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開設的這門「人生設計課」,教孩子學會規劃自己

斯坦福大学开设的这门“人生设计课”,教孩子学会规划自己

比爾·博內特和戴夫·伊萬斯

長大後,你想成為誰?這是斯坦福大學最火的一門課“人生設計課”中涉及到的問題。這門課的發起人是前蘋果公司兩位設計師比爾·博內特和戴夫·伊萬斯。他們將設計思維運用到職業生涯規劃中,目標是讓學生“發現自己未來想做什麼?”。比爾和戴夫認為,設計思維包含了五種基本心態:好奇心、努力實踐、重新定義、專注和深度合作。它們如同5個設計工具,可以用它們建造一切,包括你熱愛的生活。

每個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你長大後想做什麼?”這是一個非常基本的人生問題。但是如果把這個問題交給設計師,他們可能會對其“重新定義”:長大後,你想成為誰?

這是斯坦福大學最火的一門課“人生設計課”中涉及到的問題。人生設計課的創始人是兩名跨界設計師——前蘋果公司員工比爾·博內特和戴夫·伊萬斯。

比爾曾經為早期的蘋果筆記本電腦設計出屏幕與鍵盤連接的轉軸;戴夫則研發了蘋果電腦的一款鼠標。倆人還經常受邀為硅谷的創意天才講解設計理念。

後來,他們發現自己的設計理念只能幫助人們做出最有創意的產品,卻無法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有趣。所以,二人就決定把設計思維運用到自己的人生中來。

設計思維是近年來在歐美非常流行的教育理念,它其實是設計界的概念,後來被各行各業借鑑。斯坦福大學設計學院D.School把它歸納成一套科學的方法論。其中,設計思維包含五大步驟:

同理心(Empathy):通過換位思考,收集對象的真實需求

定義需求(define):分析各種收集到的需求,提煉要解決的問題

創意構思(Ideate):這是一個頭腦風暴的階段。大家圍繞著問題,想出各種解決辦法

原型設計(Prototype):根據粗糙簡單的想法,製作原始模型

實際測試(Test):測試產品是否滿足了需求、解決了問題,然後不斷優化解決方案

“人生設計課”就是把設計思維運用在職業生涯規劃上的一種方式,課程的目標是“如何運用設計思維,發現自己未來想做什麼?”。比爾和戴夫認為,設計思維包含了五種基本心態:好奇心、努力實踐、重新定義、專注和深度合作。它們如同5個設計工具,你可以用它們建造一切,包括你熱愛的生活。

斯坦福大学开设的这门“人生设计课”,教孩子学会规划自己

不過,比爾和戴夫發現,即使有了這五種心態,很多人在真正設計人生時,還是會落入陷阱和迷茫。在《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一書中,他們記錄了這些問題並給出了應對方案。

斯坦福大学开设的这门“人生设计课”,教孩子学会规划自己

分析測評你目前的生活——識別“重力問題”

當你開始設計人生,確定前進的方向之前,你需要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知道你現在正在奮力解決的人生設計問題是什麼。

但是,這裡有一個很多人會掉進去的“陷阱”:

重力問題。也就是說,有些問題就像地球重力一樣,你無法解決。所以,在人生設計的過程中,如果一個問題不能被解決,那麼它就不是真正的問題。它只是一種情況,一種環境,一種生活現實。

比如,有的人會有這樣一個問題。“我想重新回到學校唸書,然後成為一名醫生,但這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我不想花費這麼長時間,我該怎麼辦呢?”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重力問題。除非你打算把改革醫學教育作為你人生設計的起點。否則,你能做的就是改變你的想法。在美國各大醫院裡,絕大部分診治病人的工作都是由住院醫師負責的。

你可以選擇換一條路試試,比如成為一名醫師助理,醫生的工作很多都是由助理來完成的。你還可以選擇進入保健領域,比如在一家理念先進的保險公司開展疾病預防項目,雖然這類工作和臨床治療無關,但你依然可以在健康領域做出貢獻。

面對這樣的重力問題,唯一的解決途徑就是接受它。這是優秀的設計師在一開始必須明白的——“你在這裡”(You are here)這句話的含義,即設計思維中的“接受”階段。接受,也是設計人生的起點。

人生設計的起點不是你希望到達的地方,更不是你認為自己應該在的地方,而是你當下所處的真實位置。

所以,當你在某件事上沒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時,不要死揪住不放。你可以確定一個遠大的目標,比如食品安全、男女平等、環保等。但在採取行動時,請選擇明智的方法。如果你的思想開明,能夠接受現實,你就可以重新構建一個可解決的問題,設計出一種應對方法,發揮你的作用。

創建人生指南——讓人生具備一致性

創建指南針,你需要兩樣東西——工作觀和人生觀。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工作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工作的目的是什麼?你工作的原因是什麼?是什麼讓工作變得有趣?如果你能清楚地闡述你的工作觀(工作的目的和原因),你就不會讓其他人為你設計人生。

問題在於,在這個世界上以及我們的大腦裡,總有各種強有力的聲音告訴你應該做什麼、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因為有很多人給你樹立了“應該如何生活”的榜樣,你可能一不小心就跟隨他人的指南針,複製著他人的生活。若要避免這種情況,最好的方法就是清楚地闡述你自己的工作觀和人生觀,為自己創建一個獨一無二的指南針。

實現這一點很簡單,那就是遵循一條原則:你的人生應具備一致性。在具有一致性的人生中,你才能清楚地把下面這三件事相互關聯起來:你是誰?你的信仰是什麼?你正在做什麼?

例如,如果在你的人生觀中,你堅信應當保護地球環境,為下一代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但是,你所在的企業卻正在破壞地球的環境,還付給你非常優厚的酬薪。因此,在你的信仰和你正在做的事情之間就缺少了一致性,你會感到失望、沒有滿足感。

尋路——找到自己的“心流”

當你不清楚自己的位置,並想找到目的地時,尋路是常用的方法。尋路時,你需要指南針和明確的方向——不是一張地圖,而是方向。

在人生中尋路也是一樣,因為人生沒有一個必須到達的目的地,你無法用GPS定位,然後規劃路線,徑直到達。你所能做的就是關注眼前出現的線索,盡最大的努力利用現有的工具奮力前進。在我們看來,尋路時首先出現的線索就是投入和能量。

要找到這條線索,你就要感受自己的“心流”所在。“心流”體驗是指全身心投入的一種心理狀態,心流產生的同時伴有興奮感。當你在某項活動中心處於心流狀態中時,你會感到時間彷彿停止了,你會全身心投入其中,這項活動的難度與你的技能相適應——你既不會感到無聊,也不會因為困難而感到緊張。

進入心流狀態的人通常會有如下特徵:

  • 完全投入

  • 會有極度興奮或狂喜的感覺

  • 內心清明——知道做什麼,以及如何做

  • 表現出出奇的鎮定冷靜

  • 感覺時間似乎靜止了,或者覺得時間倏忽而逝

一個人不管是從事體力活動還是腦力活動,或者兩者相結合的活動,都有可能進入心流狀態。例如,在準備教案或是揚帆遠航的時候,戴夫都會進入心流狀態。

人生中有很多體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心流體驗就是其中一種,你只能自己去識別它。作為全身心投入的終極狀態,心流體驗在你的人生設計中佔據了一個非常特殊的位置,用心觀察然後記錄下自己的心流體驗非常重要。

擺脫困境——快速失敗

很多人找工作時都會這樣:瀏覽工作招聘列表,尋找他們認為自己能夠做的工作。其實,這種方法是最不可取的,也是成功率最低的。這種思維方式不屬於設計思維——只做能力範圍之內的事不可能帶給你長期的滿足感。

有些人會死揪著最初的想法不放,有些人則一味地追求完美,認為不論他們處於何種境地,都能找到一種方法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擺脫困境。實際上,如果你堅信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一種,那麼就會導致壓力和猶豫不決。

其實,我們是非常幸運的,因為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可以在一定範圍內自主做出選擇,可以自由流動,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享受科技成果。但是,我們的絕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做出最佳選擇上,認為總是會有更好的主意和方法出現——甚至是最好的方法。這種思維對於人生設計是非常危險的。事實是,所有人並非只有一種生活方式。

不要固執地堅守一種無用的解決方法,不要把一個可解決的問題變成一個“錨問題”。“錨問題”是一個現實問題,它具有可操作性,但是難以解決——因為我們被困在上面的時間太長,所以感覺它變得難以逾越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儘可能多地想出好點子,尋找其他的可能性。然後以具有可行性的方法為原型進行設計,從而擺脫困境。

在人生路上,我們可以通過設計一系列小的“原型”來進行測試,這樣可以降低失敗的風險(和恐懼)。原型測試可能會失敗,這很正常,但從精心設計的原型中,我們仍會得到一些關於未來的啟示。

原型設計會降低我們的焦慮感。通過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我們可以獲得一些數據,知道通過努力,改變的概率有多大。設計思維的一條原則是“快速失敗,在失敗中前進”。

當你被一個“錨問題”困住時,你可以試著重新定義一下這個問題,探索其他可能性(不要期待奇蹟發生),然後進行原型測試。原型要小,而且可靠,這樣你就可以找到一個更具有創意的解決方法。

當你有了很多主意之後,你就可以建立自己的生活原型,並對它們進行測試。這時,你就是一個設計師了。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外灘教育”,本文摘編自《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摘編丨張瑤 ,編輯丨李臻。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