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無逸:君子無逸,乃知稼穡之難

洛陽營建好之後,周公把成王迎接到了新都。值此之際,周公把政權交還給了成王,並對成王說了一些勸誡的話,教導成王不要貪圖安逸,要勤政愛民。

《尚書》·無逸:君子無逸,乃知稼穡之難

周公說:“君子不能只貪圖安逸,要先知曉種莊稼的艱難,如此就知道百姓們是如何生活的。看那些百姓們,父母辛勤勞作,但他們的子孫卻不知道種莊稼的艱難,以至於驕奢淫逸,行為粗野,還欺詐父母,如果被揭穿還會惡言相向,說:‘你們這些老年人一點見識都沒有!’”

《尚書》·無逸:君子無逸,乃知稼穡之難

“我聽說:當年商朝的中宗,嚴肅恭敬,十分的敬畏上天,治國理政,管理百姓都按照典籍制度運行,不敢貪圖安逸、荒廢國政。所以,中宗在位七十五年。

到了高宗的時候,由於曾經在民間待過,深感民間疾苦。等到高宗繼位後,卻沉默不語,三年都不發一言。可是,等到他一發言,群臣們都非常的贊同。高宗在位,也不敢貪圖安樂,荒廢政務,將商朝經營的蒸蒸日上。無論諸侯官吏還是黎民百姓,都毫無怨言。因此,高宗享國五十九年。

《尚書》·無逸:君子無逸,乃知稼穡之難

祖甲還沒有當王時,認為廢掉他的兄長立他為君主是不義之舉,便隱居到民間,過著平民的生活。也正因為此,他才知道黎民百姓生活的艱辛。繼位之後,對百姓們都平等相待,施加恩惠,不輕視那些鰥寡孤獨的人。所以,祖甲享國三十三年。

自祖甲以後的商王,一出生就在安逸的環境之中,不知道種莊稼是一件多麼辛苦的事情,不知道百姓的生活是多麼的不容易,只知道縱情聲色,耽於遊樂!所以,那些商王們都不長壽,有的在位十年,有的在位七八年,有的在位五六年或者三四年。”

《尚書》·無逸:君子無逸,乃知稼穡之難

“想我周太王、王季,克勤克儉,恭敬慎重。到了文王時,努力開疆拓土,讓百姓安居樂業,完成了偉大的功績。謙恭寬厚,安撫百姓,施德孤寡。從早到晚,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都在管理百姓,使他們和諧相處。文王不敢時時遊獵,勤勤懇懇,為天下諸侯做出了表率。文王中年即位,享國五十年。”

《尚書》·無逸:君子無逸,乃知稼穡之難

“你現在繼位為王,不要耽於聲色,不要貪圖安逸,不要縱情遊樂,不要率眾遊獵,要為天下萬民著想。不要說‘我就玩這麼一次吧!’這樣的話,那不是在教導民眾,也不是順應上天,那是非常大的罪愆!不要像紂王一樣被情色迷惑,被酒色迷惑。”

《尚書》·無逸:君子無逸,乃知稼穡之難

“我聽說:古代的人都互相訓導,互相愛護,互相教誨,以至於人們不會有相互欺騙的事情出現。對於別人的教導,不要不聽,否則官吏們就會失去先王的法度,百姓們就會怨聲載道。”

“商朝的中宗、高宗、祖甲和我朝的文王,這四個人都是哲人。有人告訴他們‘有人罵你們呢!’他們反倒更加檢點自身,即便不是自己的過錯,也會說‘這是我的過錯!’那個時候,百姓們沒有誰會抱怨。如果他們聽信了小人的讒言,就會導致無辜的人蒙冤,這樣的話,百姓們就更加的怨恨了!”

《尚書》·無逸:君子無逸,乃知稼穡之難

“王上,你要以此為鑑!不要重蹈覆轍!”

成王幼年即位,不能處理國事,周公代成王攝政,是剛剛建立的周朝逐漸穩固。儘管被管叔、蔡叔他們誤解,從而引起了三監之亂,但周公始終秉持本心,等到成王成年以後,堅持將國政還給成王。但他依然擔心成王會被酒色所迷惑,因此,周公借殷商的滅亡對成王的勸誡,希望他要勤於政事,而不是貪圖安逸。

《尚書》·無逸:君子無逸,乃知稼穡之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