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身,道家的心,佛家的識

儒家的身,道家的心,佛家的識

外國人,尤其是西方人,常批評中國人沒有信仰。

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沒有宗教傳統是真的,但是中國人一直是有信仰的。

我們的信仰不是以宗教形式呈現的,而是以文化理念來呈現。

那就是儒釋道合流。

中國哲學有別於西方的邏輯性哲學,屬於互參比照性的哲學。

中國社會的自古以來也都是情、法、理相融合的社會,中國先賢追求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和諧有序,重視同儕制衡。

這一切,可以總結為外儒內道頭頂佛。

如果說得具體點,那就是:

儒家的身,道家的心,佛家的識。

儒家的身,道家的心,佛家的識

儒家的身

所謂儒家的身,就是像儒家一樣追求。

自從孔子確立儒家以來,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取得顯赫地位,經過孔門十哲、孟子、董仲舒、程頤、陸九淵、朱熹、王陽明等代代大師闡發,儒家形成了體系嚴謹、內容豐富的思想體系,併成為歷代治國的指導思想。

但如果一句話來概括儒家的思想,那就是“成人有為”。

所謂“成人”,其實就是做一個真正的“人”,如果用儒家倡導的話說,就是做個“士”,做個“君子”。

所以從歷史書上可以讀到一代代仁人志士克己復禮,努力修身,追求完善的人格,一世為人,力求立德立言。

但儒家之於中國人的心靈世界,更積極的影響力還在於倡導人要有為。

孔子就曾經說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是一種強烈介入當下,用個體奮鬥來彌補世界不美好的心態。

儒家的價值觀裡,立己達人,追求立功,兼濟天下的觀念,造就了一代代賢士人名臣的精彩人生。

讀儒家,學儒家,可“成人”可“有為”。

儒家的身,道家的心,佛家的識

道家的心

儒家看重人和社會,道家重視人和自身。

從老子的“無為”,莊子的“逍遙”,我們就可窺一斑。

所謂道家的心,是像道家那般處理和自己內心的關係。

道家重內心,心即是性,性即是天命。

當人生的困苦,世界的紛擾堆積在身前,道家會教給我們,從心裡看輕這一切,不為事亂,保持內心的平和和清淨。

道家重自我審視和外界批判,莊子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道家的價值觀裡,不重功名利祿,重視內心的“自在”。

所以,閉門隱居,遁入山林,高人追求修心修身乃至逍遙成仙的故事,歷代都有。

我活只在我心,當我們無路可走,當我們被外界叨擾時,學習一下道家,返回到自己的心,是智慧的。

儒家的身,道家的心,佛家的識

佛家的識

佛家解決人和自身、人和世界的關係。

佛教在中國歷史和中國社會都影響深遠。

你也許可以說自己不信佛,但是你無法說自己的思想裡沒有佛教觀念,比如因果,比如識相,這些都來自佛家。

作為一個有著完整論述和細緻思想體系的哲學,佛教可謂博大精深。

所謂四萬八千法門,即是說佛家的思想的浩瀚。

但佛家給中國人影響最深的,還是其識上。

佛家的識,重在識相。

識別自我和世界,識別自性和佛性,識別自身的修為法門… …

當我們對這個世界迷茫時,當我們在世界上迷失自我時,佛家思想可以讓我們沉靜,讓我們堅定。

有佛有明鏡,學佛可自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