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源賴朝與德川家康原生家庭與決策風格之近似性

多年以後,小明面對自己的畢業論文,還會想起那個題目:論源賴朝與德川家康原生家庭與決策風格之近似性。當然,這個題目只存在於小明的YY中,而沒能真正成為TA的畢業論文。因為小明知道,負責審看論文的教授對這種題目一定“這是什麼鬼”一類的看法,並且直接影響到小明的畢業。

對於中文專業而言,教授喜歡的題目是王陽明詩中月亮意象轉變過程分析那種,要在瑣碎的事情上下功夫,於細微處顯精神。教授給小明發來了一篇他自己的論文,發表在某學報上,內容是研究乾隆詩的,不學無術的小明同學一見之下,雖未直接想起《還珠格格》、容嫬嫬,卻是對教授的學術生涯羨慕不已,無他,以乾隆平生萬餘首的詩歌創作量,想想教授能一直研究到辦離休了,如果可以的話。雖不能成文,但對於源賴朝與德川家康二人間相似的種種,小明同學還是很有些感慨的。

論源賴朝與德川家康原生家庭與決策風格之近似性

身為一名偽心理學愛好者,小明同學對於現而今動輒拿原生家庭找轍這種行為非常之不齒,畢竟這世上很多事都不是什麼非黑既白,因果分明的。雖然弗洛伊德曾經說過:“幼年的行為決定了將來的行為。”但弗公的理論中本身便有眾多過偏之處,以至於他的學生們研習心理學程度越深,越多是離他而去,榮格啦、阿德勒啦,都是別開天地,另創一家去了。

但說到原生家庭,源賴朝與德川家康之間真是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說,這兩人都是出身名門,源賴朝出身河內源氏,德川家康也是官二代,父親是岡崎城主松平廣忠。兩人都有非常悲催的童年經歷,源賴朝12歲時父親源義朝便在平治之亂中戰敗被殺,源賴朝被流放到沒有舞女的蠻荒之地伊豆國,所謂家破人亡,也就不過如此了。

論源賴朝與德川家康原生家庭與決策風格之近似性

那時候天總是很藍很藍,日子總是過的很慢很慢,就像詩裡說的,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在離京都很遠(獨上高樓望帝京,飛鳥猶是半年程)苦捱歲月的源賴朝一生只夠恨一個人,他恨的當然是平清盛,正所謂殺父之仇不同戴天,更別說這不僅是兩家的糾葛,實際是兩個家族的PK吶。

說到這裡,講個略有些偏題的概念,評書門有所謂袍帶書、短打書之分,所謂的袍帶書,便是指那些以講帝王將相打天下內容的評書,我們比較熟悉的比如說《三國演義》、《大明英烈》都是這一類,曹公所謂:因嫌紗帽小 致使鎖枷槓 昨憐破襖寒 今嫌紫蟒長,也可看作是對袍帶二字的補註了,無論是平清盛還是源賴朝、甚或說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大家都是在為自家袍帶的不斷升級而努力。

論源賴朝與德川家康原生家庭與決策風格之近似性

不要以為袍帶書是我國特產,日本也是有的,比如《平家物語》,便是妥妥的袍帶書,講源平兩家的百年恩怨講的非常清楚。

必須得說,年輕時受過的苦,二十年的流放生活,對源賴朝的性格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平治之亂把他遠遠地拋到政治旋渦之外,作為兩雄爭鬥的犧牲品,而被流放到政治和經濟落後的伊豆半島,長期過著冷寞、孤獨的生活。加上政治上的挫折和不得志,養成了他堅韌的忍耐力和強烈的復仇精神。

論源賴朝與德川家康原生家庭與決策風格之近似性

在度過艱辛的20多年流放歲月後,因為身居底層,他認真踐行群眾路線,實地分析形勢,清楚地認識到“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啊不對,是平氏政權“凡此二三年,彼禪門及子孫可擊敗之”。於是,源賴朝挺立在孤獨失敗與屈辱的廢墟上,握緊小拳頭,開始啟動復仇模式。

同深山老林長大的源賴朝相比,德川家康過的日子比007還刺激。從某種角度說,相同的是,他們都是貴族出身,但從小過的是苦日子。不同的是,源賴朝過的日子是與天鬥與地鬥,德川家康是與人鬥,都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時候就有過非人的經歷,所以日本動漫裡大魔王都有童年陰影,所以容易造成扭曲心理這種濫俗設定估計便是來自日本歷史上的真實事件吧。

簡言之,亂紛紛萬馬逐鹿,真正追逐的,都是權力二字而已。在這條漫長的道路上,源賴朝同德川家康都被設定成了“成為大BOSS”模式,努力闡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是什麼樣子的。正所謂,這世上沒有一份工作是不辛苦的,工作已是如此,想成為大BOSS就更是如此了。本著有所得就有所失的大道理,午夜夢迴之際,或許他們也曾偷偷想過,如果自己是個普通人多好,但這個世界上是沒有如果的,做大事的人對這一點更有深刻認識,於是不管內心的想法如何,還是隻有全力以赴的去努力攻城略地,攻打天下去。

此正是:

祗園精舍鐘聲響

訴說世事本無常

婆娑雙樹花失色

勝者轉衰如滄桑

驕奢淫逸不長久

好似春夜夢一場

強梁霸道終覆滅

好似風中塵土揚

論源賴朝與德川家康原生家庭與決策風格之近似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