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和文玩,那些被曝光出來的奇葩造假術!

古玩的造假,由來已久,若是行家看走眼買了假貨,業內叫“打眼

”,這種情況下怪您敬師不到學藝不高,回去看書吧!講什麼退貨換貨上法庭,沒戲,打碎了牙也得往肚子裡咽。而普通老百姓買到假貨,就太過普遍了,經常看到離退休的老夫婦,用自己一輩子的積蓄買了一堆破爛,成堆成堆的算,也就值幾千塊,但當初可也是幾十萬購進。可以說,幾乎每個玩兒這個的人,上到故宮專家,下到黎民百姓,這輩子都有幾次打眼的經歷,吃一塹長一智,不交學費就想買到好東西,太難。

講個特別點兒的做法,也是潘家園流傳已久的故事……

1990年左右,當潘家園還是一片草地支大棚的景象時,有個賣貨的,從鄉下收了一把刀。刀很棒,刀刃尖銳鋒利,寒光凜冽,刀柄處幾處磨損,裹著包漿,一看就是到代的玩意兒。但唯一的遺憾是,刀鞘沒了,單單是把刀,由布包了,想必賣不出好價錢。賣貨的也不愁,自己回家,用舊木頭做了合適的個刀鞘,然後刷綠漆,再買把小米,細細的撒在漆上,然後用砂紙打,打的差不多了,再刷漆再撒小米再砂紙打。如此循環往復,看著差不多了,找幾個舊銅片貼上當作裝飾,鯊魚皮套做完了。

賣貨的把刀鞘放在廚房,煙熏火燎幾天,用手巾一擦,把刀往裡一插,整把刀看起來古韻流長。把刀拿去店裡,放在不顯眼的地方“傍”了幾天土,使嘴一吹,再放在顯著的貨架上,靜候傻瓜。店裡人來人往,絡繹不絕,但看重這把刀的,人數不多,店主也不急,總有人會看上。終於,某天來個老者,一看這刀,立刻叫店主拿來觀賞,隨口問“店家,這是鯊魚皮嗎?哪兒收的啊?”店家滿臉堆笑,“喲,我也不知道啥皮不皮的,不是收的,老丈人家裡順的”,討價還價,賣了1500塊,買賣雙方都很滿意,還成了要好的朋友。一線拍行秋拍藏品徵選,維新:xiaoyu一八五一八八八.選中藏品保送各大拍賣行 。不願上拍者亦可私下推薦

至於古玩做舊的方法

有些講起來噁心——比如青銅器做舊,是把成品扔在尿池子裡泡,然後放在土裡埋,銅鏽就上去了。

古玩和文玩,那些被曝光出來的奇葩造假術!

有些比較殘忍——比如血沁,是找只活羊,腿上拉個口子,把玉器放進去,縫上傷口。

古玩和文玩,那些被曝光出來的奇葩造假術!

還有的移花接木,用個真品老碗碟,在上面接上,做成瓶子,擱窗臺底下淋雨,等賣的時候,看款兒看賊光,怎麼看怎麼是舊的,但碗碟和瓶子,價格就差大發了。

古玩和文玩,那些被曝光出來的奇葩造假術!

星月菩提的做舊方法挺可愛,下油鍋……在淘寶搜星菩提、上色,能看到不少賣老珠子的,有些很明顯做舊的。

古玩和文玩,那些被曝光出來的奇葩造假術!

下油鍋是這樣的:油鍋燒熱五十度,把珠子散開下去炸,顏色變了立刻拿出,用搓澡巾翻過來做成一兜,放進去搓。至於是豬油、豆油還是橄欖油,我就不知道了,有人猜是棕櫚油,那東西不冒煙。這個方法值得一試,抽空炸珠子,給大家上圖,一顆顆的看,什麼是老,什麼是新。

也有簡單的——書畫做舊,有的覺得麻煩的,直接清茶水一噴,當然,這樣的做法,比較容易看出來罷了。

古玩和文玩,那些被曝光出來的奇葩造假術!

古代書畫本身因為在工藝上並不像工藝美術一樣有很多流程,鑑定上也主要以筆性、畫風、印鑑等為主要依據,所以在造假的招數上,技巧、都比較末流,故這篇答案並不會著重於“怎麼造”,而是書畫造假的一些典型區域和這些偽作的典型特徵。

古書畫造假古已有之,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就有很多以假換真的例子,他中年時崇尚二王書風,特別是王獻之,遂苦意臨習,所以現存的如獻之《中秋帖》就很可能是他的手筆。

再如張大千的造假功夫也很厲害,特別善於仿石濤和石谿的作品,最出名的一次是京派領袖陳半丁先生在眾多畫家面前曬出自己剛收來的石濤山水冊,結果大千說這是自己仿的,那時大千先生在陳半丁面前還只是個肖小晚輩,在京派畫家中也不算出名,故眾人不信,隨後大千洋洋灑灑說出這山水冊裡諸多細節,眾人才相信是他的仿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先有做舊的方法,再有檢測的方法,如此往復,雙方技藝比拼,一直在愉快的玩耍。譬如熱釋光測試法的檢測,跨越的方法比較簡單,地鐵安檢時候,走一次機器,二百年,當然得掌握火候,不然元青花就過成唐三彩了(玩笑哈)!

不同的古玩文玩,有不同的做舊方法,所以也根本沒有系統的一套所謂手冊能保證您暢遊古玩市場而永不打眼,如果您有,那可以去故宮當專家了。

各位專家,尤其故宮專家,有個規矩,相互不拆臺。比如一個專家簽字認證是大明宣德爐,其他的專家見了,縱使有不同意見,也不會說。專家群裡雖然多是飽學之士,但誰也不跟錢過不去,所以假認證什麼的,屢見不鮮。也保不齊那位看走眼的,讓物件瞬間身價百倍。幾年前金縷玉衣的笑話,便是如此。這個簡單八卦下:大致是這樣的,一個商人,拿玉片委託專家穿起來,然後花錢請權威專家鑑定,鑑定費花了幾十萬,鑑定成漢代原裝正品,值24億,然後以此找建行貸款7個億吧,最後曝光出來是假貨,建行哭了很久很久。。。專家還都是很牛的專家,但大家只是圍著玻璃櫃看了看,跟瞻仰毛屍似的。

現在由於科技的發展,還有一種類似於作高清複製品的作偽技術也需警惕,一些國內大拍也拍過這類“複製品”。這類作偽憑已肉眼很難分辨,但現在也有專門針對古書畫的顯微攝影儀,只要將顯微一端緊貼書畫表面,另一端就能看到紙張纖維,墨色等微觀細節,也因此,一些“複製品”會做個畫框,讓畫和顯微的儀器隔開一段距離,使其失效,所以在不拆開畫框的情況下也很難斷定真假。

總結:雖然以上的造假五花八門,做舊也好返鉛也罷,那都是一些“巧活”,但在書畫本身上卻很難做到高水準的模仿,也就是在筆性這一端,很難做到和原畫家高度雷同,米芾不可能、張大千也不可能,正因為每個人的筆性有別,有如這世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葉子。這大概也是書畫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