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史上的第二次生物大滅絕及意義

地球史上有五次生物大滅絕,上一篇我們介紹了第一次的生物大滅絕,從那以後過去大約6500年,泥盆紀的晚期迎來了第二次生物大滅絕。泥盆紀,地質年代名稱,古生代地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05億年前,結束於3.5億年前,魚類是當時最高級的生物,持續約5000萬年。

地球史上的第二次生物大滅絕及意義

地球處於泥盆紀時,又開始發生海西運動,許多地塊升起並露出海面成為陸地,古地理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同時蕨類植物繁盛,常為高大木本植物,所以陸地上首次出現了森林,由於沒有植食性動物,森林很快遍佈全球。陸地上只有少量節肢動物,如早期昆蟲,大部分動物都生活在海洋。魚類在第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後發展壯大,很快成為海洋的霸主。現在的魚類只有三個分支:硬骨魚、軟骨魚、圓口魚。而泥盆紀時還有另外兩種:頭甲魚和盾皮魚,其中盾皮魚是海洋的主宰者。有一種盾皮魚叫做鄧氏魚,是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

地球史上的第二次生物大滅絕及意義

鄧氏魚

距今約3.65億年前西伯利亞地區的海床裂縫中噴出超級地幔柱。超級地幔柱:起初指起源於核幔邊界,直徑達數千千米的熱物質上湧體(即熱地幔柱),是大陸裂解和海底擴張的基本動力。目前全球共有兩個巨型熱地幔柱,分別位於南太平洋和非洲下面。在亞洲大陸之下還存在一個巨型冷地幔柱。岩漿噴湧而出,致使附近的海水沸騰,也產生了大量有害的重金屬離子,海水汙染,同時噴出大量有害氣體,地球板塊劇烈運動,大量魚類死亡。

地球史上的第二次生物大滅絕及意義

8000年後,隨著岩漿的持續噴發,二氧化碳濃度變高,產生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溫度升高,大量珊瑚礁死亡。同時天空中的水蒸氣與二氧化硫發生化學反應,形成酸雨。海洋中瀰漫著有毒物質,其中提塔利克魚為了生存,選擇了登上陸地,逐漸進化,成為首次能在陸地行走的脊椎動物。

75萬年後,陸地上開始有火山噴發,在此之前火山噴發都發生在海洋中。130萬年後,中國西部,出現了一個直徑8千米的火山口,其中20萬立方千米岩漿噴湧而出。火山噴發出了許多火山灰和有毒氣體,它們遮天蔽日,完全遮住了陽光。地球溫度開始驟降,就好像突然從溫室效應切換到了寒冷時期,地球陷入了嚴重的冰期事件。

200萬年之後,地幔柱停止,火山灰形成的冬季消失,地球上70%的物種都滅絕了。三葉蟲和大量原始魚類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其中包括頂級掠食者鄧氏魚在內的所有盾皮魚,首種胎生脊椎動物艾登堡母魚、陸地脊椎動物的祖先真掌鰭魚和提塔利克魚以及所有頭甲魚都在這場浩劫中滅絕了。雖然其中提塔利克魚滅絕了,但它們的一支進化成更先進的物種:魚石螈。魚石螈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四足脊椎動物的祖先,它們迅速代替節肢動物成為陸地霸主。

第二次大滅絕,雖然帶來很大的災難,但也正因為這次生物大滅絕,兩棲動物才有機會繁衍生長,地球生物大軍正式向陸地進軍,再次體現了大自然的規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我會繼續更新後三次的地球生物大滅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一起討論,一起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