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上強吻兒媳來取樂,有多少陋習還打著傳統的名號?

婚禮上強吻兒媳來取樂,有多少陋習還打著傳統的名號?

“那天我酒喝多了,當時親朋好友起鬨,

“那天我酒喝多了,當時親朋好友起鬨,

讓我抱一下兒媳,我就臉和她的臉碰了一下。

沒有親吻,更不像網上說的“強吻”。”

婚禮上強吻兒媳來取樂,有多少陋習還打著傳統的名號?

婚禮上強吻兒媳來取樂,有多少陋習還打著傳統的名號?

近日,網上一段“公公醉酒強吻兒媳”的視頻傳的沸沸揚揚。

酒店內,公公摟著兒媳的肩膀,向舞臺中間走去。

“美麗的新娘非常大方得體,也知道入鄉隨俗。”

婚禮司儀剛說完這句話,公公抱住兒媳疑似親吻。這時,全場發出歡呼和吹口哨的聲音……

婚禮上強吻兒媳來取樂,有多少陋習還打著傳統的名號?

“親臉”是假動作。是在特定的場所、特定的氛圍,按照鹽城地方傳統的 ‘鬧新娘子’ 習俗,做出了看似親吻兒媳、實為假親吻兒媳的‘表演’動作。”

“這種動作純屬迎合當時出席宴會賓朋的心理期待、營造喜慶氣氛的需要。”

婚禮上強吻兒媳來取樂,有多少陋習還打著傳統的名號?

總結下來:

“喜公公強吻新娘”只是鹽城當地風俗,我是配合著假戲假作,嗨爆現場,何錯之有?!你們不要搞事情!”

在這個老公公看來,這些都是非常正當的“合理理由”。

——婚禮要熱鬧,也要讓賓客感受到熱鬧。

在“為了熱鬧”的前提下,在傳統習俗下的光輝下,都該被允許。

畢竟這個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廣大的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消遣娛樂手段。

“我假扒灰,大家真高興嘛!”

和鬧伴娘同屬一個流派的假“扒灰”,也是婚鬧的一種形式:

先說說什麼叫扒灰:

扒灰,這個說法有的表述其實特別不嚴謹,但是非常有畫面感。

有個說法是:廟裡燒香的爐子裡,焚燒的錫箔比較多,時間長了,形成了大塊,和尚們就扒出來賣錢用。後來廟旁邊的人知道了,也來爐子裡偷錫。因為錫媳同音,就引申為老公公偷兒媳的隱語。

本來是純潔的偷盜行為,卻被硬扯到男女關係上面,也是有夠牽強。

還有說的是兒媳婦要打掃爐灶下的灰燼是為“扒灰”。

公公想和兒媳婦拉拉小手,便在爐灶灰中或藏點金銀首飾“賄賂”兒媳,或藏情書或情詩“挑逗”兒媳。待兒媳扒灰時必然看到了,若有意,必然有所表示,於是形成通姦之事。

《禮記》用“聚麀”來文雅地表示扒灰,“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

母鹿的名字叫“麀(yōu)”,“聚”是共的意思。合起來就是指,禽獸類父子共一牝的亂倫行為。

在《紅樓夢》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題五美吟 浪蕩子情遺九龍佩》說:“況知與賈珍、賈蓉素日有聚麀之誚,因而乘機百般撩撥,眉目傳情。”

這暗示的就是賈珍和兒媳婦秦可卿有染的事。

在《紅樓夢》裡,秦可卿香消玉殞得很早,但她的八卦卻是賈府公開的秘密。

第七回《送宮花賈璉戲熙鳳 宴寧府寶玉會秦鍾》,賈寶玉和王熙鳳外出遇到賈府的老奴才焦大在耍酒瘋:

“我要往祠堂裡哭太爺去。那裡承望到如今生下這些畜牲來!每日家偷狗戲雞,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我什麼不知道!”。

而一般來說,婚禮中的假“扒灰”環節,

都是要求公公跟兒媳,做出一些比較曖昧的動作,

造成公公與兒媳亂倫私通的暗示或玩笑來取悅觀眾

在幾年前,有媒體描述了一些村鎮的婚鬧形式:

在親朋好友的指導下,公公身背不鏽鋼材料特製的“扒灰榔頭”,給賓客敬酒;婆婆戴上紅紙做成的獨眼龍“眼鏡”,寓意“睜隻眼閉隻眼”。

婚禮上強吻兒媳來取樂,有多少陋習還打著傳統的名號?

婚禮上強吻兒媳來取樂,有多少陋習還打著傳統的名號?

在浙江台州,哪家爺們有兒子,到了快要娶親的年齡,難免要遭受這樣的嬉笑:“還發快的討個新婺(wu)好爬灰。”

在某些地方,辦婚事戲公公也是一種習俗,比如在婚禮上公公和兒媳婦要喝交杯酒,揹著兒媳婦在宅子四周走一圈……

有的公公還要發佈“扒灰表態書”。

婚禮上強吻兒媳來取樂,有多少陋習還打著傳統的名號?

還有公公、婆婆、兒子、兒媳婦會集體披上綬帶,湊成三句半。

和以上的報道對比來看,這個老公公肯定是覺得自己委屈的:

就是親了一下臉,怎麼就跟扒灰聯繫上了呢!

快手上有播主替這個老子叫屈,甚至,直播澄清:

婚禮上強吻兒媳來取樂,有多少陋習還打著傳統的名號?

第一,雖然親了,但絕對沒親上!

第二,雖然親了,但這純粹是為了迎合親戚朋友,製造喜慶氣氛,不是故意的。

第三,雖然親了,還是當眾親吻,但這是他們家的隱私,你們無權議論!

第四,沒有扒灰!是有人炒作!

為卞先生叫屈的,還不止一人。

某位喜歡研究社會風俗學的網友指出:

「婚禮上公公強吻兒媳,只是當地風俗而已,網上反應有點過度了,婚禮玩扒灰在某某一帶的小地方很盛行,公公鬧兒媳尺度比這更大,不必過於驚詫。

這種儀式,大致是象徵新郎父親對新娘行使初夜權,類似把好吃的東西先給父親吃一口,表示孝順。

當然現在人都多少進化了點,家長權威也不比以前強勢,沒有絕對支配權,但傳統文化不能丟啊,於是簡化成了現在這種和兒媳舌吻,摸檔等,象徵性表示一下,也算對傳統的繼承和尊重吧。」

很可以!原來除了歐洲早古大陸我們也有初夜權這個說法。

那我們就從尊重傳統的角度來聊聊“扒灰”這種婚鬧:

婚禮上強吻兒媳來取樂,有多少陋習還打著傳統的名號?

在李安導演的電影《喜宴》裡,就有這麼一系列惡俗婚鬧的鏡頭

婚禮上,來賓公然撩起新娘的裙子:

婚禮上強吻兒媳來取樂,有多少陋習還打著傳統的名號?

全場的男性輪流親吻新娘的臉頰:

婚禮上強吻兒媳來取樂,有多少陋習還打著傳統的名號?

對感到困惑的外國友人,導演李安用了這麼一句臺詞: 你正見識到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

婚禮上強吻兒媳來取樂,有多少陋習還打著傳統的名號?

確實,我們今天能親眼見到的鬧婚,很大程度上留有古代性教育的痕跡。

中國古代的婚姻不過是繁衍的工具,鬧婚也是如此。

“鬧囍鬧囍,越鬧越喜”,前囍指新婚之喜,後者是女性有喜。

模擬人類受精過程的各種鬧婚形式,無不體現著人們對傳宗接代的渴求。

中國自古以來就愛鬧婚。

南朝時期,新娘在婚禮第二天拜見公婆,站在一旁的賓客常大聲詢問昨夜洞房之事,如果新娘拒絕回答這些不堪入耳的問題,就會被鞭打或倒掛。

這種近乎審訊的習俗,正體現了鬧婚背後的意圖——督促新婚夫婦儘快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

婚禮上強吻兒媳來取樂,有多少陋習還打著傳統的名號?

自宋朝以來,鬧婚的習俗被陰差陽錯地賦予了更重要的歷史使命——對新人進行“性啟蒙”。

如現代鬧婚中最常見的“吃蘋果”遊戲——眾人將蘋果用繩子綁住,懸在新人中間,新郎新娘需合作吃掉蘋果,且不能用手。

蘋果滑動之間,新人自然臉貼臉,嘴對嘴,迅速完成了彼此間第一次親密接觸。

婚禮上強吻兒媳來取樂,有多少陋習還打著傳統的名號?

隨著遊戲尺度越來越大,來賓們的汙言穢語及猥瑣行為一次次衝擊著新人的性羞恥。

對性懵懂的新娘放下了少女的羞澀,做好了成為人婦的心理準備。懷疑妻子能否接受自己的丈夫拋掉疑慮,重拾男子在性中扮演的征服者角色。

鬧婚,就是人的本性訴求在狹縫中求生的病態產物。

雖說沒有超越現實的偉大理想,但卻補上了正統思想中缺失的環節,因而上層階級默許了鬧婚,使這種畸形卻又必需的性啟蒙,逐漸成為中式婚禮中根深蒂固的一環。

可是與古代封建社會相比,鬧婚如今早已不再承擔性啟蒙的重任,但不少地區依然保留鬧婚的傳統。

而除了承擔“性啟蒙”的重任,婚鬧的另一重原因是因為:貧窮導致的性資源的不對等。

確切地說,是窮且人口密集。

我們不用去翻閱典籍,中國有兩千多年的禮教傳統,但是兩千多年裡,

從來不會有這樣的禮儀,是鼓勵公公和兒媳當眾表演“扒灰”的。

“扒灰”從來都見不得光的事,賈府縱然那些老爺們驕奢淫逸,背地裡賈珍也確實幹過“扒灰”的事,但是在當面,沒有人會把這樣的行為掛在嘴上,

婚禮上強吻兒媳來取樂,有多少陋習還打著傳統的名號?

更別想,對於一個人一輩子最重要的婚喪嫁娶這樣的大典,會出現如此惡俗的“傳統”。

這樣的陋習出現,只有一個原因,就是貧窮。這種陋習,也只有在最貧窮的底層才會出現並長期保留下來。

因為貧窮,所以性資源非常匱乏,能夠結婚的男性都是少數,為了避免賓客的嫉妒,要故意折辱主家以示羞辱。

同樣是因為貧窮,所以娛樂資源同樣非常匱乏,而互相的婚禮和喪禮,就成為少有的發洩情緒的出口,於是“新婚三天無大小”,鬧新娘,鬧“扒灰”都來了,怎麼過分,怎麼出格怎麼來,因為這是鄉民唯一的娛樂。

在這些鬧“扒灰”風俗盛行的地方,同樣在他們的地方戲曲裡也有大量扒灰的橋段,同樣也喜歡大辦喪禮,墳頭蹦迪,喪禮跳脫衣舞,都不是新鮮事,但是,只要注意一下,就會發現,這些地方,都是鄉村或者曾經的鄉村(城鄉結合部),在真正的文化中心,反而很少有這樣惡俗的陋習。

你根本無法想象,紅樓夢裡的賈寶玉迎娶薛寶釵,賈政強吻薛寶釵將是何等尷尬的場面,這樣的事傳揚出去,恐怕賈家不用等到抄家就沒有勳舊肯與之來往了。

同樣,《紅樓夢》裡,任何一次家庭的宴會,都不會出現女人吃殘羹剩飯的場面,傳統社會確實男尊女卑,男女不同席的傳統是有的,但是,紅樓夢裡的夫人小姐們,從來都是單開一桌,並沒有吃男人剩飯的傳統,就連有點頭面的丫頭、僕婦,都有單開一桌的,哪裡有什麼“女人不能上桌”的傳統。

婚禮上強吻兒媳來取樂,有多少陋習還打著傳統的名號?

婚禮上強吻兒媳來取樂,有多少陋習還打著傳統的名號?

有些冠冕堂皇的背後,根本不是什麼禮儀,什麼規矩,其實正是古代的窮人出於經濟利益的考量做出的迫不得已的選擇。

在現在這個社會,已經沒有人置辦不起幾桌酒席,也沒有人非要去別人婚禮上找樂子,還要堅持這樣的陋習,並美其名曰“傳統”。

還有人認為這是對中式婚禮文化的延續,但文化慣性不是唯一的理由。

如今絕大多數的鬧婚,表面是一種傳統,實則是性騷擾。

參考香港在《性別歧視條例》中對性騷擾的定義:一方向對方作出不受歡迎、與性有關的語言或舉動,包括身體的接觸、圖文展示、眼神及姿勢等,例如:查問別人的性生活,做出猥褻姿勢,不恰當的觸摸(即輕拍、觸摸、強吻或擠捏)——對比鬧婚中的行為,是不是有些眼熟?

婚禮上強吻兒媳來取樂,有多少陋習還打著傳統的名號?

以鬧婚為名的性騷擾能夠在今日依舊長盛不衰,背後折射出的其實是人們對性的矇昧。

一個社會越文明,往往越能開放地談論性,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性觀念。而在許多地區,人們依舊談性色變。

中國人性知識的普及依舊遠遠落後於時代。

現代的家庭和學校性教育雖然在近年有所改觀,但很多仍然沒有形成系統的性教育體系。

對性的無知讓人們對鬧婚中的性騷擾視而不見,所謂的文化傳統則進一步抵消人們的負罪感,二者共同作用下,鬧婚更為頑固和猖狂。

婚禮上強吻兒媳來取樂,有多少陋習還打著傳統的名號?

婚禮作為性騷擾的高發地,具有它的特殊性。

那些鬧婚鬧得厲害的人,並不是平時沒有下流想法,只是礙於環境約束下不了手。

然而正如涂爾幹所說,“集體是興奮劑”。

日常生活中的偽君子們在婚禮中為狂歡所感染,將肩上的道德負擔轉移給集體後,他們更為理直氣壯地執行鬧婚儀式,打著“傳統文化”的幌子,滿足對性的意淫,甚至實施性侵犯。

泱泱中華五千年,傳統的文化很多,傳統的糟粕也很多,比如裹小腳,比如三從四德。

每到過年過節,婚喪嫁娶,我們撿拾起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會一不小心就撿拾起好多糟粕。

不要再動不動就說“傳統文化”了,那些傳統的,未必是文化,更可能是打著“向來如此”的幌子,滿足以及私慾。

因為向來如此,公公就可以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兒媳摟摟抱抱。

因為向來如此,原本喜慶的婚禮,就可以有各種狐朋狗友的惡搞和揩油。

因為向來如此,新娘子就應當對毫無養育之恩的公婆低聲跪拜,哪怕身懷六甲。

因為向來如此,在後廚操勞半天的女人們就只能蹲在小桌或者廚房潦草吃幾口飯,聽屋裡的男人喝酒划拳。

引用魯迅先生再《狂人日記》裡的一個名句:

“向來如此,就一定是對的嗎?”

聊聊你身邊還有哪些以傳統名義的陋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