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羣農民聯合太監,差點就生擒清朝皇帝,一枚箭頭仍留在故宮

一群農民聯合太監,差點就生擒清朝皇帝,一枚箭頭仍留在故宮

箭頭

嘉慶年間,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場農民起義,僅有的72人,卻兇猛地攻入了紫禁城,雖然最終被鎮壓,但是他們射出的箭鏃,至今仍插在大殿的匾額上!這便是發生在嘉慶十八年的天理教起義。

天理教,其實是白蓮教的一分支。早期的白蓮教崇奉阿彌陀佛,是一種半僧半俗的秘密團體,由於教義為廣大下層人民所接受,所以常被利用做組織人民反抗壓迫的工具,到了清朝則成了“反清復明”的一大組織。白蓮教分支眾多,之間互不干擾,而我們今天所講的,便是其中之一的天理教。

一群農民聯合太監,差點就生擒清朝皇帝,一枚箭頭仍留在故宮

天理教

天理教原名榮華會,然而在嘉慶十三年,榮華會就以邪教罪被查禁,教首宋進耀等被判刑,之後林清上臺接任教首,改稱天理教。當了教首,懷著雄心壯志,林清開始了自己的作為:首先便是規整天理,將分散在各地的天理教分支都統一了起來,用一票制的方式將自己選舉為名正言順的最高主教。之後便開始一系列的傳教、組織活動,至嘉慶十六年,各地分支林立,教眾數萬。李文成為“統領八卦”、“兼理九宮”,林清則任最高教主。此時,林清、李文成等人感覺時機成熟,是時候該有些大作為了。

於是,嘉慶十七年正月,在河南滑縣道口鎮,林清、李文成等重要人物開了個會,做了武裝暴動的組織準備,並討論了暴動計劃,約定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九月十五日舉行起義。散會後便馬上開始做起義準備:動員教眾、分發旗幟、打造兵器等。

一群農民聯合太監,差點就生擒清朝皇帝,一枚箭頭仍留在故宮

農民起義

然而事情在開始便出現了差錯,被李文成任命去打製兵器的軍師牛亮臣洩露了機密,十八年九月初五日,李文成被逮捕,並被用刑斷足。於是在李文成之妻張氏的率領下,滑縣天理教教眾提前暴動,3000餘人在初七日攻破滑縣城,殺了知縣,救出了李文成。隨後山東曹縣、定陶、金鄉等地教眾群起響應。然而林清不瞭解李文成被捕及豫東提前暴動事,以為李文成會來支援,便仍按原計劃行事。於九月十四日,派陳爽、陳文魁各率數十人,化裝進京。十五日午,這72人在太監的接應下,進攻皇宮。其中有一人名為陳文魁,率領三五個人,一路攻入西華門內,曾在隆中門、中正殿、養心殿與清軍戰鬥,但眾寡懸殊,河南援軍又未能如期來京,故大部被殲。而當時的智親王(即後來的道光皇帝)還親自參加了戰鬥,並用鳥槍打死了兩名起義軍。

一群農民聯合太監,差點就生擒清朝皇帝,一枚箭頭仍留在故宮

清朝地圖

但是由於作為平民百姓的義軍們對紫禁城一無所知,甚至只能抓宮女、太監問“金鑾殿”在哪裡,所以他們無法深入進攻。另外,在清軍的槍炮之下,義軍手中的大刀長矛顯然不佔優勢。激烈巷戰至夜,暴動部隊餘部3000人突圍未成,被清軍全殲,而林清在家被捕,凌遲處死,起義失敗。但在隆宗門的匾額上,我們至今能看到當時起義軍射出的箭鏃。

天理教的武裝暴動雖是一次有組織、有計劃的暴動,但因以“殺害官兵,以應劫數”及“若要吃白麵,除非林清坐了殿”等口號來作動員,群眾基礎不廣泛,缺乏鬥爭準備,帶有相當大的盲目性。但是天理教起義卻是為“漢、唐、宋、明未有之事”,是對封建統治者是一次沉重打擊。在當時的嘉慶看來,這無疑是對清朝統治者的一次嚴重的警告,因此他決定將這枚箭頭永久保留在這塊匾額上,以警後世。因此這枚箭頭便在這塊匾額上被保留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