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年近九十歲的老人還在搞科研,爲祖國的偉大復興無私奉獻!

“姚穆是紡織百科全書”,“姚穆是良師益友”,“姚穆是科技雷鋒”。

這是紡織教育界、紡織科技界業內人士對他的尊稱。

姚穆1930年5月出生於江蘇省南通市,1948年考取私立南通學院紡織科。之後,為了新中國大西北的建設轉至西北工學院紡織系學習。1952年畢業後留校任教,從事紡織教育和紡織科研工作,由此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紡織人生。結緣於紡織,奉獻於紡織。1980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82年他晉升為教授,1983年至1987年出任西北紡織工學院(西安工程大學前身)院長。1991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聘任為博士生導師。200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為西安工程大學名譽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軍需部聘為特邀顧問。

這位年近九十歲的老人還在搞科研,為祖國的偉大復興無私奉獻!

很難想象,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如今還一直奮鬥在祖國紡織事業的第一線。在姚穆的紡織人生中,他為紡織教育傾注了全部的熱情和心血。他把紡織科學與高等教育完善地結合,把科學和人生完美地結合,成為在學識修養上站在專業領域前沿的真正意義上的大師。他以不斷進取的創新精神傳道、授業、解惑,並且注重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他提出,科學研究的目的不僅要產生新的成果、產生新的經濟效益,還要產生新知識、培養新人才,特別是培養研究型人才。

姚穆教授作為我國紡織材料領域學術帶頭人,多年來一直承擔著多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的研究。他密切關注這一領域的最新動態,大量獲取紡織材料領域的前沿知識。他對紡織科學有著深深的摯愛和獨特的理解。他熟知傳統的紡織學科,也一直在解決紡織生產實踐中的種種技術難題。面對紡織學科的新發展,身體力行,他又開始了新的研究進程,投入了極大的關注。他以新的理論和實踐,新的研究成果,積極倡導中國紡織學科要以嶄新的面貌進入21世紀。

姚穆教授認為,紡織和服裝既是伴隨人類誕生的古老學科之一,又是伴隨人類發展不可或缺的永恆學科。中國紡織科學進入21世紀,由新興學科介入並改造傳統學科已成為歷史的必然。

這位年近九十歲的老人還在搞科研,為祖國的偉大復興無私奉獻!

姚穆同志連續擔任國務院第一、第二、第三屆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和國家教委科技委學科組成員,同時擔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標準化協會纖維分會副會長、陝西省科協副主席、英國紡織學會會員等等。姚穆同志還擔任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技術顧問。他經常帶領學生對我國紡織業進行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他曾經切中時弊地提出:“要有跳出行業看行業的視覺。比如,中國的紡織工業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發達國家的貿易政策、市場需求、技術發展有什麼變化?這些都是影響我國紡織業發展的環境問題,一定要找到適合我國紡織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作為紡織界的資深專家,他說,紡織工業在現在和今後一段時期都是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紡織的原料和市場涉及三農問題,紡織的勞動需求涉及社會就業問題,紡織的產能擴張涉及能源、石油、交通運輸等國家基礎性問題,所以,紡織工業的發展關乎國計民生。基於以上理念,姚穆院士積極引導,並且影響著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到紡織服裝學科的研究和實踐中去,為中國經濟的騰飛,為中國躋身世界經濟大國之林和中國社會進步,投入激揚的熱情和創新的活力。

這位年近九十歲的老人還在搞科研,為祖國的偉大復興無私奉獻!

姚穆教授主持了國家“七·五”、“八·五”重點科技項目化纖仿真技術研究,在多異性多重複合變形化纖成形理論、交纏複合紗成形理論、毛形織物結構及其成形理論、織物特種物理加工理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建立了一整套纖維測試評價和織物評價系統,獲國家計委、科委、財政部聯合頒發的“七·五”科技攻關重大貢獻獎。在這一基礎上,主持了我國新一代軍服系列面料設計與產品開發,攻克了原料聚合、化纖紡絲、織造、染整、製衣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和工程難題。發明了多異多重複合變形化纖“軍港綸”,獲核心技術專利4項。組建了化纖、紡織、染整和製衣等46家企業協作生產的工程體系,僅1999、2000兩年累計生產面料8600萬米,創產值29億元,從而使其中一大批大中型國有企業走出困境。

目前,該產品已用於我軍駐港、解放軍、公檢法、武警、工商、稅務、民航等部門的制服及民用服裝,具有“可機洗”、“洗可穿”、“易保養”、“抗靜電”等功能,提高了軍服及制服的現代化與功能化水平。特種變形化纖仿毛系列織物等成果獲全軍科技進步一、二等獎,“九·五”全軍後勤重大科技成果獎,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異多重複合變形化纖長絲織物理論研究及其應用項目,200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這位年近九十歲的老人還在搞科研,為祖國的偉大復興無私奉獻!

每一位科學家就是一座山峰。而這座山峰的基礎又是那樣平實。為了攀登紡織科技高峰,他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了平淡而漫長的路程,就如同耕耘與收穫。工作中他勤奮忘我,惜時如金。出差旅途的鋪位上,機艙、船艙裡,常常是他備課、編寫教材、構思論文的臨時場所。有時為了完成授課和報告任務,即便是在出差和返校的當天,他也會不顧辛苦如期而至。他沒有年節和寒暑假,經常工作至深夜,許多講稿、教材、論文都是加班加點完成的。為了獲取完整的實驗數據,有多次因過度疲勞昏倒在實驗室,可他常常是注射了兩支葡萄糖液體後,晚上又繼續給學生做輔導。在他的妻子病重期間,正值學校舉辦第二屆國際毛紡織會議,大量的論文需要他審閱,他就把論文帶到妻子的病床前修改。生活中,他衣食住行與普通百姓毫無兩樣,食堂打飯、辦公室泡方便麵、出差住最便宜的旅館、出行中不講“身份”,素衣布鞋,謙謙長者。居家生活,異常檢樸,家裡最值錢的、最佔地方的還是他那些日積月累的書刊資料。

姚穆同志是紡織界有名望的專家學者,但他始終把自己當作一名普通教師對待,對學校的集體活動、組織生活向來以普通教師、普通黨員身份參加,每遇出差、開會總是提前請假,從不特殊。

他曾多次拒絕為自己晉升工資,還曾把分給自己的樓層較好的房子讓給他人。

這位年近九十歲的老人還在搞科研,為祖國的偉大復興無私奉獻!

解放軍總後軍需裝備研究所曾作出《關於開展向姚穆同志學習的決定》。其中有這樣的評價:“他知識淵博,洞悉國內外紡織材料科研生產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能準確引證文獻資料,回答專業技術諮詢;他技術精湛,在紡織品設計、生產操作和管理方面經驗豐富,常常親自上機操作,解決生產技術上的難題;他敬業愛崗,頑強拼搏,不顧年近七旬,經常加班到深夜,有時工作到凌晨,稍事休息後又繼續入車間指導工作;他淡泊名利,衣食樸素,力主節約,每次出差都住最普通的旅館;他有很高的聲望和社會地位,卻從不炫耀自己,態度謙和,平易近人,經常像普通工作人員那樣幹工作,做試驗;他言傳身教,提攜後人,工作中能毫無保留地把知識、經驗傳授給青年,使他們的專業技術知識和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姚穆教授的言行,集中體現了

我國老一代科學技術專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秀品質。他所孜孜以求的是儘快提高我國化纖材料科研生產技術水平和實現產業化,為實現我軍軍需裝備現代化和振興我國紡織工業做出自己的貢獻。”為此,他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省部級獎多項。還獲得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陝西省勞動模範、陝西省科技精英,全國紡織工業勞動模範、陝西省優秀共產黨員,陝西省優秀博士生導師、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激揚生命,紡織人生。中國工程院唯一的紡織學科院士,這位年近九十的老人仍進行著不懈的探索和超越,繼續書寫璀璨的紡織華章。

歡迎關注“西安工程大學招生辦”頭條號。這是一所辦學辦學歷史悠久,基礎雄厚,辦學特色鮮明的綜合性高等學校,是我國西部地區唯一一所以紡織服裝為特色的高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