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雜談|掉井裡的葫蘆

作者 | 蹇廬氏

官場雜談|掉井裡的葫蘆

民間的語言永遠是最鮮活的,許多延續了詩經的古老傳統,用了比興的“修辭”。近日,就看到了一句非常鮮活的民間話語,批評中帶著諷刺。新華社報道說,現在許多領導幹部下基層調研考察越來越勤,但基層群眾卻並不“買賬”,說某些領導幹部的調研“就像葫蘆掉到井裡,好像深入了,其實還是浮在表面”。

照理說,領導幹部如今腳頭勤了,願意走出四季如春的辦公室,到基層調研考察,應該點贊,為何基層群眾卻反感甚至批評?原來,是“調研套路化”,又出現“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且日益成為基層新負擔”。基層群眾對這種成為負擔的調研考察,自然反感還要批評。

確實,“葫蘆”們“還是浮在表面”的所謂調查研究,仍然是走過場、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做派。雖然在“井裡”了,從表面看甚至似乎也輕車簡從,更可能不是“上午圍著輪子轉,中午圍著盤子轉,晚上圍著裙子轉”了,然而,卻仍然是蜻蜓點水,甚至是裝模作樣,握握手、講講話、拍拍照,作秀一番後,打道回府。

基層群眾批評裡的一個“關鍵詞”是“掉”。群眾的眼睛真的是雪亮的,“掉”者,被動矣,非主動也。原來,“葫蘆”是“掉”下來的,這說明“葫蘆”們在內心裡,還是更願意“掛”在冬暖夏涼的辦公室這個“溫室”裡,現今“勤於”調研考察,乃是被“推”著的,一“推”便“迫不得已”或者說“身不由己”地“掉”井裡了。“迫不得已”乃是形勢所迫,“身不由己”乃非出於真心。

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第一招“霹靂手段”就是反“四風”,要求領導幹部改進作風,深入實際,深入基層。面對這樣的大勢,“葫蘆”們知道,必須要有所表示有所行動,於是,便“勤於”了。

新華社的報道中說,中部某縣一個鄉鎮是全省出名的“被調研明星鄉”,一年有500多批次領導幹部前往調研,最多的一天區裡接待了五撥、六名廳級領導。為避免調研“撞車”,區裡還為領導設計不同的路線……都要事先精心確定路線、選擇企業,很多企業不堪其擾。六隻“葫蘆”“掉到井裡”,一時之間,那口井裡(那個區裡)也確是好不熱鬧。然而,這樣的熱鬧卻不是基層所需的,他們是有苦說不出,還要滿臉堆笑著“熱烈歡迎”“敬請指導”,只有群眾敢於“刺”那麼一下。

嗚呼哀哉,這樣的調研,已“異化”為勞民傷財了,也正是“四風”的典型表現。老實說,基層也是在應付,就是揣摩領導的心思,挑好看的路線,揀可看的企業,讓領導的調查研究,“熱熱鬧鬧地做出來,認認真真地走過場”。

從“葫蘆”們“還是浮在表面”來看,四風緣於積習甚深確實是“樹倒根在”。為什麼說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反“四風”要持而不懈?就是因為還有不少大大小小的“葫蘆”。

是的,對“葫蘆”民間算是“看透”——也是民間的話,叫“按下葫蘆浮起瓢”,“葫蘆”的本性就是漂浮,永遠沉不到水裡。

對漂浮的“葫蘆”,群眾已經詩經式地“興觀群怨”了。作為組織,就更須狠狠地“點化”葫蘆們,讓他們知所敬畏、知所戒懼,真正“沉到水裡”,使真實情況瞭然於胸、真實民意懷揣心中,從而真正為群眾辦點實事、做些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