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爲「長城博物館」的張家口,究竟有多少處長城?

張家口市位於河北省西北部,東臨首都北京,西連“煤都”大同,北靠內蒙古高原,南接華北平原,是溝通中原與北疆、連接東部與中西部的重要紐帶。全市總面積3.7萬平方公里,轄4區、13縣、2個管理區,1個高新區,總人口457萬。

被稱為“長城博物館”的張家口,究竟有多少處長城?

張家口大境門

張家口市是一座塞外古城,具有悠久歷史,歷為北方各民族雜居之地。 歷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遠古傳說時代。在陽原縣泥河灣遺址,發掘出大量石器、哺乳類動物化石、魚化石、爬行類動物化石和軟體動物化石等,據專家考證距今為200——300萬年。在涿鹿縣,保存著5000年前黃帝、炎帝、蚩尤中華三祖戰鬥、生活的古遺蹟。這裡還有第一條中國人自己勘測、設計、施工的鐵路——詹天佑設計並於1909年建成通車的京張鐵路,新中國的第一座水庫——1954年建成的官廳水庫。

被稱為“長城博物館”的張家口,究竟有多少處長城?

來遠堡永順門

張家口是現存長城最多、時代跨度最大的地區。境內現存戰國(燕、趙)、秦、北魏、北齊、金、明等朝代的長城,總長約1400多公里,烽火臺1000多個,其分佈十分廣泛,延伸於張家口市區、康保、沽源、尚義、張北、崇禮、懷安、萬全、宣化、赤城、懷來、涿鹿、蔚縣,建築方式多種多樣,有夯土的,有堆石的,有磚砌的。 正因如此,張家口有了“長城博物館”的美稱。

張家口橋西古長城牆體

戰國時張家口為趙國之地。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如《中國長城沿革史》所述:“燕之北長城,西起張家口地區的懷來縣逶迤而東北,渡灤河、遼河,達到今遼寧省遼陽縣,約1000餘里。”此段燕長城位於張家口市懷來縣大古城村,長近百里,大部分由間隔百米左右的烽臺構成。蔚縣現存有2300多年前的趙長城,東起山澗口(屬涿鹿)向西經金河口、松枝口等,至西莊頭,全為石頭壘成,長約150裡。

被稱為“長城博物館”的張家口,究竟有多少處長城?

懷來雞鳴驛

秦長城是秦統一中國後將燕、趙長城相連接的一段,當地群眾慣稱為“二道邊”。張家口的秦長城,西起張北縣狼窩溝口一帶,向東經二道邊村、崇禮縣的壩頂,攀越樺皮嶺,然後入沽源,至小廠而後再入承德境,長約250裡。

被稱為“長城博物館”的張家口,究竟有多少處長城?

雞鳴驛城牆

北魏長城東起赤城,經張家口市向西,最後延伸到內蒙。在前所至刁鶚一段為土長城,長50餘里,現遺蹟仍比較明顯。

北齊長城由居庸關入赤城向北經東萬口、青羊溝入沽源,經南場西北經盤道溝至小廠西與秦長城相合,從樺皮嶺向南入崇禮縣境。

被稱為“長城博物館”的張家口,究竟有多少處長城?

涿鹿尤家園烽火臺

金代時,為防蒙古侵擾,從金代初年到承安二年修築了長3000華里的界壕,張家口市段落屬金界壕的南線,在張家口市俗稱“三道邊”。在康保境內金界壕南,發現遼金時期所築的城堡2個,均為每邊200米的方城,開東、南、西三門,其一為小蘭城,距長城500米,其二為大土城,距長城1000米。

被稱為“長城博物館”的張家口,究竟有多少處長城?

赤城永照樓西南面現狀

明代萬里長城,在張家口市延袤近千里,築於明永樂至成化年間。當時的宣府鎮管轄的長城東起北京市延慶縣四海冶,西到懷安西北西洋河,牆體總長720.74公里。單體建築2840座,其中敵臺456座,馬面111座,烽火臺2273座,關堡136座;相關遺存21處。這段長城的重要關堡有馬市口、永合口、新河口、獨石口、張家口。在獨石口三棵樹一帶,保存有基本完好的一段長10裡的石頭長城。長城內側,每隔二三百米,就有一個氣勢雄渾的烽火臺,讓人聯想起古代烽煙滾滾的戰鬥情景。在懷來縣小南辛堡鄉廟港村一帶,還有一段被稱為“樣邊”的長城,牆體全部採用寬大的條石砌築,石灰勾縫,極為規整堅固。牆內側每隔200米左右用條石砌一個門洞,門內有石條臺階直通牆頂。每隔300米左右修建一個敵臺或馬面。望孔、射孔、垛口均極為整齊劃一。這段長城修建於明建國後的第一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將徐達,選擇部分險要地段修建,作為長城的樣板工程。雖經數百年風雨剝蝕仍堅固如初。

被稱為“長城博物館”的張家口,究竟有多少處長城?

獨石口城南牆保存較完整的馬面

明長城內側修建了許多邊塞城堡,以屯兵駐守。重要的有馬市口堡、洗馬林堡、萬全堡、來遠堡、獨石口堡、長伸地堡、滴水崖堡等。張家口長城倚為天險,形同門戶,故古人賦詩感懷:“欲把輿圖求勝概,張城第一塞垣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