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就是每個人心中的那股想做好人的想法的推動力量

王陽明說的“良知”是源於內心的美好感情,它和孟子所說的“人之性善”不同,也與荀子所說的“人性本惡”不同,和董仲舒所說的“天賦善惡論”也不同。

萬千事物之中都有“道”或“天理”的存在,在人的身體內自然也存在“良知”,比如軟件能讓電腦運行,“良知”就是上蒼給的一個很好用的軟件,人類所做的各種各樣的工作可以被它驅動。但是,物慾猶如病毒,會破壞“軟件”的功能,讓人的行為不太正常,做出連自己都討厭的事情來。

“良知”就是每個人心中的那股想做好人的想法的推動力量

網絡圖片

王陽明說:“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通常情況下,人們聽從自己的內心來做事,既高尚又有想象力。如同道一樣,包容和創造所有事物,所有事物充滿生機,萬一物慾侵染了“良知”,人的言行舉止就會從高尚變為低級,創造力就會轉化為無窮的破壞力,以至於做出天理不容的事情,和道背離!設置一個“殺毒軟件”在心靈上,讓它來負責消滅“病毒”,發揮心的作用,即王陽明的“致良知”。實際上,不會有人甘願過邪惡、卑鄙不堪的生活,更沒有人願意被囚禁在黑暗之中,守著不能讓別人知道“隱私”。同樣也不會有人不想非常體面地生活,擁有尊嚴。“好人”誰都想做,而“良知”就是每個人心中的那股想做好人的想法的推動力量。

“良知”就是每個人心中的那股想做好人的想法的推動力量

網絡圖片

在美國,有一個親人不幸在車禍中死去的老太太,與唯一的小孫子一起生活,他們過得很艱難。一天,她被帶上法庭等待判決,因為她在偷麵包的時候不小心被人發現了。老太太向法官述說原委,希望能夠得到法官的諒解。然而,法律是無情的,老太太被陪審團斷定為有罪。旁聽席上的人們儘管很同情她,但是仍然做出了與陪審團一樣的決定。

最後,老太太面臨的處境是:要麼坐一個月的牢,要麼被罰10美金。老太太的小孫子還等著她回去喂他,因此她不能入獄,可她也沒有錢來交罰金。

“在文明的國度裡,竟有70歲高齡的老人為了養活孫子而去偷竊麵包,這個錯在誰的頭上?是我們。而且,這是我們共同的恥辱。正是因為我們的冷漠,才導致了她如今的遭遇。法官站出來說道。後來,法官幫老太太交了10美元的罰金,並做出了決定:與會的每個人都要被罰款一美元,當作補償給老太太。

“良知”就是每個人心中的那股想做好人的想法的推動力量

網絡圖片

大家對這個決定都很贊同,於是都按照法官的話做了,而且有很多人都感動得哭了。故事裡那些認為老太太該受到處罰的人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完全是根據他們心中的“良知”,因為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有義務維護法律的神聖不可侵犯。當沒有盡到幫助他人的責任這一點被人們認同之後,他們想到了自己的過錯,良知在此時甦醒了,這個時候,大家用自己的行動展現了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