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南放生專家座談會:佛教徒修行之危難中的救贖

山東濟南放生專家座談會:佛教徒修行之危難中的救贖

佛教把宇宙間的生命體分為十類,稱“十法界”。通常佛教以十法界中佛以外的從菩薩到地獄的九界,尤其是從天到地獄的六道為眾生。佛教認為,不同眾生雖有其差別性,但眾生的生存、生命的本質是平等的。還強調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在成佛的原因、根據、可能性上是平等的。佛教講眾生雖以人類為重點,但眾生平等的思想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警告和排斥。

眾生與無情的平等。“無情”,通常指無情感意識,不具精神性的東西。

佛教宣揚“無情有性”說,認為草木花卉、山川大地也都有真如佛性,大自然的花香樹綠、風動水流,都是佛性的體現。在同樣具有佛性這一點來說,無情之物與眾生並無本質區別,彼此是平等無二的。應當說,這是對自然界生物和無生物的尊嚴的確認,是對自然界萬物的敬重、悲切和攝護。

佛教的平等慈悲思想也是一種博大的愛。這種博愛不只限於人類,而且涵蓋一切有生之物;這種博愛以普度眾生同得解脫為最高目標。這是一種偉大的愛、崇高的愛,是令人景仰、感人至深的愛。應當承認,佛教的博愛精神可能超過了儒家“仁”的範疇,具有更廣泛的文化價值。還應當指出,佛教的平等思想,尤其是眾生平等思想,對古代中國盛行的不平等的等級制度是一種巨大的衝擊,對上下有別、尊卑有序的封建禮制更是一種有力的挑戰。佛教的眾生平等思想,深受古代中國下層平民的歡迎,決不是偶然的。

佛教的平等思想體現了生命觀、自然觀與理想價值觀的統一。佛教強調宇宙間一切生命的平等,關愛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又主張無情有性,敬畏自然,珍愛自然,攝護自然;還宣揚眾生以解脫為最終目標,以進入清淨、美妙、莊嚴的佛國淨土為最高理想。這都表現了佛教平等思想意義的廣泛性、普遍性和神聖性。

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絕對要求。佛教宣揚萬物互為因果、互相依存的緣起論,並基於緣起理論而高唱尊重他者、尊重異類、尊重生命、眾生一律平等的平等觀,從根本上承認他類生命的生存權利。這不僅和那種濫殺異類,任意糟蹋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的行徑不同,也有別於那種認為保護環境是人類對弱者的憐憫、恩賜的觀點。

佛教的眾生平等觀,既和“人類中心主義”不同,也有別於“環境中心主義”、“生物中心主義”。基於眾生平等的理念,佛教還提倡素食、放生等,此舉既有益於人們的身體健康、精神康泰、澄心靜慮,也有助於保護瀕臨滅絕的物種,維護生態平衡。可見,若將佛教的平等理念應用、落實於生態學,無疑將有助於建立完整的生態倫理學。

天辛大師說,學佛為本,放生為末,人間佛教還得靠人創造。現今是科學化、商業化、社會化、信息化的時代,社會共業問題的影響效應遠大於個人問題的簡單疊加。在這個時代,不能只考慮個人是善心善行就好,還要考慮行為本身在社會共業環境中的牽連作用、擴散影響,關顧到更廣大的緣起,讓我們的善心、善行更加廣大圓滿。山東濟南放生協會 微信號 jnfsxh繼續每週助印推廣佛教常識答問@學誠法師,全力支持教界對正信正法弘傳的實際工作。各地善信免費結緣佛教常識答問聯繫書院工作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