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暴力傾向,該如何是好?父母怎麼做,才能將孩子引向正途?

孩子非常不聽話,脾氣很暴躁,動不動就發脾氣,大聲怒吼,攻擊性非常強,當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作為家長恐怕脾氣更暴躁,就會把孩子胖揍一頓。在面對孩子這種情況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認為都是孩子被慣壞的,很少去關注孩子的情緒,當然,這樣的結果只會是孩子的脾氣愈發的暴躁,根本不會有所收斂。

孩子有暴力傾向,該如何是好?父母怎麼做,才能將孩子引向正途?

不同年齡段“打人”心理

1歲左右:

寶寶通過各種感知覺來進行探索和學習,這個月齡段的寶寶具備打和咬的動作機能,卻沒有打人和咬人的意識。

3歲左右:

自我意識萌發,是培養寶寶獨立自主意識的重要時期,這階段的寶寶遇到不順意的事情會引起應激反應,出於趨利避害的心理產生攻擊性行為。

孩子有暴力傾向,該如何是好?父母怎麼做,才能將孩子引向正途?

6歲左右

學齡前兒童社會性發展較充分,心智發育基本穩定,此階段的打人行為是有意識行為,甚至攜帶暴力因素。

脾氣暴躁,容易發怒

有些孩子脾氣突然變得非常暴躁,易怒,情緒非常衝動,喜歡發脾氣,而且還具有攻擊性,就像上面我的兒子一樣,總是大聲怒吼,這不是孩子低情商的表現,而是孩子心理可能有問題了,家長可要引起關注了。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緒,可能與孩子先天性神經有關,但更多的是與後天的生活環境和教育有更大的關係,所以在平時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要給孩子樹立榜樣,不要在孩子面前發脾氣,一定要培養孩子好性格。

孩子“打人”傳遞的信息

誤解“打人”為表達興奮或喜愛的方式

孩子之間爭奪玩具,對自我領地的保護

通過打人方式引起他人關注,缺乏社交經驗

模仿電視節目中的行為,覺得好玩、刺激

宣洩內心的不滿,缺乏理性情緒表達方式

孩子有暴力傾向,該如何是好?父母怎麼做,才能將孩子引向正途?

理性看待孩子“打人行為”

當孩子出現打人行為時,父母最常採用的方式就是對孩子進行道德批判,孩子不僅沒有聽進去,反而一直在他耳邊強化“打人、攻擊”等敏感詞彙,負面強化了不良行為。

父母注意要點

不隨意訓斥。

如果孩子沒有覺得打人的行為是錯誤的,父母對孩子的訓斥,只會讓他覺得委屈,起不到教育意義。

不以暴力方式教育孩子。

寶寶打人不對,父母打孩子就更不合適,不僅會給孩子帶來身心傷害,也給孩子塑造不良影響。

不鼓勵報復。

寶寶被打之後絕對不能讓他去報復別人,一來二去,只會加強孩子對暴力的錯誤認知,灌輸以暴力方式解決問題。

對症下藥糾正孩子行為

如果孩子的打人行為已成為習慣,父母要給與他一定的時間去改正,不要求他三五天就能完全轉變過來,習慣的糾正與習慣的形成一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孩子有暴力傾向,該如何是好?父母怎麼做,才能將孩子引向正途?

改變孩子的方法

注意自我言行:家長注意自身言行,絕不能和孩子產生攻擊性行為。

不看暴力電視:家長嚴格過濾電視內容,不讓孩子看暴力電視,減少不良影響。

注重家庭教育:教育孩子講文明,懂禮貌,從小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

培養綜合素質:培養孩子的語言和社交能力,通過內在完善改變孩子的氣質和行為。

學會情緒管理:對於孩子的不滿情緒,及時疏解、合理轉化,避免負面情緒惡化。

進行批評教育:不姑息孩子的錯誤行為,樹立行為觀念,從源頭改變打人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