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糉子,人情冷暖在其間

我的童年,家庭貧窮,但想起當時過端午節,節日氣氛好像比現在更濃,回想端午節的粽子,人情冷暖在其間。

過端午節,是一定要包粽子的。大約在節前十來天,父母就開始為包粽子的事操心。

首先要考慮是,是準備包粽子的箬葉。這是一種像竹子的植物,但遠比竹子要矮小,只有二尺來高。印像中,箬葉這種植物的用途,就是用來包粽子。因此,並不是家家戶戶都有栽種。沒有箬葉的人家,有些會有親戚鄰居贈送,有時也要去摘箬葉,最好是摘野生的箬葉,但要找到野生箬葉並不容易,很多時候就要摘別人栽種的箬葉,如果他人的箬葉供自家包粽子遠有剩餘,一般會允許別人去摘。這是鄉間的人情。

端午節的粽子,人情冷暖在其間

我家,記得以前是沒有栽種箬葉的,就需要去摘別人的箬葉。後來,我家在菜園邊種了一圈箬葉,就不必要再去別人家討要箬葉了,還可以供別人家來摘。

為了包粽子,還要去砍黃荊。黃荊是山間野生的,因為平常有觀察,知道哪個地方有黃荊,找起來並不難。當然,有時平常看到的黃荊,等自己去砍的時候,已讓別人砍去了,那就要花更多的時間,走更遠的地方去找。記得小時候,跟著一幫人去找黃荊,走了兩三里地,到一個叫石腦背的地方,大家都說那個地方長有很多黃荊,結果也只是在山岩間才找到幾株黃荊。

包粽子,需要用棕葉來扎。如果在端午節前幾天到山上砍柴,發現有野生的棕樹,就發把棕樹葉砍幾片帶回家。一般情況,是在節前到人家種的棕樹上去砍棕葉。種有棕樹的人家並不多,但誰家種有棕樹,大家都很清楚,。端午節家家都需棕葉扎粽子,棕樹葉砍得太多,肯定會影響棕樹的生長,因此砍棕葉有時會惹得棕樹的主人生氣。小時候,我曾到鄰村砍棕葉,正當爬到一個高高的棕樹上準備砍時,就曾讓人呵斥過。

端午節的粽子,人情冷暖在其間

到端午節前兩天,就要選好糯米,先用水浸泡,一般是浸泡一個晚上。箬葉也要放在水裡浸泡,一般跟浸泡糯米的時間同步進行,放在一個大盆裡,將箬葉用石頭或砧板之類的重物壓好,放上清水浸泡。

就到端午節前一天,拿出早稻的稻草,加上黃荊一起燒灰,放在盆裡加水攪拌,用布過濾,濾出黃色的水汁。需要說明的是,早稻的稻草,是必須要的。至於黃荊,則是可有可無。主要作用,就是取其中的鹼性。後來,食用鹼普遍使用後,燒稻草灰濾鹼水,逐漸就沒有人用的。

黃色的鹼水濾好後,與浸泡好的糯米一起拌勻,再加上適量的鹽,有時還要加上一些豆子,就開始包粽子。包粽子時,將棕葉紮在桌子的腿柱上,一家幾人齊上陣,歡聲笑語包粽子。

等粽子包好,一般就到了晚上。吃過晚飯,就將包好的粽子放到一口大鍋裡去煮。煮了一會,小孩就等不及,要吵著去看粽子煮熟了沒有。這時父母就要止制,生怕沸騰的水燙到。很多時候,小孩都是在盼望到很晚,實在熬不住,睡著了。到第二天起床,粽子早已裝在竹籃中,就要迫不及待地剝粽子吃。

端午節的粽子,人情冷暖在其間

對於家庭條件好一些的人家,會有白糖來蘸粽子吃。在我的回憶裡,極少有這樣的享受。一般就是光吃粽子,沒有任何佐料。當然,也吃得很香。

對於端午節的粽子,留給我們許多回憶。其中,鄉間的人情,同樣的是人情冷暖在其間,很是微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