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寻不到的茶林秘境,险遇野象,风餐露宿,还在茶树上独舞

“这,是一片在地图上毫无标注的地方,甚至连名字都不曾与人知晓。进山的路让你想往后退,不敢再想茶,只想活下去。最艰难的寻茶路需要四肢并用,从此再无茶之路……”

这是2018年春茶季,茶语网专业组、拍摄组同事在踏入这片不可知之地后最直观的感受。

他们说:“去过再多的茶山,都未曾遇到能与这里相比的地方。在这里,必须要有一颗十足爱茶的心,才能抵御这漫漫寻茶路……”

一路行来,那些秘境中的茶树,在她的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地图上寻不到的茶林秘境,险遇野象,风餐露宿,还在茶树上独舞

路途:步行十几公里,一半路程在河里穿插

从易武出发,单是出城的道路就要走近4个小时,期间,需要经过换乘摩托车。但,摩托车能够到达的地方,仅仅只是开始。要进入不可知之地,还需要徒步而行5-6个小时。

所以,每年采茶季,采茶人都会提前一天晚上赶到山上,在山上住一晚,第二天早上五六点启程进山采茶。

天不亮,一行人就在当地采茶人的领路下,从茶山住处出发,正式踏入这片不知之地。

地图上寻不到的茶林秘境,险遇野象,风餐露宿,还在茶树上独舞

通行的道路是仅供一辆三轮摩托通行的坑洼沙石路,山石林立,悬崖深渊,但树林茂密,人迹稀少,路中时有乱石窜出。轰鸣的摩托车下方,便是深坑悬崖。

进去的路上一开始还相对开阔,左边是山坡和芭蕉林,再往里面植被就越来越多,很多参天的大树遮挡住阳光。

下了摩托车,开始步行之处均是让人胆战心惊的山路了,山路只有细细的一条,两条腿走过去都胆战心惊,身旁两侧虽不是万丈深渊,但倾斜坡度之大,也难免让人双脚打颤。

地图上寻不到的茶林秘境,险遇野象,风餐露宿,还在茶树上独舞

这,也是因为此后,再无除人力以外的交通工具可供前行。经常行走于茶山的采茶人都需大半天的脚力,而一般人所花费的时间则更长。

此外,除了临近深渊的泥土路,踏着接近脚踝的溪流,剩下一半的路程都在河里穿插。

地图上寻不到的茶林秘境,险遇野象,风餐露宿,还在茶树上独舞

▲ 趟河几公里,鞋袜、裤管就没干过

再加上周围环境的类似,就连引路的采茶人也难免绕晕方向,几次险些迷路,只好就地开路,拨开植被,继续前行。

地图上寻不到的茶林秘境,险遇野象,风餐露宿,还在茶树上独舞

有些接近垂直的山坡,需要抓牢树干四肢并用,有些无路可走的地方,只好用树干搭桥而行,照片远远没有实际艰难,最难的路根本顾不上拍照了。

采茶人的午餐:来自雨林的馈赠

借由着茶山密林的自然环境,赶路到一半时,采茶人们一般也会就地取材,雨林深山赠予的一切均可果腹。

此刻,采茶人提前准备好的糯米团成了主食,而所食的配菜全都来自这片秘境。

比如:生火做灶;砍下竹节,用刀从中间割开就成了锅;割下树枝,削成筷子;山中随处可见的芭蕉叶,放在火堆旁加热消毒后,就成了盛汤的碗和勺。

预备好一切后,采茶人便在一旁的河流里撒网捕鱼,一网下去,鱼、蟹尽现。

我们不得不惊喜,当地的采茶人竟还有这般能耐,身边的一切均能让他们变成填饱肚子的工具和美食。

地图上寻不到的茶林秘境,险遇野象,风餐露宿,还在茶树上独舞

▲ 捕获的河蟹

捕获的鱼、蟹,再加入山上的野菜统统倒入自制竹节锅,架在火上煮,成就了一例鲜美的汤;

地图上寻不到的茶林秘境,险遇野象,风餐露宿,还在茶树上独舞

▲ 竹节锅做出的美味河鲜汤

地图上寻不到的茶林秘境,险遇野象,风餐露宿,还在茶树上独舞

▲ 烤过的芭蕉花蘸着当地的蘸料,还可解腻

事实上,在发现这片不可知之地后,采茶人才开始在茶园附近搭建芭蕉窝棚,便于漫长的寻茶采茶之路能有个歇脚地。

而在此之前,这些采茶人的午餐,更多的只是简单易携带的干粮。

地图上寻不到的茶林秘境,险遇野象,风餐露宿,还在茶树上独舞

危机四伏的绝美境地,同时恐惧野象、蚂蝗

这片不可知之地的深处,仍旧保存着极佳的原始生态。

一片苍翠,山水都美得让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这种漂浮着白云的蓝色,映衬着身边深深浅浅的绿,对于摄影师来说,不必使用任何滤镜和后期制作,按下快门一次成型就是一张绝美的好照片。

地图上寻不到的茶林秘境,险遇野象,风餐露宿,还在茶树上独舞

然而,闷热潮湿的热带雨林的气候,让人体力消耗得特别快,不仅要时刻留心脚下的路,还要时刻防备山中的蚂蟥上身。

地图上寻不到的茶林秘境,险遇野象,风餐露宿,还在茶树上独舞

▲ 途中难免被蚂蝗中伤

除此之外,常常出没的野象也不在少数,它们才是真正的危险所在。

地图上寻不到的茶林秘境,险遇野象,风餐露宿,还在茶树上独舞

茶树:高杆尽现,单人围不住的粗壮树干

深植于这片秘境中的数十棵古茶树,平均树高在8米,大多数在10米以上,长势高大、旺盛。

地图上寻不到的茶林秘境,险遇野象,风餐露宿,还在茶树上独舞

由于在原始森林,茶树向上争高。所以,在这片古茶林中,茶树均只在顶上形成分杈,采茶人必须攀爬至茶树顶端,才能完成采摘。

地图上寻不到的茶林秘境,险遇野象,风餐露宿,还在茶树上独舞

在生长较为分散,且是无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古茶树直径达六七十厘米,均高7—8米。有甚者,高度可达10米以上。

茶树须根少,主根明显,树干粗壮,有些甚至一个成人都无法环绕住。

地图上寻不到的茶林秘境,险遇野象,风餐露宿,还在茶树上独舞

从茶树的高度和走向来看,数百年树龄是可以肯定的,但具体的树龄,因这片茶树从未被记载,所以无法给出准确判断。

这片茶树的鲜叶制成干茶后,呈现的是驯化种的风味,不带野生过渡性茶树的性质。所以,我们认为古人曾经在此有过种植的痕迹。

地图上寻不到的茶林秘境,险遇野象,风餐露宿,还在茶树上独舞

可以预见的是,在这样的生态之下,在这样的高度之上,其源于古树茶的优秀品质,独特山野韵味,只能凭借勤劳的双手才能得以品尝。

地图上寻不到的茶林秘境,险遇野象,风餐露宿,还在茶树上独舞

采茶:徒手攀爬十几米高,毫无保护措施

不可知之地,除了路途艰辛,每一次的采摘也都是一次挑战。

采茶人多为当地的瑶族,他们似乎是天生的攀爬高手,哪怕这些冠大叶茂的古茶树,也是信手拈来。

地图上寻不到的茶林秘境,险遇野象,风餐露宿,还在茶树上独舞

值得一提的是,想要爬上这些平均高度在三层楼的茶树,光有力气还不行。往往那些能快速征服茶树,采摘能手,都是攀爬技术过硬之人。

这片不可知之地的古树,多为直立型、半坡张型。面对毫无借力之处的树干,采茶人会选择常规的爬树姿势。

地图上寻不到的茶林秘境,险遇野象,风餐露宿,还在茶树上独舞

利用脚掌与大腿内侧对树干的摩擦力,怀抱树干,手臂向上拉伸。在动作的交叠之下,带动整个身体向更高处爬动,直至达到茶树分杈树枝处。

当遇到树干长势倾斜的茶树之时,难度系数也随之加大。

此时,再用常规的攀爬技巧,便行不通了。需要先用一只手紧抓住树干,双脚踩踏于树干之上,身体呈90°弓形,掌握平衡点则成为了关键所在。

在这里,我们必须做一次说明。采茶全程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更不可能有所谓的“威亚”给予安全保证,全凭借的是采茶者的双手双脚。而全部装备,也仅仅只是挎在腰间的布兜及自制的采茶工具。

当完成一个枝头的采摘之后,再次的移动,还要确保已采摘的鲜叶不会散落。对于伸手够不着的树枝,则需要利用铁钩将远处的茶叶拉近。这自制铁钩,便是日积月累的采茶过程中的智慧产物。

在此过程中,每一次的爬高,伏低,都是在与危险较量。

若是不小心掉落,后果不堪设想。要知道的是,为了便于采茶,以及采茶人有限的医疗条件下,一旦出现意外,或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地图上寻不到的茶林秘境,险遇野象,风餐露宿,还在茶树上独舞

若不是当地采茶人天生便是爬树的好手,不畏艰辛,恐怕能品饮到这片茶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而且,这片秘境中的茶叶仅在每年春季采摘,且仅在头春采摘一至两次。又由于茶树特性,所产鲜叶极少,年产量仅有数十公斤左右。

地图上寻不到的茶林秘境,险遇野象,风餐露宿,还在茶树上独舞

极致环境下,带来的是优质好茶

实际上,这些古茶树在物竞天择的生态环境里,练就了一身本领的优良品质。

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即,散落于原始森林之中,树龄更长、格外高大、根系发达、内含物质更丰富、口感协调有层次感。

由于生长在极优环境中,这片古树高杆的鲜叶持嫩性极好,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四叶。而且三四叶的芽头,长而肥壮,芽头入口咀嚼,鲜甜生津,苦中回甘。

所采摘的大树叶片极大,就连在地下散落的大叶、老叶,单叶面积可达两个成年人手掌的面积,可以包糯米饭。值得一提的是,所采摘的鲜叶,三四叶都很少见黄片,故而制成干茶黄片很少。

地图上寻不到的茶林秘境,险遇野象,风餐露宿,还在茶树上独舞

▲ 单片茶叶面积大于成年人手掌

因此,在很多茶友心目中,愈接近原生态的森林,就代表着高大茶树和更多的森林植被共生。

撰文/雅菲

图片/夏小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