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車之鑑:享騎電單車虐我千百遍,我把享騎客服虐下線

前車之鑑:享騎電單車虐我千百遍,我把享騎客服虐下線

共享電單車最早出現於2015年,當時共享單車也只是在萌芽起步階段,兩年多來,共享單車早已一飛上天,共享電單車卻一直不溫不火,寥寥幾個玩家在各自的地盤上相安無事、默默賺著錢。不過,2018年一開年,共享電單車卻突然熱鬧了起來,摩拜、滴滴這樣的實力玩家開始入局,預計很快就會有更多獨角獸、巨頭們來“攪局”了。

事實上,共享電單車並非一潭清水,其中的代表企業享騎早已把筆者這樣的“忠實”用戶虐了個千百遍,在巨頭們把水攪得更渾之前,筆者覺得有必要先給各路玩家提個醒——先別忙著佈局打仗圈錢,好好琢磨下怎麼對用戶好點吧。

一、新版“故事會”:享騎客服竟向我索要30元停車費?

用享騎已有半年多,除了299元押金,筆者每個月平均為享騎貢獻150元以上的用車費,所有想到想不到的體驗問題幾乎都遇到過,吐血經歷也不少,不妨先講一個最帶勁的。

某天晚上9點多,筆者停下享騎電單車到路邊超市買瓶水,出來後發現車被人騎跑了,沒辦法,先嚐試用APP還車吧,還不上車也沒辦法換車騎啊。尷尬的是,愣是還不上,包括採用臨時鎖車再還車的辦法(把車騎跑的哥們,我突然鎖車沒摔著你吧?),一直提示去附近的固定還車點,我心說車莫非被人停到還車點附近了?於是頂著冷風跑到了提示的還車點,不過,還是還不上……

沒招了,找享騎客服求助吧。打過享騎客服電話的應該知道,能打通那真是偶然事件,筆者抱著僥倖心理打了近半個小時電話,果然還是沒打通,期間繼續嘗試APP端各種方式還車,這時候筆者還是心平氣和的,畢竟老用戶了,習慣了。但悲劇的是,正當筆者想繼續再打個電話試試的時候,“24K玫瑰金”紅米手機突然沒電自動關機了,這可如何是好?!機智的筆者,只能在路邊找了家酒店,躺在沙發上等待手機滿血復活……

從昏昏欲睡中醒來的時候,已經接近晚上11點,手機電量充到了近40%。好了,繼續,還剩在線客服這最後一招。以前也多次找過在線客服,每次都是幾百人正在排隊,等十幾分鍾能少2、3個人就不錯了,也不知道是客服沒人呢,還是客服喜歡和用戶“煲粥”。幸運的是,那次找客服居然只有三個人排隊,最後終於和享騎客服工號1016對上了話。但接下來的對話,筆者有點受不了了……

我問客服,我的車呢?客服很給力,系統一查,總算找著了,在某某村某某號樓前停著。但那地兒離我現在位置有2、3里路,我說你們後臺幫我還了吧?客服說,抱歉,還不了,車不在我們固定停車點。這不是廢話嘛,車在停車點我還用找你?我壓著火氣問客服,怎麼滴,需要我自己找到?

結果,享騎客服給了我兩個解決方案——第一,你不用管了,等車計費到30元就可以自動還車結束訂單了;第二,你找車還車,我們收你10元結束訂單。老鐵,解決方案很好沒毛病!我屌絲了一把,追問客服,是不是現在扣我10元,就立馬幫我還車?結果我又理解錯了,客服說,你找到車還到固定站點,收你10元,你不找車收你30元!我智商一下子不夠用了,excuse me,啥意思?

前車之鑑:享騎電單車虐我千百遍,我把享騎客服虐下線

我反問客服同學,如果我自己找到車了,直接就自己結束訂單還車了,憑啥還要再給你10元?客服同學說,我們是有延時費的,你沒還車期間耽誤其他用戶使用了!這神邏輯一下子把我火氣激上來了——車子還在計我費,相當於我還在使用,我難道不是用戶,怎麼就變成了耽誤別人用了,這是什麼邏輯?

想不到的是,在我追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客服同學居然把我踢出諮詢,主動下線了,再也找不到人了!我@#¥*……

前車之鑑:享騎電單車虐我千百遍,我把享騎客服虐下線

最後,我一氣之下,走到2、3裡外的某小區某樓前,找到了那輛“丟失”的幾乎已經沒電了的享騎電單車,把車騎到附近的固定停車點還上,等我回到幾公里外的家時,已經是接近凌晨1點了。

二、運營硬傷太多,享騎神邏輯下的體驗之痛

以上經歷並非孤例,比如有一次騎享騎去見個朋友,談好事情朋友開車把我送回家才想起來車還在朋友家附近,還車愣是還不上,找客服也找不到,只好打車回去才把車還上,如此等等。總結一下,在半年多的用車經歷中,享騎在運營方面至少存在以下硬傷。

投放密度不足、區域差異大,找車難

作為用車的第一環,想找到一輛能騎的享騎並不容易。以筆者實際體驗來看,一是享騎的投放量不足,很多取車點往往只有3、5輛;二是車輛損壞高,常見的損壞有車座損壞、車閘不靈、有電車不走等,很多時候只能“望車興嘆”;三是區域差異大,目前享騎在上海的投放基本以市區為主,稍遠點的郊區投放點極少,其他新開通城市如武漢、廈門等更是限定在個別區,還屬於小範圍測試階段。

享騎號稱佔據了9成的共享電單車市場份額,全國投放量也只有20萬,這與共享單車們比量級差距過大。當然,這也能理解,畢竟共享電單車的造價據說在2000元以上,運營成本也更高,共享電單車企業大多都沒有融資行為(包括享騎),短時間內恐怕無法快速擴張放量。

虛電、中途斷電頻發,電池續航能力存疑

享騎最大的體驗硬傷,還是要從電池說起,據說享騎搭載的是知名鋰電池品牌“天能”,採用智能化電池管理系統(BMS),在電池內裝有GPS裝置,後臺實時掌握剩餘電量及定位位置等相關信息,但其實際續航能力存疑。最常見的問題是虛電和中途斷電問題,享騎“虛電”現象幾乎算眾所周知了,尤其是電量顯示在40%以下的,經常開動沒幾分鐘就電量見底。回到真實使用場景來看,這會大概率造成你中途騎著騎著車子突然沒電的情況,要命的是,享騎為了降低電單車的失竊率,特意把車子設計成一旦沒電中控就會鎖定的特性,無論是繼續腳踏騎行還是推行都極為吃力。筆者就曾在騎行中多次遇到突然斷電的情況,又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只能使出吃奶的力氣把車子推到下一個停車點。

當然,筆者為了儘可能避免遇到類似情況,也算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測試辦法,比如找車時,先使勁拍拍享騎的車頭,然後看車頭亮幾顆星,4星的電量還行,部分3星的勉強可以試試,3星以下的連掃碼解鎖都免了,鐵定沒電。再比如,解鎖之後,先不要騎行,先轉動離合讓車子空轉一會,如果掉電情況嚴重,也趕緊棄了吧。

智能電單車不智能,定位、匹配無誠意

公開資料顯示,享騎將自己定義為一家共享電單車物聯網公司,電子圍欄等都是令其驕傲的先進技術。不過,從實際體驗來看,享騎的電單車似乎並不多麼智能、技術先進,甚至在基礎的定位上也不能令人滿意,經常遇到明明就在停車點卻總提示你去另一個停車點的現象,有時還會遇到走開一段距離再還車還不上的現象,筆者一直覺得享騎的定位可能是隨著手機位置走,而不是車輛停靠位置。

而且,享騎虛擬樁的車輛數量與app顯示不符經常不符,顯示當前有10輛很可能走過去只有2、3輛,一掃碼,還是沒電的或壞的,匹配效率很低,也不知其號稱的“天眼”大數據系統是怎麼發揮作用的。

顛簸、噪音,車身設計待提升

經常騎享騎的人應該有體會,享騎的車子騎起來噪音較大,一路嗡嗡嗡,並不人性化。更大的問題是,騎行起來非常顛簸,尤其遇到路況不好的,筆者經常是站著騎過去,不然真擔心會把屁股顛開花。前幾天還看一個朋友吐槽說,騎享騎從真如古街的石子路開過,那感覺,震到忘記自己姓什麼了……

享騎車身設計問題,個人感覺應該更多是從節約成本角度考慮的,外形幾乎和共享單車等同,只是加了個電瓶,和傳統的電動車、電摩托迥異。另外的影響因素應該與享騎想向“國標”靠攏有關,車身儘量走極簡路線,以便將車身重量控制在40公斤以下。

說起來,享騎這家公司蠻有意思的,對政策監管可謂既謹慎又熱情。我們都知道,針對共享電單車的政策監管相對嚴厲,2017年交通運輸部等10部委也曾聯合發佈有關共享單車的指導意見,不鼓勵發展互聯網租賃電動自行車,多個城市也對共享電單車持排斥態度。這些政策幾乎等同於“紅線”,於是享騎一方面對外宣傳自己的車子如何符合“國標”,比如有腳踏板、非零啟動、限速20公里、車重不超40公斤等,另一方面則經常向共享電踏車靠攏,有意宣稱自己的車是電踏車,向監管層示好。

但尷尬的是,享騎真的不是電踏車,也不是非零啟動,真的可以做到純電力騎行,不信你找個踏板損壞的享騎試試,保你騎行如飛。

其他諸如退押金難等問題,雖然網上輿論滿天飛,但鑑於筆者還沒走到這一步,沒有發言權就先不提了。但就是這樣問題重重的享騎,在2年的低調發展中依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投放20萬輛電單車(10月27日數據),日訂單超100萬,在中國擁有9座城市,註冊用戶800萬,提供超過3.5億次出行服務等等。

這要麼說明享騎的用戶群體真的很寬容,要麼說明3-10公里的中距離出行確實痛點明顯、市場潛力巨大?

三、巨頭紛紛入局,共享電單車或將迎來虛假繁榮?

要說3-10公里的中距離出行痛點明顯、市場潛力巨大,也對,也不對。

先按享騎的出行數據算筆賬。日訂單超100萬,保守估計(實際客單價應該接近3元,筆者多次因忘記鎖車單次支付35元)日流水在200萬以上,月流水6000萬,年流水7.2億,這還沒算人均299元的押金池,現金流可謂相當充足,只要用戶不挑剔,這生意絕對值得做啊。

從享騎的發展軌跡來看,2017下半年,享騎突然開始加速全國擴張,短短2、3個月內迅速開拓了西安、長沙、武漢、南昌、寧波、廈門等二三線城市,投放數量超過5萬輛,之前近2年時間裡,享騎基本在圍著上海、輔以南京和合肥來打,突然的快速擴張看來是開竅了——體驗好不好先放一邊,既然用戶還算買賬,儘快把盤子擴大才是正道。

看來,還是用戶們太寬容了。

不過,從共享電單車切入的細分市場來看,拋開政策監管不明朗以外,還有幾個問題對其未來發展掣肘明顯。

第一個問題,出行頻次低。相較於共享單車,3-10公里的中途出行頻次更低,中短期不會有明顯變化。

第二個問題,可替代性極強。在3-10公里中途出行中,共享電單車並非必選項,與公共交通、私家車、出租車的重疊度極高,未來不排除進一步被替代、侵蝕的可能,除非在舒適度、性價比、便捷性上共享電單車能再進一步。

第三個問題,場景使用上季節性弱點較為明顯。不難理解,在冬季出行中,選擇共享電單車出行的用戶比例勢必大受影響,筆者近一個月來就基本捨棄了這一工具,寒風呼呼吹,誰願徒受罪?夏季高溫天氣也存在類似問題。

第四個問題,中國電動自行車、電動三輪車等的保有量太高,嚴重製約共享電單車發展。以統計局數據為例,2017年一季度中國電動自行車社會保有量達2.5億輛,電動三輪車社會保有量達5000萬輛,摩托車的保有量好像也在億級層次,並且還在以5%甚至更高的速度增長。這麼高的保有量,幾乎決定了共享電單車只能是個補充,這也是眾多老牌電動車企關注共享電單車的原始初衷所在。

第五個問題,地區差異大,三線以下城市基本沒戲。共享電單車核心解決的是用戶的快速出行痛點,但三線以下城市生活、工作節奏慢,並且對價格更敏感,這幾乎決定了共享電單車這種事物的天然不適應性。也就是說,共享電單車的競爭必將集中在一二線城市,或者加上部分節奏較快的三線城市,想象空間並沒有那麼大。

那麼,為什麼滴滴、摩拜等大玩家們也來趟渾水了?筆者覺得,這事還是得拋開共享電單車本身來看,這些大玩家們的入局更大的可能是為了打開業務邊界的想象力,補足場景和連接性以便講一個更好聽的產業鏈、生態鏈故事,更多是講故事層面的,尤其是那些有資本需求的大玩家們。

當然,即便如此,享騎們的舒坦日子也基本到頭了,實力玩家們為了更快打開市場,保不準會很快奉獻一場“撒幣”式的表演呢?到時候雖然現金流數據不漂亮了,但用戶保不準會更“寬容”,即使來一場“虛假繁榮”又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