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於報生|遠去的綠色農家肥

點擊上方“芝蘭園”關注我們

「怀旧」于报生|远去的绿色农家肥

【原創首發】作者 | 於報生(原創作品 侵權必究)

炎炎夏日,驅車回到了闊別多年的生我養我的山鄉。

尋覓著當年曾經熟悉的路徑,徜徉在青山綠水的懷抱,微微山風伴著花草的濃香沁入心脾,潺潺流水伴著蟬鳥的鳴叫悅耳動聽。當我舉目眺望一道道、一梁梁,小路旁、梯田間爭相競長,茂密叢生的荒蒿野草時,不由勾起了我對積農家肥一段往事的回憶。

六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的十多年間,我的人生經歷非常簡單,就是讀書、割草、積農家肥。

我家常年餵養著一頭豬和一頭牛,於是割草、喂牲畜自然也就成為我除讀書之外必須完成的任務。不論上午還是下午只要一放學,到家放下書包就要挎上籮筐和鐮刀跑到山坡上去割草,割滿籮筐後才回到家裡吃飯。割草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不僅要因找草而山裡山外到處跑,而且還常常被鐮刀、圪針或樹枝劃得手臂受傷掛彩。我的勤勞是街坊鄰居無不交口誇讚的。記得有個星期天我跟幾個夥伴一塊去割草,年長我幾歲的哥哥給我搞了一個惡作劇,他在我裝滿籮筐的草底放了兩個大石頭,讓我累得滿頭大汗吭吃吭吃地才揹回了家中,進門就大聲喊著叫母親幫我從肩頭上接下籮筐,說是今天割的草又多又重。母親接著就覺得不對勁,一看有兩個大石頭,母親因此還為我掉了眼淚。可惱幾個夥伴還偷偷跟在後邊看笑話。這個故事傳遍了整個山村,甚至還編成了歇後語,弄得我因此尷尬了好多年。

「怀旧」于报生|远去的绿色农家肥

割草不光是餵豬和喂牛,主要的是還要多積農家肥到生產隊去換取工分。尤其是夏天,更是積綠肥不容錯過的季節。那年頭家家都爭著積綠肥,所以山坡上,田埂邊上的草常被人們割了一茬又一茬。除了禁了坡的林子,很難有找到像現在這樣茂密的雜草,就連山坡上的白草圪瘩都被拔得光禿禿的。

割回去的青草除牲畜享用後,大量的都要堆進牛廄裡和豬圈裡,放一層雜草,撒一層泥土,再噴點水用抓鉤攪和攪和,有時還潑上些大糞。待發酵變黑透出嗆人刺鼻的辛臭味道後,便將其清出圈舍,堆放成像山一樣的糞堆,有時還要用泥巴把外表糊巴住,待生產隊統一排方丈量換取工分後用小推車推到地裡用作秋收後耕地用作底肥。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這句農諺在那時是叫得非常響的。生產隊非常重視農家肥。每年都要組織兩次大規模的積農家肥的運動,一次是夏季的積綠肥,主要是以荒蒿野草為主;一次是秋季的積葉肥,主要是以樹葉和乾枯的秸杆雜草等。對積的農家肥還要組織人員評比質量等級,排方丈量後摺合成工分,記錄在帳,作為農戶口糧分配的依據。

忙完秋收種麥,霜降過後,樹上的葉子向下飄落,新的一輪積農家肥的高潮就又開始了。放學一回到家,背起眼簍抄起耙子就到坡上和田野的樹下摟樹葉去了。尤其是進入秋去冬來的季節,樹葉隨風大量的飄落。要是哪天夜裡颳大風,後半夜躺在床上就睡不著了。不等天亮就迎風而上,背上眼簍和耙子,專往有石岸的地埂邊跑去,那裡就有被風裹在一起成堆成嶺樹葉子。不一會就裝滿了眼簍。跑著送回家倒進豬圈扭頭就又跑到了地裡,像搶東西似地,天亮時就循環往復好幾次。雖然很累,但心裡卻非常高興。之後又如積綠肥那樣,在豬圈裡撒土、噴水、用抓鉤倒翻。葉肥發酵的時間要長於綠肥的時間,但程序是一樣的。這期間,在山村的閒散場地和路邊到處都可以看到堆得像小山似的糞堆,備著待開春時再運到地裡。

「怀旧」于报生|远去的绿色农家肥

積農家肥雖然又髒又累,但那時它就是全家人的糧袋子。誰家的人勤快不勤快,看看他家有多少糞堆就一清二楚。我在山村的十多年,我家在積肥方面老是受到生產隊的表揚和鄰居們的稱讚。因而我讀書的過程始終與積農家肥相伴。

一群飛鳥撲愣慢從我頭上 飛過,打斷了我對往事的回憶。觸景生情,才不由得我對眼前的景況發出了感嘆。

是的, 像我們這一代人對積農家肥的感情是永遠抹不掉的。多少年來,每當憶起,總覺有不少的喜樂和滿滿的收穫。可以說它伴著我的成長,培育了我的毅力和堅強,在靈魂的深處仍在發揮著它的肥力。

但從八十年代初,隨著碳氨、尿素等化肥的廣泛應用,農家肥也逐漸被人們所淡忘。尤其市場經濟的大潮,農村也發生著很多深刻的變革。大部分青壯勞力常年外出打工,留守農村的婦女和孩子誰還出力費勁去積農家肥。就連一些有規模的畜牧養殖場排放的糞便也隨流水排去,不僅白白棄之,還汙染了環境。土地長期使用化肥形成板結,造成糧食減產,甚至還有荒蕪。現在年長的人們在餐桌上談論起來,老覺得吃麵沒面味,吃菜沒菜味,總找不到當年的那種醇香的味覺,許多人不是血壓高,就血糖高。

「怀旧」于报生|远去的绿色农家肥

追憶往事,不免從內心發出呼喚。更多的盼望是國家在大力整治環境汙染,打造青山綠山的同時,也能有過硬的措施和政策,讓農家肥迴歸自然,迴歸社會,真正營造一個人人放心的健康的飲食環境!

於報生 退休公務員,網名海闊天空。喜歡寫作,偶有散文、詩詞散見於報刊。


「懷舊」於報生|遠去的綠色農家肥

©原創作品 授權發佈 網圖提供證明付酬 打賞>10元付酬 <10元平臺維護

因微信系統修改,【原創】標識處只能顯示開通讚賞的賬戶,芝蘭園公眾號公用讚賞為“作家呂志勇”,此賬戶即為【公用賬戶】。

作者版權仍歸作者所有,我們在題目、開篇及作者簡介處均清晰標明作者,尊重原創,拒絕抄襲,未經平臺和作者同意,不得私自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