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節目中,我看到了蔡康永的「疲態」和小S的「無奈」

文| 秋實

距離停播的《康熙來了》已有兩年半之久,不過這次,“康熙”又來了。

優酷延期一週於今日上線了一檔新節目《真相吧!花花萬物》,蔡康永、小S(徐熙娣)二人再度聯手擔任主持人。

在這個節目中,我看到了蔡康永的“疲態”和小S的“無奈”

無論是宣傳物料中,還是營銷文案上,“康熙”再度合體的噱頭都被反覆提及,節目開播前也一度引發了不少《康熙來了》老粉的強烈期待。畢竟,二人自從《康熙來了》停播之後,紛紛將事業重心轉至大陸,開設自己的新節目,這次聯手算是闊別許久、真正意義上的再次搭檔。

遺憾的是,這種期望大多轉化成了失望乃至失落。雖然關於節目話題#謝娜小S互飆高音#登上了今日的微博熱搜榜,但首日播放量不到300萬,成績表現一般,網上的觀眾口碑不佳,節目有走向沉寂的趨勢。

在這個節目中,我看到了蔡康永的“疲態”和小S的“無奈”

在這個節目中,我看到了蔡康永的“疲態”和小S的“無奈”

《真相吧!花花萬物》由《康熙來了》原製作人陳彥銘操刀,主持人蔡康永也親自擔任製片人,“康熙”再度合體,按理說,這些應該能碰撞出不錯的節目效果,但【網娛觀察】(ID:wldygc2016)在看完第一期《真相吧!花花萬物》之後,卻有種情願“康熙”不合體、只留下曾經快樂回憶就好的感觸。

《真相吧!花花萬物》中有“真相”和“萬物”嗎?

從名字上來看,這檔節目雖然讀起來有些拗口,但還是具備一定網感的。公開資料上顯示,《真相吧!花花萬物》是一檔以消費為主題的節目,通過邀請明星嘉賓曬出平日的消費賬單,揭露隱藏在購物車裡的秘密,以此來闡述嘉賓的消費觀點和生活態度。

第一季共10期節目,涵蓋了10個主題,每期50-60分鐘,圍繞消費的不同層面和不同角度設定主題。比如第一期共51分鐘的時長,主題是“花錢要讓我喜歡的人也喜歡我”,節目組邀請了國內知名主持人謝娜擔任嘉賓,蔡康永和小S通過展示明星嘉賓購物車的形式引入話題,隨後進行發散式聊天。

在這個節目中,我看到了蔡康永的“疲態”和小S的“無奈”

在第一期節目中,除了明星嘉賓謝娜之外,在場的還有六位身處不同行業、性格特質迥異的購物達人,他們通過推薦自己帶來的商品,吸引現場觀眾投票,最終得票數最高的達人將贏得一座小獎盃。

主持人頒獎之後,再做一小段簡短的總結或者昇華的話,節目就這樣收尾了。

總體上看,真實的消費行為確實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部分性格特質,沒有最終的“真相”,只有更接近“真相”的事實。每期的達人們也確實帶來了不同種類、不同形態的商品,組成了所謂的“花花萬物”。

《真相吧!花花萬物》是否會重蹈《姐姐好餓》的覆轍?

目前來看,“真相”和“萬物”沒能讓這檔節目做出預想中的新意。

客觀的說,《真相吧!花花萬物》以分析人的消費行為為切入口,展現出不同人的生活態度。從消費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其背後的邏輯支撐是很牢固的,節目立意也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特別是在目前這個消費升級、中產崛起的時代背景下,圍繞著消費行為可以挖掘的內容素材是海量的,題材上也容易與年輕群體產生共鳴。

不過,很多時候,腦海中充斥的各種好的構想,卻難以做到真正的落地。

節目採用了棚內對話這種較為傳統的表現形式,迴歸到“康熙”二人最熟悉的聊天模式中。它一方面確實能夠幫助蔡康永和小S迅速找到感覺和默契,但另一方面也會不自覺的進入到了《康熙來了》的原有框架中。

在這個節目中,我看到了蔡康永的“疲態”和小S的“無奈”

這並不是說做成一檔大陸版《康熙來了》不好,而是區別以往,《真相吧!花花萬物》從節目定位到內容素材,從製作團隊到錄製嘉賓都跟《康熙來了》有著天壤之別。

雖然同為室內談話類節目,但《真相吧!花花萬物》是想通過“分析”消費行為來“探討”生活態度。因為屬於優酷旗下的網綜,內容素材上基本都是取材於製作人和主持人並不十分熟悉和適應的生活環境中。據節目製作人陳彥銘透露,製作班底中超過九成的人都出自大陸。

這種差異讓《真相吧!花花萬物》沒法做出《康熙來了》,但較為傳統的室內脫口秀形式也並不妨礙它產生出新的內容,《奇葩說》即是一個典型例子,那麼,它為何會讓人感覺到乏味呢?對此,【網娛觀察】(ID:wldygc2016)認為可能會有如下一些原因:

其一,雖然節目定位看起來是明確的,但在實際節目的呈現中,又讓人感覺有些摸不著頭腦,也就是說觀眾在看完首期節目之後並不知道它主要想表達什麼。節目展現了關於具體商品和消費行為的很多內容,但因為要照顧到綜藝的娛樂性,也加入了很多的笑料,不過最後匆匆結束並沒有給人留下深刻記憶點。

這種情況就有點像此前在愛奇藝上播出、小S主持的《姐姐好餓》,節目打著美食的招牌,但實則凸顯的是小S跟男明星之間互動的過程。看似元素豐富多彩,但有的成為雞肋般的存在,不僅無法為節目貢獻出優質內容,反而可能讓觀眾覺得有些冗餘。

放在《真相吧!花花萬物》上,因為節目組可能是第一次嘗試這種題材創作,他們並沒有找到如何將它跟綜藝結合在一起的恰當方式。要知道當下相當多的觀眾看網綜,並不會十分Care節目是否垂直、是否對現實生活有幫助,他們只會在乎內容夠不夠有趣、好玩。

其二,如馬東所言,好的內容一般都源於價值觀的碰撞和衝突,當這個有了,內容就會自然的生髮出來。在目前的情況下,節目很難呈現出真正的“真相”。因為要照顧到各種影響,明星嘉賓的購物清單和瀏覽記錄等私密信息勢必要經過包裝,由此展現出被大眾所熟知的人設形象。能看出節目組想要在達人上下功夫,但有些用力過猛,其中數位都屬於綜藝熟臉,難免給人一種表演和做作之感。劉維作為首期節目中的六位達人之一,因為產生了“喧賓奪主”的作用而被人吐槽。

在這個節目中,我看到了蔡康永的“疲態”和小S的“無奈”

當然,這裡也沒有最終“真相”,在保護當事人真正隱私的前提下,又要做出好的節目內容,這確實需要很高的平衡和取捨技巧,很考驗製作團隊的功力。

臺灣主持人頻頻“北上”,能否繞開“水土不服”的問題?

抽離出節目本身,蔡康永、小S合體主持的背後其實彰顯著一個更大的現象:越來越多的臺灣主持人選擇“北上”,希望做到快速淘金或者有一番新的作為。

蔡康永在《真相吧!花花萬物》前,已經主持過包括《奇葩說》《男子甜點俱樂部》《愛的時差》《你說的都對》等不同平臺、不同類型的網綜。雖然數量不少,但除了作為《奇葩說》中的導師曾引發頗多關注之外,其他節目大多反響平平。可以說,蔡康永嘗試了很多新的事物,包括在綜藝之餘也擔任導演拍了電影《“吃吃”的愛》。

在這個節目中,我看到了蔡康永的“疲態”和小S的“無奈”

相較於蔡康永的多方“試水”,小S此前在大陸就只獨挑大樑的主持過《姐姐好餓》。節目第一季口碑不佳,豆瓣評分只有5.7。當小S遇到不那麼善於接梗的大陸明星時,往往會產生尷尬的情景。少了蔡康永的控場,小S對節目節奏的把握也容易出現紊亂的情況。到了第二季時,通過邀請一些跟小S較為熟悉的臺灣藝人,節目的好看度上升了一些,口碑也走高,豆瓣評分攀升至6.0。不過,小S的優勢也成為了埋在節目生存土壤下的隱患,因為其講話直率坦露、行事大膽潑辣,節目容易觸及到內地對網生內容的監管紅線,也由此遭遇過下架危機。

在這個節目中,我看到了蔡康永的“疲態”和小S的“無奈”

作為臺灣主持人“北上”中的典型代表,蔡康永和小S來到大陸,確實難以繞開“水土不服”這一問題。從職業屬性上來看,主持人是從事內容生產的一個群體,當主要面對著大陸受眾,他們必然要去學習適應新生代人群對文化的內容偏好和審美趣味。在這個過程中,“水土不服”就成了一件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區別只在於程度的輕重。

除了“水土不服”,隨著觀眾群體、主持人自身、周邊客觀環境的變化,“北上”的臺灣主持人們大多進入了職業發展的瓶頸期,這其實也是臺灣流行文化在整體走向沒落的一個微觀縮影。國內綜藝從最開始模仿臺綜,到後來的日綜、韓綜,再到大筆購買歐美節目版權、進行本土化改編,臺灣綜藝早已成為內地很多人源自學生時期的回憶。

所以,【網娛觀察】(ID:wldygc2016)看到,“情懷”成為了節目組會打出的不多的手牌,但這種做法往往只會耗損甚至透支曾經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觀眾情感,那麼,不如就讓過去的留在過去吧。

在這個節目中,我看到了蔡康永的“疲態”和小S的“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