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轉錯帳,維權「死循環」——法律,是時候該做點什麼了

如今手機支付的用戶越來越多了,希望各方藉此次轉錯錢一事,出臺一系列有關手機支付的法律法規,這樣就與時俱進了。

微信轉錯賬,維權“死循環”——法律,是時候該做點什麼了

移動支付給好友間轉賬帶來了便利,但好事往往不能白璧無瑕。在廣東中山市工作的黃先生通過微信給表妹轉賬近9萬元,卻誤轉他人。當時他通過微信給名為“海闊天空”的表妹轉賬,沒承想轉給了微信名同樣是“海闊天空”的陌生人。等黃先生意識到錯了時向對方討要錢款,對方就“唰”的把他拉黑了;他向騰訊客服求助,得到卻是禮貌而又籠統的答覆“資金支付成功後無法撤回,您可與好友聯繫協商退回”;他又向當地公安機關和法院求助,得到的答覆是需要知道對方的真實姓名和賬戶信息才能受理立案。

業內人士將此稱為“死循環”。這個循環“死”在哪兒呢?因為,要警方立案或法院受理,你得提供對方的身份信息;你向微信平臺索要對方的身份信息,微信平臺又說只有警方立案或法院受理後他們才能提供用戶的身份信息。雙方都挺有道理的。調查發現,類似的事情在多個地方也發生過。比如河南焦作市民程先生於近日通過微信平臺關聯的銀行卡,給微信名為“大海”的朋友轉賬一千元。然而此“大海”非彼他朋友“大海”,追索下去,同樣碰到了類似的死循環。結果一千元也就真的石沉大海,說都沒地方說理去了。

事發後,騰訊公關的相關人員解釋為什麼拒絕提供個人資料時說,保護用戶隱私是互聯網公司的底線。他們要對所有用戶負責,不能突破底線。

微信轉錯賬,維權“死循環”——法律,是時候該做點什麼了

微信平臺要保護用戶的隱私的確是應當的,但是能不能做得更好些呢?特別是技術手段日趨先進的今天,能否讓魚和熊掌稍微兼得一下?我想,這首先不能以“便捷”為名犧牲安全性。目前,微信轉賬時,只需輸入對方的暱稱,沒有實名驗證環節,很容易就轉錯賬。而且按央行防範電信詐騙有關要求,不少銀行都要提示客戶在限定時間內可以申請撤銷,微信轉賬卻只能延遲,不能撤銷。相比之下,支付寶比微信多給了轉賬者一個確認對方身份的環節,降低了轉錯人的概率。所以,互聯網巨頭還是要擔起支付安全的責任,加強用戶轉賬安全方面的設計。

更重要的是,相比於已經成熟的銀行轉賬及其配套的法律監管條文,互聯網金融、手機支付雖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早已算不上新生事物,但對由此產生的經濟糾紛,法規制定、法治維權等似乎沒有跟上。回到此次事件,你轉錯了賬,警方要求你知道對方的真實姓名和賬戶信息才能受理立案,依法這也沒什麼錯。甚至因為並沒有明確的法條規定,即便當警方向微信運營商方面調取資料時候,微信平臺會不會全力配合都難說,萬一他祭出保護用戶的隱私這面大旗呢?所以,對於這類已經牽涉到千家萬戶的新事物,明確的法律條文還是要有,以免產生尷尬。

目前,我國移動支付模式種類繁多,有銀行主導模式、通信運營商模式、通信運營商與第三方支付公司聯合主導模式,因此產生了不同的監管主體,這種各自為政的監管模式,影響了監管的有效性與系統性。同時,我國目前有關電子支付方面的法律文件絕大多數是由中國人民銀行或銀監會制定的行政規章,其效力低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一旦與其牴觸將會失去效力。

如今手機支付的用戶越來越多了,我們希望各方藉此次轉錯錢一事,出臺一系列有關手機支付的法律法規,這樣就與時俱進了。

微信轉錯賬,維權“死循環”——法律,是時候該做點什麼了

免責聲明:非本平臺作品如涉版權等問題,請攜版權儘快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本平臺轉載旨在分享交流,並不代表贊同文中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僅供讀者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