀下去的時候,就只記著作者叫楊賢博,我想通過這本書走進他的世界,分享他的故事,更進一步走進一個時代,走進一方水土,去尋找我自己的影子,家鄉的影子。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讀者。

支点——读杨贤博散文集《出关》有感

楊賢博是散文大家,先後出過幾本書,以我的能力和水平是"點評"不了的,這只是我的讀後感,心得筆記。

楊賢博是從一個叫秦茂的小山村走出來的,到小鎮牧護關,到州城商洛,再到省城西安。這幾十年的生活閱歷,奮鬥過程,經歷了,見證了許許多多。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農民們齊心抱團在土地上掙命到各奔東西各顧各家的打拼,從貧窮到興盛再到衰敗,從城市的越來越臃腫到農村的空殼,從純樸的民風,單純的人際關係到冷漠、麻木、自私的時代,從母子相依、守望到陰陽永隔。他將這一切用文字記錄下來,就有了這本散文集《出關》。

文如其人,楊賢博的文字很質樸、純正、簡單、真摯,猶如牧護關坡地上長出來的一窩一窩的洋芋,在泥土的芳香中給人驚喜和收穫;樹上結下的一疙瘩一疙瘩的核桃,是一種純天然成熟的魅力和誘惑。看他的文章就像和一個一塊玩尿泥長大的夥計躺在山坡坡上,一邊看著藍天白雲,一邊聊著彼此的心事,遠去的故事。

持續的高溫,熱得人心浮氣躁,店裡顧客也相對多了,書就看的很慢,常常人在忙碌著,心還在他的一段文字裡出不來。

支点——读杨贤博散文集《出关》有感

人到中年正是多事之秋,越有責任感的人擔當越多,壓力越大。而我們又都是凡人,沒有哪吒的三頭六臂,也沒有孫大聖拔根毫毛再造一個"我"的能力。

當我看到他這段文字的時候,眼淚流著、擦著、擦著、流著,再也無法平靜了,感覺他寫的是自己,也是我,也是跟我們一樣許許多多的同齡人:"(母親病危,他日夜守護)這段時間,無法忘記。耽誤了單位上的會議,耽誤了領導的下鄉檢查,可能我的行為自私,接受了領導的批評,單位的處罰,我保持沉默。-----耽誤了孩子的家長會,我一遍又一遍地給兒子保證,一遍又一遍地給老師解釋,得到的是寬恕。耽誤了女兒的生日承諾…,耽誤了朋友的婚宴…,耽誤了博客上網友的留言…,面對眾多耽誤,很慚愧。(《出關》100頁)"

母親即將離去,眼睜睜看著卻無能為力的痛苦,連日不離左右辛勤照顧的勞累,從心裡到身體上的折磨他都一個人默默的承受了,想到的依然是工作,是妻子兒女,是朋友。這其中的壓抑和無助、無奈、委屈、恐怕只有在無人之處暗自垂淚,在母親靈前撕心裂肺的嚎啕痛哭中才能盡情釋放!

這種溫暖和感動在散文集裡處處可見:“他落座,倒酒,樂呵呵地說,給、喝杯,我說一會開車,不能喝。父親說,沒事,少喝點。接酒,一飲而盡。父親接過杯,給他倒少許,喝了,又給我來一杯。相互地看著,看著老屋上面的天,抽著煙,過會兒又給我倒杯。”(《出關》49頁)這情節讓人好羨慕,好嫉妒,甚至懷疑這是父子還是兄弟?

對我來說,這種溫暖的情景只能渴求於夢裡了。

母親曾經教育他,“一個男人要能喝得下三桶惡水。”這個山裡的漢子做到了,他以對自己的“狠”,贏得了如今的一切。一輩子要能遇見這樣一個有情義的人做朋友,真是三生有幸!

《出關》對親情、友情、鄉情的描寫、追憶充滿了溫暖和感動。大量的篇幅和文字卻在講述著,思考著一個時代帶來的影響。

中國幾千年都處在小農經濟。農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推進著,演繹著整個社會的興衰更替。三十多年前一場改革對這一切形成了巨大的衝擊,對財富的渴望和不擇手段達到了巔峰。一個個極端的口號應運而生,"黑貓白貓論""安貧可恥"將傳統的價值觀邊緣化。"社會發展到今天,一切幾乎向錢看!…完全淹沒了人性最美的仁慈親情,倫理道德,尊老愛幼的善與孝,親與情。我們認為有錢就擁有一切,親情,愛情,人格,尊嚴,都不及金錢來得實在。我們拼命賺錢,認為錢能使我們變得高貴;卻又作賤自己,成為金錢的奴隸。"(《出關》23頁)人人都像打了雞血,價值觀、理想、信仰蕩然無存。

城市化的進程讓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們,撇下了故土,撇下了老小,湧進城市。城市在不斷的臃腫,農村在不斷的空曠。人們在城市和鄉村的遊走中失去了目標,變得浮躁起來。"對未來幾乎是混沌而茫然的,掙錢成了一切發展的動力,它代替了人的精神追求,也放棄了傳承的優秀品德。人,似乎變的叛逆故鄉,故鄉成為心中的一個痛,無奈而又矛盾…。"(《出關》287頁)

農村的衰敗都知道,可是到了什麼程度?各個地方不同。你在《新聞聯播》裡看到的永遠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景。看看在山裡長大的楊賢博筆下的家鄉就明白了,那裡的過去,現在,一草一木一條小路他都如數家珍。至於未來,甚至有沒有未來?誰都不知道。

他在書中講到一個故事,一位老人在自家後院提水時,一頭栽進了水坑,無聲無息的走了,幾天後鄰居才發現。兒子回來熱熱鬧鬧的過了一個事,然後門一鎖,又打工去了。這類事豈是一個牧護關有,廣大的農村裡有無數此類悲劇在輪番上演著。

我們拼命的賺錢,然後拿回家蓋樓房,然後讓他空著;然後在擁擠的城市一角蝸居,繼續賺錢,然後買高層,夢想成真,當起了“城裡人",而那些根紅苗正的城裡人老是問,你老家是哪裡的?開發商又不斷的提醒,你只能住70年。

農村,農民,城市,我們到底該往哪裡去?楊賢博在問,我也在問,每個人都在問。也許我們最終逃脫不了成為下一輪空巢老人的命運。

城市與農村,現代與傳統,夢想與現實,金錢與思想,倫理與道德,現在與未來,讓他陷入思考和迷茫,他試圖在這當中找到一個"支點"來平衡,找到一個"答案"來慰籍。然而有這個支點嗎?有答案嗎?恐怕誰也不知道,誰也答不上來。他能做的只是一個作家的責任和良知。

喜歡楊賢博的文字,就是喜歡他的真誠,樸實,不浮誇,筆下有物。這個時代都在裝,裝大款,裝大師,裝高深莫測。楊賢博卻說"我是屁事幹不成,但絕對會討價還價,過日子麼,是個持久戰,得學會經營自己。"這種坦蕩,幽默,讓人陪感他的可愛和自然。

《出關》是本散文集,但其中的《三娃》《糧站》《豬場》《之夜》等又具有小說元素,讓人讀來輕鬆,有趣。如果這些還不過癮,那其中的另一篇《文人趣事》絕對能讓你笑到噴飯,賈平凹、方英文、孫見喜、劉煒評均榜上有名。

"我的《出關》,來源於故鄉牧護關的發生,我的發生,這一代人的發生。…站在秦嶺看商洛,身在商洛看中國,從牧護關的歷史演變,能看到中國農村的歷史進程,它是中國農村現狀的一個縮影。"(《心靈的守望---中國農村現狀的一個縮影》)我想,這應該就是他出版這本散文集的初衷和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