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改善飲食結構,實現健康長壽

胡大一:改善饮食结构,实现健康长寿

胡大一:改善饮食结构,实现健康长寿

胡大一

大家談養生

快餐和垃圾食品嚴重影響了人類的健康與壽命。很多人從青少年就養成吃這種不健康食品的不良習慣,殊不知,這成為一生健康的禍根。

近來,《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重要論文,揭示了膳食結構改變與人壽命的相關性。該研究評估了10多年來膳食結構改變對壽命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改善飲食結構的時間越早,堅持的時間越久,壽命延長的獲益越大。膳食結構改善可使總死亡率(全因死亡)下降10%。

這項研究從1976年啟動,收集了121700名護士的健康隨訪數據,從中選出47994名女護士作為研究對象。另一研究從1986年開始,收集了51529名專業人員的健康隨訪資料,從中挑選25745名男性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對受試者的總體飲食結構分別隨訪了8年、12年和16年。研究結果表明,飲食結構稍加改善,吃得更健康一些,即可顯著降低總死亡率,延長壽命。也就說,改進一小步,獲益一大步!

相反,飲食結構越來越不健康的人,死亡率增加。與飲食結構長期失衡者相比,常年飲食健康者的死亡率低9%~14%。跟蹤12年研究發現,與飲食結構無改變或變得更不健康者相比,飲食結構改善者的死亡率有所下降。如果飲食結構改善比例達20%,死亡率下降8%~17%。如果飲食結構變差的比例達20%,死亡率則增加6%~12%。飲食結構改善堅持的時間越長,壽命延長獲益越顯著。飲食結構改善堅持8年,死亡率下降11%;堅持16年,死亡率下降26%。其中,最初飲食結構不健康,而後經指導選擇健康食品者,死亡率下降最明顯。

研究者給出3種飲食健康指導,但實際上我們只要抓住健康飲食結構的核心內容:主食選擇全穀物(在我國應適度限制精加工米麵的攝入),多吃蔬菜、水果、魚類……都對延長壽命有益。這對公眾很有實用指導意義,即不必刻板地遵循某一種飲食指導方案。我們應瞭解並重視的是,與補充單一食物或營養素相比,改善整體飲食結構,對健康與壽命的影響更明顯。

研究還發現,顯著改善飲食結構者,往往同時選擇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他們更多參加運動,不吸菸和限酒。這一研究再次表明,對人的健康與壽命影響權重最大的因素是後天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人生可以改變,主動權掌握在每個人自己手中。要主動選擇和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戒菸限酒,適度運動,飲食健康,心理平衡。

改變不健康生活方式,從什麼年齡開始都不為晚。健康從我做起,從今天開始!一個人越早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持久,效果就越好,獲益也越大。

鏈接:

養生之道 莫先於食

胡大一:改善饮食结构,实现健康长寿

藥食同源或醫食同源的觀念,在中華民族文化中早已形成。迴歸自然,藥食同源作為一種養生觀念,從吃、喝入手,探討防病與治未病、保健與增壽,是當今人人渴求的熱點與焦點問題。如何讓大家吃出健康、吃出長壽、吃出文化、吃出美麗?讓我們往下看。

食補勝於藥補

保健養生之道,藥補不如食補。對於不同的體質,在不同的時令有針對性地食用不同的食品,可以起到防病甚至祛病的作用。明代藥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中藥研究的經典著作,其記載了1892種藥物,食物就佔了500多種;歷代各類綜合性著作中,也多有藥食同源的記載,許多本草中所介紹的藥物,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天然食物。

食物和藥物同屬於天然產品,性能相通,具有同一形、色、味、質等特性。因此,中醫單純使用食物或藥物,或食物和藥物結合來進行保健養生等情況是極其普遍的。

藥食同用,除基於二者同一來源的原因外,主要基於食物和藥物的應用皆有同一理論指導,也就是藥食同理。數千年來,醫藥同宗、藥食同源、藥食同理、藥食同用已成為中醫飲食營養學的一大特點。在眾多的本草、方劑典籍中不難發現藥食同用的例證,如烏雞、羊肉、驢皮、豬膚、鳥卵、蔥、姜、棗等為補益陰陽氣血之用,或調補胃氣之用,以收到防治疾病的功效。而大量古代食譜、菜譜、茶譜中也不難發現其中的不少藥物,如枸杞、淮山藥、黃芪、丁香、豆蔻、桂皮之類,從而提高了食品保健強身和防治疾病的功效。

清代劉承幹所著《嘉業堂叢書》說:“養生之道,莫先於食。”國人世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飲食習慣,很多都符合傳統食療養生原理,如中國傳統膳食以“五味調和”、“適時而食”和“食治並舉”為原則。傳統飲食結構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佐,落實在每一餐都應達到膳食平衡;而且強調食醫結合、補治並重,使飲食真正成為養生保健的基礎。

食調邪安五臟

在我國的歷代醫書中,藥物與食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黃帝內經》提出:“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治療與食養原則,並且論述了藥物與食物對人體相得益彰、互相補益的配合關係。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上品的大部分是日常食物,食品與藥品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只是一般稱為食品的性味偏於平和,如大米、小麥、紅棗、山藥、乾薑、茴香、花椒、胡椒、黃花、木耳、核桃、杏仁、百合、蓮子、蜂蜜、香油、西瓜、大蒜等,其中許多食品完全可以起到中藥的作用。如紅糖薑茶可以解表散寒,治風寒感冒初起;西瓜可以解暑消渴,被稱為天然白虎湯;薏米粥可以清熱健脾,祛除面部黃褐斑;木耳可以清熱解毒,清洗體內粉塵垃圾;百合可以潤肺止咳等。孫思邈的《千金方·食治篇》是最早的食療專論,其對食療的作用作了精闢的論述,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

食療養生觀認為,食物入口等於藥物治病,同為一理,以食為藥,有藥食同源、膳藥同功之說。因此,食療原理也是利用食物的性能功效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它強調“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提倡辨證用藥、因人施膳、因時施膳。現在人類飲食文化正處於向健康飲食方向發展的轉型時期,科學文明、健康長壽的飲食理念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

文/胡大一

鏈接/世界中醫藥聯合會食療藥膳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聶宏

原創聲明: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點擊下方愛心,您的贊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